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356期2007年5月)
宗教教育:孫兒的大玩伴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周惠安

有位當婆婆的姊妹,殷殷地請託好幾個同工,「傳道,拜託你們幫忙勸勸我那獨生的兒子、媳婦,好歹生個金孫,讓我們老父母也能夠過成『公』升『嬤』的人生吧!」一年一年的歲月流逝了,一點心願卻是在延頸舉踵、望眼欲穿的日愈急迫的生活中度過。


一.當孫兒的玩伴是神的賞賜

好不容易將兒女從把屎把尿中,拉拔長大,又按著《聖經》真理,遵從主旨意,蒙主配合良緣,結一體之親,建設美滿新家庭,沾主鴻恩,領受神賜予的產業,懷胎生兒育女(創二20-24;弗五22-33;西三18-19),看來順順當當的登上成「公」升「嬤」的人生,好像一氣呵成,是理所當然的事,誰知不然,波折可多呢!

據統計,現代年輕人認為不一定要結婚,所謂的「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可是遙遠跟不上時代的老古思想,單身貴族多逍遙多自在,何必找個「絆」手來把自己的腳步弄狹窄,有的是寧缺勿濫,期盼加等待能有個看「對」眼的人,走入生命中。

待加入他或她的生活後,卻不一定要生育兒女,不要傻了,自找麻煩,沒事弄個「包袱」纏腳絆手,有的則又幾經踟躕蹉跎,早已過了生兒育女的歲月,只有想想罷了。

看到新聞報導,台灣生育率降低,人口已呈負成長的狀態,老人人口超越國際高齡化社會的7%,約13%。政府為鼓勵生兒育女,使出各種招數,提高生育補助金額,生的越多,補助越高,想以「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看來效果也不怎麼樣,給予優厚的福利放育嬰假等等不同的獎勵,成效尚有待觀察,非短期間可以得見。

「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祂給的賞賜。」(詩一二七3),看來要成「公」升「嬤」,難度是越來越高,等著抱孫光著急,「敢想不敢講」是不行的,必須藉著禱告、感謝、祈求,將「你」所要的告訴神才行。


二.「玩」的魔力

遊戲是靈長類具備的重要特質,到老依然不會失去,是生長過程必須的課程,不管男孩女孩、任何個性的孩子,沒有不喜歡遊戲。不必強迫,也不必花太多的金錢,它具有強大的吸引力,並且任何年齡或父母兄姊等家人,都是快樂的參與者。

一般人以為遊戲是「玩」,會浪費時間,其實是對遊戲的價值沒有真正瞭解,也忘記自己同是在遊戲中長大的。

遊戲有千百種,有體能方面的遊戲,對於促進孩子的身體發展和健康有很大的幫助;益智方面的遊戲,則對孩子的頭腦發育、思考都有很大的益處,無論在語言、文字、數學、邏輯、音感節奏、空間、形狀、色彩等,都具有啟蒙作用。

在遊戲中,並可學習守規則。從遵守規範中獲得遊戲的快樂,從與人相處和團體生活中約束自己的行為不逾越規矩,進而知法守法等精神的建立。遊戲中也有成功、失敗,有勝負、獎賞或處罰等,讓孩子學習勝利不驕傲、失敗不氣餒,享受收穫的喜悅與面對挫折、悲傷的勇氣和再接再厲的勇往向前智慧。

另外有些孩子,則喜歡扮家家酒、玩洋娃娃,自言自語中編造劇情,長大後對小說、戲劇、語文等方面,能夠加強其能力;博弈遊戲、玩紙牌、撲克牌、圍棋、象棋等不斷練習,數理方面、腦力激盪、想像力,有充分的練習,奠定好的基礎。

在遊戲中顯現的能力,與日後興趣的發展和擁有的能力,影響一生,且往往超乎我們所預料和想像。


三.「玩伴」的重要

嬰兒從出生就緊緊依附著父母才能生存,孩子天生就有某些人格特徵,他們的基因使他們發展出某種人格,但是環境可以改變他們,這個環境並非父母提供的居家環境,而是在家庭以外與同儕共享的環境,但是孩子行為上的差異的確可以顯現母子關係的某些重要層面。

