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350期2006年11月)
信仰社會:人生的終局強如起頭

吳明真



「士師時期」是以色列百姓「信仰的惡性循環時期」。當百姓拜偶像得罪神,祂就興起外邦人入侵;百姓遭受異族的統治,痛苦不堪,就呼求神;祂就差遣士師,帶領百姓脫離異族的統治。在基甸當士師的時期,以色列人行神眼中看為惡的事,祂就把他們交在米甸人手裡七年;以色列人因米甸人的緣故,極其窮乏,就呼求神。

祂就呼召士師基甸,帶領百姓戰勝米甸人,國中因而太平四十年。當基甸死後,以色列人又返回拜偶像的舊路,再一次陷入「信仰的惡性循環」。為何百姓無法堅守信仰?這與士師基甸的晚節不保有何關係?茲簡要說明於下。

 
一. 無法歸榮耀給神

當戰爭勝利後,以色列人對基甸說:「你既救我們脫離米甸人的手,願你和你的兒孫管理我們。」(士八22),百姓雖然親身經歷戰爭,卻忘記了神在戰爭中所扮演的角色。事實上,真正的拯救者是神,而不是士師;否則三百人怎能打贏十多萬的敵軍?但百姓忘了感謝神、歸榮耀給神;反而將歸榮耀給人,希望能立基甸為王。 


基甸深知,是神使敵軍用刀互相擊殺(士七22),因而贏得戰爭的勝利,所以表面上不敢奪取神的榮耀,他說:「我不管理你們,我的兒子也不管理你們,惟有耶和華管理你們。」(士八23)。

勝利常使人心高氣傲,基甸似乎在百姓的擁戴中迷失了自己。他並未糾正百姓的錯誤觀念,而且娶了許多妻、妾,生了七十一個兒子(士八30),過著如君王般的生活;他為兒子命名為「亞比米勒」(士八31),意思是「我父親是王」,隱約透露他榮耀自己,自視為王的心態。


歸榮耀給神是人當盡的本分。罪惡的源頭是想要像神,想奪取神的榮耀。始祖想要「便如神」,能知道善惡(創三5),違背神的命令,吃了分別善惡樹的果子,結果被逐出伊甸樂園。

明亮之星、早晨之子心裡曾說:我要升到天上;我要高舉我的寶座在神眾星以上;我要升到高雲之上;我要與至上者同等。結果遭神懲罰,從天上墜落(賽十四12-15),我們也是一樣,當學業有成、事業發達時,常忘記神的恩典,無法歸榮耀給神,以為是憑自己的聰明才智而有所成就。

事實上,這一切都是從神領受的(林前四7),所以我們要存心謙卑,不要貪圖虛浮的榮耀,在凡事上都能歸榮耀給神(腓二3)。


二.另設敬拜的中心

「以弗得」是在會幕或聖殿舉行宗教儀式時,大祭司所穿的上衣,上面附有「烏陵與土明」,這兩件東西都可以求問神的旨意(出二十八30;撒上二十三9-12)。本來,以弗得應該用細麻布製成;但基甸向百姓要金耳環,並加入月環、耳墜、金鍊子,用金子製造更華麗的以弗得(士八24-26)。

本來,以弗得應放在示羅的會幕中,那裡有大祭司,該地是百姓的敬拜中心;但基甸有野心,想成為宗教領袖,他強奪祭司的職分,將以弗得設立在本城俄弗拉,當百姓至該城探望英雄時,順便拜以弗得,求問神的旨意,使俄弗拉成為敬拜的中心(士八27)。這樣,他使百姓再一次陷入拜偶像的大罪中;當基甸死後,以色列人又去拜巴力行邪淫(士八33)。  


基甸原是百姓的領袖,曾親手拆除巴力的偶像(士六27);但後來又製作以弗得的偶像,讓百姓敬拜,使他們陷入罪惡之中。或許是基甸對真理認識不清楚,他誤認為拜以弗得是拜聖物,不是拜偶像。使徒保羅勉勵我們:「你要謹慎自己和自己的教訓,要在這些事上恆心;因為這樣行,又能救自己,又能救聽你的人。」(提前四16)。

今日,教會的牧者應該要更努力追求明白真理,不要像法利賽人,他們如同瞎子領路,將人帶往滅亡之路。有時,信徒會對某長執或傳道著迷,一味愛慕他的言論,將他作為效法的對象。這時,我們要反省,是否我們另設敬拜的中心?究竟我們是將信徒帶領到神的面前或人的面前?


三.放縱肉體的情慾

神所安排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制,人若能遵行此制度,必會蒙神祝福,得到虔誠的後裔(瑪二15)。

與聖經其他人物,如參孫、大衛、所羅門王一樣,基甸在成功後,放縱肉體的情慾,娶了許多的妻,生了七十個兒子;又納妾,生了一個兒子,起名叫亞比米勒(士八30-31)。由於基甸沒有遵照神所定的婚姻制度,結果產生複雜的家庭人際關係,造成後來兄弟為爭奪王位而自相殘殺的慘劇。
 

使徒保羅說:「不要自欺,神是輕慢不得的。人種的是甚麼,收的也是甚麼。順著情慾撒種的,必從情慾收敗壞;順著聖靈撒種的,必從聖靈收永生。」(加六7-8)。

約翰長老也說:「因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從父來的,乃是從世界來的。這世界和其上的情慾都要過去,惟獨遵行神旨意的,是永遠常存。」(約壹二16-17),所以我們在成功的時候,更要謹慎自守,儆醒禱告,攻克己身,除去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情慾,過聖潔的生活,盼望耶穌基督的再臨。  


經云:「事情的終局強如事情的起頭。」(傳七8),人生就像一場球賽,有上半場、下半場,而勝負是取決於下半場。有些人在上半場打了一手好球,到下半場卻失誤連連,結果功虧一簣,無法彌補;有些人在上半場失分甚多,到下半場一路追趕,結果能挽回頹勢。

基甸的人生上半場,他順服神的命令,拆毀巴力偶像的祭壇,砍下壇旁的偶像,又率領百姓戰勝米甸人,可以說是成功的人生;但他的人生下半場,卻是自視為王,歸榮耀給自己,而且在自己的地方另設敬拜中心,使百姓陷入拜偶像的罪中,與神越離越遠。

今天,我們有機會成為教會的牧者,要儆醒禱告,不要在事奉裡迷失了自己。我們要時時檢討,究竟有沒有奪取神的榮耀?有沒有使信徒與神越離越遠?基甸晚節不保的例子,可以成為我們的鑑戒。


作者: 吳明真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11/01/2006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