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342期2006年3月)
宗教教育:溫柔之人──成為有影響力的老人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呂日星

許多教會的資深工作人員,在過去漫長參與教會聖工的日子裡,累積了不少寶貴的經驗;但是很不幸的,有少數長者的成功經驗,在他們心目中慢慢演化為真理原則,成為他們固執己見的根源。

因此他們固守傳統的「虔誠」,對教會很多現狀非常不滿,常常為教會目前的「墮落現象」痛心疾首。他們自以為英明,動輒以屬靈的道理教訓晚輩,然漸漸地,「敬而遠之」成為信徒對他們最常見的態度。

類似的現象,也發生在家庭裡面,尤其是二、三代同堂的家庭。時代快速進步的軌跡,改變了第二代與第三代的思考與生活模式,固守傳統價值與生活習慣的老人,開始看不慣兒女、孫子與自己有別的生活模式,難免有所埋怨與指責。自然而然在親子之間、祖孫之間,也有了隔閡、疏遠與對立。

不可否認的,固執確實是一般人對高齡者的負面印象之一。出於對長輩的尊重,以及忠言逆耳的顧忌,肯用愛心對老人說誠實話的晚輩實在不多;若加上兩代之間的對抗,老人確實比其他年齡層更難走出因為固執所形成孤寂的監牢。此時對老人而言,空有寶貴經驗,卻失去了對家庭、教會與社會的影響力,難免自覺「老人無用」而鬱鬱寡歡。

其實老人這種生命態度僵化的傾向是可以調適、改進的。頑固的表現顯示內在認知上的扭曲,而這扭曲狀態實是過去生命的累積。不錯,心理的調適是所有老人要面對的挑戰。雖然已經錯過中年時期調整心理狀態的最佳黃金時段,但只要老人願意給自己機會,這扭曲還是可以調整的。

老人應該以耶穌為榜樣,因為祂以溫柔的生命,彰顯了理想的人性。這理想的人性,不但呈現出完美的影響力,也表現出驚人的心理健康。「祂不爭競、不喧嚷;街上也沒有人聽見祂的聲音。」(太十二19)。我深信耶穌是有史以來最有影響力的人,而祂的影響力來自祂的親和力。

如果要我描述耶穌最重要的人格特質,我會用祂自己承認的四個字「柔和謙卑」(太十一29)。這個特質是雙效合一的,不但保證了屬靈生命的成長,也是心理健康的基石。不錯,如果老人能夠效法主耶穌,活出溫柔的生命,雖然肉體漸漸毀壞,靈命卻可以日日更新(林後四16)。

我想,老人如果保持開放心態,願意以聖經為鏡,以書為鏡,以人言為鏡,必能活出有影響力的生命,而有以下的認知與表現:

一、不埋怨

老人因為經濟能力、體力的衰退,不能像以前青壯年期,能常常心想事成,擁有較大的自由生活空間。因此到了某個年齡,居住地點與起居空間,都不是自己可以完全做主,而喪失某種程度的生活自由。到了這個階段,難免懷念以前幸福的自由時光,而心存埋怨。

這時應該求主加添信心,相信保羅的勉勵:「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羅八28),相信能夠走完人生的所有階段,本是神的美意。

另外,目前社會生存競爭空前,體貼兒媳等晚輩在社會上為家庭的奮鬥,在關懷老人的事上,難免受到時間、體力的限制,以感謝代替埋怨,必讓晚輩心存感激。

有個流傳的故事這樣說:一位老年喪偶的弟兄,向兒子埋怨冬天睡不暖,兒子因此買懷爐給他;他又抱怨背癢搔不到癢處,因此兒子又買背扒給他。

有天兒子向父親表達孫子已經到達適婚年齡,可以介紹對象了。這位老弟兄向兒子說,不用介紹了,只要買懷爐與背扒給他就可以了。兒子這時才恍然大悟,父親以前的埋怨,是用來表達隱藏的需求。其實老人各種需求,是可以勇敢的表達的。以埋怨的方式來表達需求,反而會增加兩代之間的誤會。

二、少責備

相信大家都聽過北風與太陽的故事:北風與太陽打賭誰能脫掉路上行人的外衣,北風試圖以猛烈風力剝掉行人的外衣,卻是讓行人把外衣緊拉裹身;太陽卻把陽光帶給大地,氣溫升高之後,行人不得不脫掉外衣,太陽得到勝利。

這個寓言故事明顯的傳達一個信息,責備的功效有限,甚至有反效果。當今實行民主政治,尊重人權是共同的信念,在這樣背景長大的現代人,顯然對自尊有更高的需求。當一個人被責備時,為了維護自尊,若不是靈修很好,可能會採取對抗策略,造成更多的衝突。

