|
薑桂
競爭是今日真實世界的互動模式,而且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型態。求學時的名次排比,運動會中的冠、亞、季軍之爭,年度企業營業額前百大排名;NBA籃球冠亞軍之戰,風迷了多少的籃球迷,還有四年一次世界足球比賽所引起的全球轉播盛況……。
生活中觀察所見,優勝劣敗,物競天擇的自然法則在人類群體生活中也同樣地適用;敗者悲戚,勝者自雄,名利雙收。商場上之競爭更是慘烈,幾年前意氣風發的公司,今日已搖搖欲墜,不消多時,股票買賣名單上已不見其名,下市去了。
競爭如果是良性的、理性的、有共識與一定規則的,那麼競爭不失為促進社會進步的原動力。運動比賽總有輸贏,運動員精神就是君子之爭,照規矩行事,「勝不驕、敗不餒」,認真參賽,賽後保持風度,勝敗一笑置之,相互恭賀、安慰;則任何一場比賽都是精彩而充滿歡笑的。
然而在真實世界中,競爭往往引致對立、抗衡、抵制、暴力、詭計、手段之運用……,因此而導致的惡性循環,讓人類社會群體,或個人與個人之間充滿了不幸與傷害,仇恨與不和。
基本上,這類的惡性競爭在每日的新聞報導中不斷地發生著,從黨爭、選舉、企業主與勞工的對立、意識形態相異者的辯論……等等,屢見不鮮。競爭的不歸路彷彿一條打上千百死結的繩索,任誰也解不開。
聖經中記載了一段史實,是族長時代亞伯拉罕和他姪兒羅得之間,因生存問題導致相互競爭,奪取水草的事件。創世紀十三章1節到11節如此敘述著:
「亞伯蘭帶著他的妻子與羅得,並一切所有的,都從埃及上南地去。亞伯蘭的金銀、牲畜極多。他從南地漸漸往伯特利去,到了伯特利和艾的中間,就是從前支搭帳棚的地方,也是他起先築壇的地方;他又在那裡求告耶和華的名。與亞伯蘭同行的羅得也有牛群、羊群、帳棚。那地容不下他們;因為他們的財物甚多,使他們不能同居。當時迦南人與比利洗人在那地居住。亞伯蘭的牧人和羅得的牧人相爭。
亞伯蘭就對羅得說:『你我不可相爭,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爭,因為我們是骨肉(原文是弟兄)。遍地不都在你眼前嗎?請你離開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羅得舉目看見約旦河的全平原,直到瑣珥,都是滋潤的,那地在耶和華未滅所多瑪、蛾摩拉以先如同耶和華的園子,也像埃及地。於是羅得選擇約旦河的全平原,往東遷移;他們就彼此分離了。」
亞伯蘭蒙耶和華呼召,離開了他的本地、本族、父家,來到迦南地。後來遭遇饑荒,下到埃及避難,因著神的看顧、保護得以平平安安回到迦南地。雖然神的眷顧使他和姪兒羅得均成了大富戶,牛羊極多;然而卻因地狹人多、牛羊多而產生了資源不足的問題。
他們居住的那地,未能容納兩家所有的牲畜,山多地狹草不足,水源缺乏,因而兩家的牧人時常相爭。相爭乃指吵架、齟齬,或口角(思高譯本)。他們的爭執乃是為了爭佔草地、水源,就如基拉耳的牧人和以撒的牧人爭奪水井一樣(創二十六20)。
為了生存,競爭是任何動物包括人類在內的直覺反應,自然生存的法則。然而亞伯蘭因著對神的信心,因著在埃及地蒙神看顧的信仰體驗;明白個人的生存、禍福,均來自耶和華真神的賞賜與恩典,而非靠人的爭取而得。
因此他主動地和姪兒羅得說和睦的話語,積極的解決兩家牧人相爭的困難,禮讓羅得取得優先選擇的權利,建議兩家牛羊分開而完滿地處理了相爭、互鬥的局面。
此時此刻,爭與不爭對於亞伯蘭而言,根本上不是難題,而是非常簡單的問題。因為有神的法則存在他的心中,因神的法則是超乎直覺反應的,勝過優勝劣敗的自然界競爭現象。
主耶穌告訴我們:「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太五9)亞伯蘭渴望與人保持和睦,實踐了「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的教訓。
這個道理如要在生活中身體力行,必須以神的慈愛和真實做基礎,相信神的公義和安排,明白神的時候和奇妙作為,才能義無反顧,謙讓退步,以他者之需要為先;以誠實面對問題,寧可吃虧、受損而不計較,如此而成就了神的義。
亞伯蘭善待羅得,甚至將神應許賜給他的迦南地,讓給羅得選擇。這豈非與神的旨意相反嗎?照常理,對於自己應得之地應該極力爭取、護衛才是,豈有退讓之理呢?
