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348期2006年9月)
信仰社會:當基督徒病了

吳盈光

基督徒會生病嗎?你我都會回答:「當然會!」那麼生病了,只靠禱告就會好嗎?生病了去看醫生是不是就是沒信心?為什麼有些人禱告的很迫切,病卻不會好呢?

這些問題時常出現在耳際,卻一直得不到標準答案,人都渴望神蹟,但是神的旨意以及信心的標準卻因人而異,基督徒該如何正確地看待「尋求醫療協助」與「禱告祈求神蹟」呢?

一.神蹟與醫療的關係

1.醫療裡沒有神蹟

醫學是狹隘的,醫學是一門科學,科學重視證據,醫學不相信神蹟的存在。

教科書裡所列出的治療方法中,絕對不會把「神蹟」列入其中一項,但是醫療人員相信宗教會帶給病人心靈上的轉變(平安、盼望、轉移注意力、寬恕、快樂……等等),而這些轉變是正面的,可以提高病人對痛苦的忍受度,並且也承認臨床上有一些科學難以解釋的現象,重視全人關懷的醫生,會建議病人向宗教尋求「心靈」的安慰,但是絕不會建議病人用宗教的力量治療疾病。

2.神蹟裡可以有醫療

神蹟是神的作為,神常藉著人的力量來完成祂的工作。耶穌不反對醫療,祂曾說:「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太九12),但是神不喜悅人只靠醫療而不倚靠神,「亞撒作王三十九年,他腳上有病,而且甚重。病的時候沒有求耶和華,只求醫生。他作王四十一年而死,與他列祖同睡。」(代下十六12-13),基督徒可以同時尋求醫療幫助並倚靠神,兩者並不違背。

3.耶穌醫病的模式

有人覺得現在醫病的神蹟愈來愈少了,是現代的信徒信心變小了嗎?還是主耶穌偏心呢?以下針對耶穌醫病的模式,作一個古今的比較:

(1)醫療環境

在耶穌傳道的年代,醫療落後而且不普及,人一旦生病了,有可能因地理、經濟……等種種因素而無法求醫,就算請的到醫生,也沒辦法得到確切的診斷和有效的治療。倘若主耶穌留下一個病只好一半的病人,在當時的醫療無法提供妥善的後續治療與照顧下,對這個病人和他的家庭而言,等於沒有解決問題。

今天,大多數人可得到有效、便利又便宜的醫療,因此主耶穌常將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與後續的復健,交給當代的醫療,但是仍然有些國家經濟落後,醫療資源極度缺乏,先天的限制使這些地區的人民無法取得醫療資源,神蹟便是他們得醫治的唯一管道。

(2)信仰背景

當時的以色列民對道理認識不深,聖靈也尚未降臨,以色列民對耶穌的身分仍不清楚,大多數人認為祂是先知中的一位或是要來當王的,就連使徒們也是懵懵懂懂的。「宣道」是主耶穌當時工作的重點,神蹟也是為了宣道,耶穌宣道的內容是宣告祂是基督,是神的兒子,而神蹟是用來見證祂自己的方式。耶穌傳道的時間僅有短短三年,選擇用明顯的神蹟見證自己,的確是最事半功倍的作法。

今天,神蹟的存在,對內是造就信徒,對外仍是為了宣道。在道理的認識方面,我們有全備的聖經,也有聖靈同在,還有許多長執傳道可以請教,因此對基督與救恩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信仰的重點除了認識耶穌之外,更包括了聖經道理的實踐,不僅如此,主試著告訴我們,「永生」與「平安」才是祂真正想賞賜給我們的恩典!

在宣道方面,教會有多種發達又先進的方法可以傳講耶穌,宣道的對象除了病人,還有心靈欠安、生活陷入困境、心靈空虛……等各式各樣的人,醫病的神蹟已經不是宣道的主力,事實上,最令慕道者感動的往往是生命的見證,像是個人生命的轉變或是靠主度過苦難的經歷。

(3)醫療的過程

在耶穌傳道的年代,主藉由神蹟立即醫治病人,醫療過程超越醫學的常理,病人能得醫治,百分之百來自主的大能,神的榮耀也直接彰顯在眾人面前。今天,主耶穌較少違反醫學的常理與自然的規律,多循著一般的常態,藉著現有的醫療資源來醫治我們,使疾病能適時診斷,治療過程能有效、順利且平安,痛苦減輕,心靈安穩,減少併發症,早早康復。