縱然小寶貝能夠放開母親的手,搖搖擺擺的走去抓小同伴的手,卻帶著她的基因去,所以早期的關係影響是很重要的。

小孩彼此之間有很大的吸引力,他可以自由走動之後,就會離開母親找其他小同伴玩,若聽到有聲音,也會想辦法要母親往那方向移動,想「跟別的小孩一起玩」的強烈慾望,在語言能力不足以表達他的期待,卻已充分表露,強烈的設法想循聲音來處移動。

嬰、幼兒與父母或兄姊玩,較為容易,能透過一再重覆來建構遊戲,使嬰幼兒學會恰當的反應;年齡相仿的嬰幼兒雖也會互相吸引,卻無法瞭解彼此的需要,沒辦法玩起來。

縱然一歲左右的嬰兒會互相微笑,開始牙牙學語,雖然互不相識,但若放置於一處滿是玩具的房間,他們會坐得很近玩了起來,有時會拿起玩具塞給同伴,有時會輕輕碰觸對方,有時會互相搶玩具,大都很友善,但早期的友誼手勢有時會不太恰當,動作非常笨拙,甚至適得其反,像是用手去戳新朋友的眼睛……;因此,跟同年齡的玩伴相處,是需要花時間才能發展出來的一種技術。

約在兩歲半以後可以和同年齡的孩子玩,彼此模仿,隨著年齡增加,相處越來越好,慢慢可以用更多的語言、想像力、動作,互相協調,建構彼此的友誼。

由觀察同伴怎麼做,做了之後有什麼結果來學習,又從故事或電視裡得到不同的念頭,然後在遊戲中試驗看看這些想法有什麼結果、是否正確,他的行為準則、談吐、思想、創造力、社交和知識、智慧、進展,幾乎全賴於「玩」遊戲的過程中,模仿、反覆的操作、學習,來建立持久的思想、責任感、穩定的情緒、行為習慣和品格特質。

在成長中由母親的懷抱走向社會的懷抱過程,與同年齡的同伴接觸是很重要的,沒有在同伴中經歷社會經驗的學習,是很難對進入社會化過程,有堅韌的適應力。


四.祖父母是最理想的玩伴

孩子出生後,不斷的有人逗弄,會促進腦部的發展,眼神炯炯發亮;如果沒有人理他,則會變得呆滯。

往昔三代同堂的家庭比比皆是,年輕人婚後順理成章和公婆同住一起,負責家務。孩子出生後,公婆幫忙照顧,若是夫妻都上班,更是公婆的責任,雖然他們不識字、不懂教育,孩子無法從他們身上接受文化的剌激,但他們對晚輩的慈祥,寧可自己吃虧也不去佔別人便宜,他們的耐心、細心、愛心,潛移默化的人格教育,深深烙印在幼兒心坎上,使他們都能快樂的成長。

拼了一輩子,老來想過悠閒生活,可一聽說要照顧金孫,眼睛驟亮,精神也來了。縱然老人行動已緩慢,或者只疼不管、溺愛、縱容,對孫輩多以感性、盡量滿足孩子的願望為教養,不能像教兒女一樣嚴格要求,以理性教養,是有不少的問題和弊端尚待防止,但祖父母卻可以提供不同角色的學習。

祖父母可教他們的事物,如種花草、種菜、寫毛筆字、敲敲打打釘些器具,在沒有壓力中學到更多的東西,也建立祖孫更好的關係,家族的淵源也可以從祖父母得知,當子女與父母間緊張對恃之時,祖父母也是最好的溝通橋樑。

此外,有祖父母陪伴的小孩,可以從老人生活、言行中得到效法的楷模,對老人也學得正確實際的看法,能以健康的心態和舉止來對待相處,都是良好的影響。

祖父母與孩子的血緣和親情,是任何其他人(褓姆)所無法取代的,尤其在祖父母的愛心照顧、呵護下成長的小孩是最幸福的,這將是任何代價都無法換取的寶貴資產。


作者: 周惠安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5/01/2007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