事實上這個讓步是和睦的關鍵,表明了亞伯蘭對羅得的關懷愛護,勝過他自己;這個協定是以捨棄自己的權益作基礎,來解決問題,是犧牲自己,成全別人的美事。
再者這個舉動更表明了亞伯蘭對耶和華的信心,他相信神的話必然成就。在他心中必然認為,即使羅得選擇了迦南全地(應許之地),耶和華真神也會在未來的時日兌現祂的應許,將迦南地賞賜給他和他的後裔。這是「有信心的讓步」,1毫無懷疑的信靠與交託。
《箴言》告訴我們:「我兒,不要忘記我(神)的法則,你必要謹守我(神)的誡命;因為祂必將長久的日子,生命的年數和平安,加給你。不可使慈愛、誠實離開你,要繫在你的頸項上,刻在你心版上……。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依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祂,祂必指引你的路。不要自以為有智慧;要敬畏耶和華,遠離惡事。」(箴三1-7)
當我們思想亞伯蘭的佳範,他將神的慈愛、誠實、律例、典章、教訓存記心中,專心仰賴神的看顧帶領,爭與不爭根本不是問題;它不需考慮,不用忍受,不值得拚鬥,退一步就是了。
當哈姆雷特神思狂亂,徘徊苦惱地說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2(生存或毀滅那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基督徒卻可坦然無懼地說,To compete or not to compete, that is not a question.(爭與不爭,那根本不是問題)
基本上,個人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並非僅存於個人身心的發展與成長。沒有人可以只顧自己而脫離社會來生活;任何個人均須進入到社會互動的歷程中,與他人一起建構有意義的社會生活。
當然,社會人群間互動的現象與形式雖然複雜,其中充滿了各種的競爭、對立、衝突與暴力的危機;然而,我們若以「化繁為簡」的態度去看待人世間的熙熙攘攘,保持從神而來的屬靈智慧,以慈愛、誠實待人以及對神的專心依賴,凡事隱忍、謙讓,「愛人如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才能轉化社會間複雜與不斷衝突的現象。
中國哲學家老子亦曾論及爭不爭的問題,他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所以無尤。」3
老子指出一個能修養自己至完善境界的人,就好比水一樣。水是善利萬物而不爭的,大家討厭卑下的地方,他反而樂意居住。這種德行正和道體相近。
有德性的人既有不爭的美德,他是無入而不自得,故說:「居善地」;他是心懷寬大沈穩,故說「心善淵」;與他交往是有誠實慈愛,故說「與善仁」;他說話最靠得住,故說「言善信」;他若能為官必然治理妥當,故說「正善治」;他若做起事來,必然能盡其所長,故說「事善能」;他一言一行必很適當,故說「動善時」,只因他不和人相爭,所以沒有怨尤,沒有過錯。
古今中外,許多智慧人的思想言談和聖經上的真理是相符合而一致的。經上有「寧可退步,聽憑主怒」之教訓,菜根談有「退一步海闊天空,忍幾句無憂自在」之句。元朝詩人關漢卿有「閑適」詩云:「南畝耕,東山臥,世態人情經歷多。
閑將往事思量過。賢的是他,愚的是我,爭什麼?」4此詩豪放中有自省,值得分享。求主帶領,將競爭之心去除,安靜度日,我們才能享有那屬靈的喜樂。阿們!
註: 1.鄺炳釗著,《創世記》卷二,天道書樓,2005年5月,二刷,頁140。 2.施鐵民(David steelman)審定,《英語名句賞析辭典》,牛頓出版公司,1993年7月31日,頁51。 3.張默生原著,《老子新釋》,大夏出版社,民78年8月,8章,頁14。 4.鄭騫校訂,劉翔飛,陳芳英選註,《小橋流水》元曲,1992年10月12日,頁1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