主耶穌似乎從聚光燈下退到幕後,從主角變為導演,扮演了規劃、引導、賜機會,提供幫助的資源與穿針引線的角色。神的榮耀不僅表現在病得醫治上,也隱藏於醫療過程中的細節、教會同靈的關懷、家庭成員的互動,以及病人面對疾病的態度和靈性的增長。

何謂神蹟?神蹟是神的作為,是神同在的證據。主耶穌的慈愛與能力不隨時空改變,但是神蹟卻隨著時空與環境的需要而改變形式。

4.主內醫生的看法

(1)有信心也要有智慧

一則流傳在網路的笑話:某村莊有一間小教堂,裡面的神父相當敬畏、倚靠神,天天禱告。有一天突然刮大風下大雨,幾乎要把城鎮淹沒了,村民全部落荒而逃,一個年輕人看見神父還在教堂禱告,就問他:「神父啊,外面全淹啦,你怎麼不快逃?」神父:「沒關係,上帝一定會救我的!」年輕人見勸告無效,就自己逃命了。

一會兒,又有一個年輕人跑進教堂說:「神父啊,外面淹水了,你快逃吧!」神父回答:「沒關係,上帝一定會救我的!」結果神父最後因為大風大雨喪命了。神父到天堂之後,氣呼呼地問上帝:「我一直等來救我,怎麼都沒來?枉費我這麼相信!」

上帝說:「什麼叫做我沒救你?我派了兩個人去救你了呢!」神父頓時啞口無言。

倚靠神是正確的,但是要視情況調整做法。筆者舉出兩個例子:

您在公園裡被毒蛇咬了,醫院就在旁邊,您會怎麼做?另一種情況,您在深山迷路,又被毒蛇咬傷,眼見方圓百里沒有人煙,您會怎麼做?在第一種情況,筆者建議:先記住毒蛇的外型特徵、然後直奔醫院急診,並心中默禱。

但是在後面的狀況,筆者則建議:記住毒蛇的外型特徵、禱告,然後要盡力求救,不是等著天使拿解毒血清和地圖來,領著您下山,我們不是下了監的彼得和約翰,不要奢望天使服務到家!第一種情況下,有效又便宜的醫療資源隨手可得,直接尋求醫療的幫助是當務之急,而不是直奔教會做長時間的禱告,在求診的過程仍要求神保守,使得解毒血清能發揮效用,並祈求不要發生過敏性休克。

在第二種狀況下無法立即取得醫療的救助,禱告求神憐憫是唯一的生路,但是仍要盡本分地記下毒蛇的外型特徵,作為之後治療的參考,禱告完不是就沒事了,還是要求救。

同一種狀況有著不同的應變之道,禱告的先後順序也有所不同,但是倚靠神的心卻是不變,我們一方面存著信心,另一方面要懂得即時運用現有的資源來解決問題。「不要行義過分,也不要過於自逞智慧,何必自取敗亡呢?」(傳七16),有信心也要有智慧,更要有常識!

(2)信仰與醫學專業會有衝突嗎?

在台灣目前的醫療環境,主內醫生絕大部分不會建議與支持病人捨醫療,只靠禱告來得醫治,是他們沒信心嗎?不是的,因為醫生除了要背負「道義責任」,還比主內信徒多背負了「法律責任」!如果這位醫生直接負責照顧這位信徒,那麼責任更加重大。

要是病人因宗教因素拒絕接受某種治療,即使同樣是基督徒,醫生一樣要把後果解釋清楚,然後請病人簽署「拒絕治療同意書」。

筆者曾經遇過一個例子,一位「耶和華見證會」的信徒因癌症末期住進本院安寧病房,筆者正好是照顧她的住院醫師,因病情需要必須輸血,否則有生命危險,但是教規規定,信徒不可輸血,所以病人與家屬堅定地拒絕輸血,基於職責所在,筆者向他們解釋不輸血的後果,並請家屬簽署拒絕輸血同意書,最後,病人離世了!筆者曾想過,他們會不會把醫生當成是誘惑他們犯罪、動搖他們信心的壞人呢?

感謝主,筆者不是「耶和華見證會」的信徒,否則,我怎麼解釋的出口呢?以一個基督徒的立場,筆者敬佩病人以及家屬的信心,這位病人雖然不是為福音殉道,卻用自己的生命表明了她對信仰的堅持!