老人家成長於威權時代,自己從小在責備中長大,所以習慣用責備的方式來糾正晚輩的錯誤;晚輩出於對長輩的尊重,可能不會有明顯的對抗態度,而採取疏離與迴避的方式,來避免與長輩的衝突。而「敬而遠之」的結果,老人家顯得孤寂,而晚輩則喪失了長輩寶貴的傳承。若能多用柔性的建議來取代剛性的責備,效果也會比預期的好。

三、多肯定

心理學大師威廉詹姆士曾說過:「人類本質中最強烈的需求,是渴望受到肯定。」另一位美國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曾經提到人類五大需求,理論內容簡明,全球到處被人傳述。

其中第三個需求是愛與歸屬的需求,第四個需求就是尊重的需求。顯然的,對他人的肯定能滿足這兩個需求,也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親密。

人人都有缺點,神體貼人性的軟弱,卻肯定人性的優點。以色列的先祖亞伯拉罕,也有人性的軟弱,卻被稱為「信心之父」。大衛王執政時曾經犯下大罪,他卻對神有深刻的認識,所以聖經以「神人」來肯定他的地位。

神藉著人的優點,而不是人的缺點,來完成祂的計畫。新生代中,即使是最被人所詬病的草莓族,也有他們的優點。神的心意很明顯,要我們不要隨意論斷他人(羅二1),而要多肯定他人的優點與特質。

「愛是凡事包容。」(林前十三7,新譯本)。此包容最具體的表現,應該就是肯定他人:對他人善良本質的肯定、對他人努力的肯定、對他人優良表現的肯定。

因此我們從互相肯定中體會到接納與愛。人際關係專家常常強調,批評之前要先肯定。因為肯定先建立起雙方堅實的感情,使將來「用愛心說誠實話」成為可能。要在靈裡相通、愛裡相繫,互相肯定是必要的基礎建設。

四、多感謝

「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腓四6)。老人放下謀生重擔之後,禱告時間增多,而這禱告顯然包括感謝的禱告。

「你們要以感謝為祭獻與神。」(詩五十14),若能時時回顧神的恩典,心中必常有感恩心聲,如同雅各所說:「一生牧養我直到今日的神。」(創四八15)

除了對神的感謝,對人的感謝,也當符合神的心意。耶穌曾說:「潔淨了的不是十個人麼?那九個在那裡呢?」(路十七17)。正是提醒我們不要忘恩,藉著神賜的機會,回顧充滿恩典的一生,實有許多貴人相助,這都是感謝的對象。

五、多微笑

有人說:「四十歲之後,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面相負責。」使徒保羅說:「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腓四4)。而「相由心生」,喜樂的心形之於外的應該就是經常保持微笑。

真教會的傳統,幾乎每個威權的長輩都有一副嚴肅的撲克臉,嚴肅的臉相成為屬靈人的象徵,這真是錯誤的示範。一直維持嚴肅的臉相,等於昭告他人:「請勿打擾」,間接地在人與人間築牆,無形中妨礙了與信徒之間靈裡的溝通、愛裡的安慰。

當一個老人的心已經達到不埋怨、少責備、多肯定、多感謝的境界,自然形之於外的就是常常微笑,因為是真正出於內心的。而這微笑表達了善意與接納,促進家庭氣氛的形成,使教會有家的氣氛,為信徒關懷鋪路,絕對無損個人權威。

六、多關懷

透過關懷,人與人之間建立了情感的連結。因為感情的聯繫,人與人之間的影響力,才能發生作用。關懷他人,建立了他人,也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力。

關於關懷他人,老人有多重優勢。第一,經過歲月的磨鍊,老人顯然比年輕時慈祥多了。第二,關懷需要時間,現代人時間寶貴,老人已經卸下謀生的重擔,可用的時間比以前充裕。第三,老人累積許多人生的智慧,對各種人性本質有更徹底的瞭解。

另一方面,為了有效關懷晚輩,老年人有必要進入現代人的世界。所以,我認為幼稚園的學生可以不必急著學電腦,倒是老年人必須要學,因為這樣才能瞭解現代人生活環境相當重要的一環。

現代人頻繁透過簡訊、電子郵件來互動,老年人怎可不善用這重要的關懷、通訊工具。我想,不管發信人是幾歲,任何人都樂意收到關懷、問安的電子郵件。

總之,若老人能常以寬容的心對待眾人,減少生活中的埋怨與責備,對別人多多肯定與感謝,常常付出愛心的關懷,讓微笑成為溫柔的記號,必能成為有影響力的老人。




作者: 呂日星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3/01/2006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