以上是一個較極端的例子。在大部分的情況下,一個基督徒雖然抱持著病能得醫治的希望,但是遵從醫囑,祈求神賜下心靈的慰藉,使治療能發揮最大的功效,並祈求痛苦能減輕,信仰與醫學專業不僅不發生衝突,反能相輔相成,大部分的主內醫療人員都能同時扮演好「基督徒」與「醫療人員」的雙重身分。

但是,要是病人因宗教的因素而不遵從醫囑,造成醫療團隊的困擾,那麼,信仰與醫學專業的確會產生衝突。以一個醫生的身分而言,信仰的光環太過刺眼,以一個基督徒的身分而言,醫事責任的擔子也太過沉重,當信仰與專業無法兩全,無法得到自由的發揮,那麼就讓信仰的歸信仰,醫療的歸醫療吧!

適時地將信徒的靈性關懷轉介給傳道,專一地用醫學專業來照顧他,憑著愛心,誠實地解釋病情和後果。倘若可行,退出這個醫療團隊,將醫療的部分轉介給其他可自由發揮專業的醫師,這也是一個選擇。

(3)察驗神的旨意

「神的旨意是什麼?」這是人類反覆問了幾千年的問題,一直到今天,仍然沒有人能代替神回答這個難題。當我們所親愛的人病了,在憑著愛心為他代禱,祈求醫治的同時,我們也必須冷靜地察驗神的旨意為何。「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十二2)。

同樣都是信徒,生了同一種病,神的旨意卻大不相同,神藉著神蹟醫治了這一位,卻召另一位回天家安息,神的旨意因人而異,無公式可循,事實上,即使是在同一個人身上,神的旨意也不一定每次都一樣。

以筆者為例,筆者曾罹患僵直性脊椎炎,蒙神的恩典不藥而癒,但是幾年之後,筆者的腳感染了蜂窩性組織炎,相較於僵直性脊椎炎,這是一種較單純、輕微,只要吃抗生素即可痊癒的病,但是神這一次的旨意卻是要筆者藉由服用藥物來得到醫治,是神的膀臂縮減了?還是神的慈愛收回了?都不是,而是神要筆者學習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屬靈功課。

我們常一股腦兒的把願望告訴神,卻不聽神說什麼或其他人說什麼,只接受某一種特定的結局,人意太強,容易把身邊發生的大小事解釋為來自神的訊息,因而「誤解」神的旨意。當我們祈求了,就該敏感的觀察事情的變化,謹慎的對照聖經的真理,客觀的思考世間的常理,參考同靈禱告中的感動(領受的是同一個聖靈,得到的感動也會一致),隨時修正禱告的內容,「但要凡事察驗」(帖前五21)。

二.當所愛的人病了

在互動良好的家庭與教會裡,其中的一個成員身體欠安,是全家以及全教會共同關心的大事,一個家人生病,是全家生病;一位同靈生病,是全教會生病!如果我們所親愛的人病了,該如何為他禱告呢?當自己生病了,又該如何看待這個疾病呢?筆者依疾病的分類,提出自己的淺見供大家參考:

1.急性、可治癒的疾病

例如:感冒、骨折、盲腸炎、肺炎……等,應積極且及時接受醫療協助,在禱告中倚靠神,求神幫助,使醫療過程能平安順利,發揮最大功效,減輕痛苦,避免併發症的發生。

2.慢性、可治療的疾病

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帕金森氏症、心臟病、紅斑性狼瘡……等,雖然這些病無法根治,但是藉由藥物可得到很好的控制,建議規則服藥,定期追蹤,勤於復健,在生活上學習「節制」的工夫。「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五22-23)。

即使是為了聖工,也該讓肉體有適當的休息,否則累倒了,不僅影響聖工,還有可能讓軟弱的信徒質疑神沒好好看顧祂的工人。在飲食上更當要有節制,糖尿病患者猛吃甜食,或者心血管疾病患者不改高油高鹽的習慣,這些都不適當,我們往往賣力地為神奉獻犧牲,卻不知為神保養顧惜自己的身體,一個順命的基督徒也當是個遵從醫囑的好病人。

3.癌症初期

勇敢的面對現實,評估病人的年紀、身體狀況,治療的風險、療效以及副作用,原則上,建議積極接受治療,不要延誤或尋求偏方。求神賜下智慧作出作最適當的醫療決定,使療效達到最高,副作用降到最低,不要讓癌細胞轉移,教會要特別為病人和他的家庭代禱,求神堅固病人和家屬的信心,身體病了,信仰不能跟著病了!

4.癌症末期

可考慮安寧照顧,許多人對安寧病房存有誤解,認為安寧病房是一個沒希望、被放棄、等死的地方,事實上,一般的病房努力的目標是延長生命與治癒疾病,安寧病房努力的目標則是症狀的緩解,身心靈的全方位關懷。

筆者因工作的關係,有機會照顧安寧病房的癌末病患,筆者認為這些選擇接受安寧照顧的病患和家屬實為生命的勇者,他們理性的接受癌末的事實,勇敢的面對將近的死亡,把握有限的時間完成未了的心願,修復家庭與人際關係的破口,安寧照顧如同一首事先為病患和家屬譜寫的安魂曲,使生死兩相安。

三.教會與醫療團隊

教會常常有機會探訪生病住院的同靈,也常成為重要的照顧者或陪伴者,面對醫療決定時,病人也會求助於有醫護背景的同靈,甚至病人面對疾病的態度也受到教會的影響,教會與病人的互動因而影響了病人與醫療團隊的互動,教會甚至有機會與醫療團隊坐下來開會,依照全人照顧的理念,教會與醫療團隊是照顧病人的「同工」,所以,教會在與醫療團隊互動的過程當中,應當了解醫療團隊對教會的期待:

1.醫療團隊希望教會做的事

醫療團隊向來歡迎宗教團體共同關心病人,因為宗教組織的力量可帶給醫療團隊相當大的助力,教會令醫療團隊最感動、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醫病的神蹟,而是病人和家屬面對疾病的態度和教會對病人的關懷,以下幾點是醫療團隊對教會的期待:

(1)提供心靈的慰藉

心靈的關懷一直是工作忙碌的醫護人員無法兼顧的層面,教會給予病人的安慰與陪伴,可以安撫病人負面的情緒,進而引導病人正向思考,不僅如此,醫療團隊也歡迎教會關懷其他的病人,將歡樂與平安帶給整個病房。

(2)提供實際上的幫助

有些同靈因為某些因素,以致於住院當中乏人照顧,這對醫院有限的人力而言是一項負擔,如果教會能基於愛心提供看護的人力,協助照顧生病的同靈,這是醫療團隊樂於見到的。筆者曾照顧過一位其他教會的癌末病患,因為某些家庭因素,她的家屬鮮少來醫院陪伴,這間教會就結合會眾的力量,大家輪流排班來照顧這位病患,這正是她最需要的幫助,這項愛心的實際行動讓醫療團隊欽佩不已。

「若是弟兄或是姊妹赤身露體,又缺了日用的飲食;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平平安安的去吧!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這有什麼益處呢?這樣,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雅二15-17)

2.醫療團隊不希望教會做的事

一般醫院探訪的注意事項不容贅述,在此只站醫療團隊的立場提供個人意見:

(1)不要給病人違背醫囑的建議

教會可以鼓勵病人多禱告,倚靠神,但是不要建議病人捨醫療,單靠禱告,或者其他有違醫囑的建議,否則病人拒絕接受治療或者作醫療上認為不必要的要求,會帶給醫療團隊相當大的困擾,即使同靈當中有醫護背景,也請尊重醫療團隊的醫療決策,勿給予質疑或批評。

(2)不要超越了教會的角色

醫療團隊期待教會扮演的角色是幫助者與陪伴者,即使病人的家人鮮少在旁邊,而由教會同靈擔任主要的照顧者,除非是家屬委託,否則教會不適合參與醫療決策的討論,更不適合替病人做醫療方面的決定,因為教會畢竟不是家屬,不能取代家屬的地位,教會主動介入太多,有可能招來家屬的不諒解和醫療團隊的困擾。

病不是「罪」,更非「天譴」,而是生命的自然過程,即使疾病有時也成為神手中管教的杖,但是讓我們將審判的權柄交給神,關懷的工作交給自己吧!神蹟與醫療,相容而共存,並行而不悖,一個有信心也有智慧的基督徒,不僅懂得善用醫療資源,更懂得隨時倚靠神;一間為鹽為光的教會,懂得調和病人與醫院的關係,成為病人的心靈導師以及醫療團隊的好助手,不知不覺,基督的愛與平安已經洋溢在醫院的每個角落!願大家平安!


作者: 吳盈光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9/01/2006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