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在拿撒勒會堂(路四14~30)
結束了以猶大地──耶路撒冷為活動中心的段落,路加現在集中敘述主耶穌在加利利的傳道行蹟。在猶大經鍛鍊後,主耶穌未回故鄉加利利以前,早已開始了傳神國醫病趕鬼的傳道工作(四15、23)。
主耶穌在加利利或以後的傳道,可注意的有四特點:
1.
滿有聖靈的能力(四14、37;徒一8,三6~7,五12~16),
2.
滿有榮耀神的名聲(四14,六17~19;可七36~37;徒四9~10,六7);
3.
以猶太人的會堂為中心(四16、44;太四23下;徒十一19,十三5、14)。先是自己的同胞,再是外邦人為先後兼顧的福音對象;(四)滿受人的忌恨與排斥(四28~29,五30,六7;約九24,十一47~53;徒十四19;林後十一24~28)。
第十四~十五節
這兩節是馬可一14~15的擴大,也是16節以下事件的引頭(參考太四23;可一28);充滿了聖靈能力的耶穌,叫人悔改、接受天國福音,在加利利多處贏得眾人的讚賞。
第十六節
「會堂」遍滿於巴勒斯坦及猶太人散佈的國外居住地,是猶太人崇拜與宗教教育的中心。它通常由長老若干人組成的職務會掌理。除此,有一專司清掃、司儀、宗教教育的管會堂的人(Hazzan)。會堂沒有專任傳道者。每安息日會堂崇拜的程序,包括:誦念申命記六章4~9節即「以色列阿、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神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參閱申十一13~15;民十五37~41)、祈禱、站著念摩西五經、先知書(以希伯來語讀,再翻成亞蘭語。摩西五經,分為155段,而每安息誦讀一段,3年完成全書卷,先知書的選讀也有一定的分配內容)、跟著是坐著講道、與祝福結束。
會眾熟諳聖經的人,尤其祭司、利來人或來訪的拉比(即文士)為優先,都可以被邀請來誦讀與講解所引的先知書(徒十三15) 。
主耶穌按著「他的規矩(習慣)」,
a.
守安息日(參考徒十七1~2),
b.
參加崇拜。
第十七~十九節
引自以賽亞書六十一章1、2節,與以賽亞書五十八章6節的綜合。主耶穌所念的接近七十士譯本的舊約先知書卷,而不是希伯來文的舊約。推測其原因:加利利地為通往外邦小亞細亞各地之交通要地(參考太四15~16),所以居民講的希臘話,當比當地的亞蘭方言更流利(在外邦分散的猶太人就用希臘話進行聚會崇拜)。
主所引的以賽亞書,從屬肉、歷史條件而言,指耶路撒冷的拯救與被擄於巴比倫的猶太人之釋放(公元前536年),但主耶穌本身的降世應驗了先知書的靈意:主予靈與肉雙方面的救治平安與永生福氣。
「膏」:認可、按立、差遣,分別為聖。舊約膏油的記載見於「詩廿三5;申廿八40;得三3」等處。按立先知(王上十九16)、君王(王上一39)、亞倫系統的大祭司(出廿九7;利八12)及將物品歸神分別為聖(出廿九36),都用膏油。以賽亞書應驗了主耶穌的先知、君王、大祭司職份。
主的福音,
a. 將給予醫治疾病(五17)、傷心悲慟的人(九39;太十二20;詩卅三19,五十一17,一四六7);
b. 靈性被罪擔所囚的人(羅七19~25,八1~2;提前一15~16);
c. 瞎眼──肉眼與心眼復明(七22;賽四十二7;太廿29~34;約九1~7;林後四4~6;林前二10~16;西一9~12;林後四17~18)。
「神悅納人的禧年」:(四19;徒十35;林後六2)。指神滿有恩惠慈愛,向人顯明救恩的日子,源起舊約神所規定的安息年與禧年──大豁免、大釋放的一年(利廿五章):僕婢歸回本家,債務取消、奴隸得自由,田地得休耕等。預表主耶穌裏的恩典、自由、平安與安息。
第廿節 耶穌站著念完先知書,將書卷捲起來,交回給管會堂的(Hazzan),然後一如會眾坐下──坐下,也指作教師坐著的姿勢(太廿六55)。這可與以後受希臘文化影響的站著教授講解作一比較(徒十三16)。
第廿一節
「今日」為主耶穌臨在的此時此地,就是接受救恩的重要時刻(參閱:廿三43;來四1~11)。
第廿二節
「稱讚」原文應作「作證」,有下列二解:作讚賞式的見證(徒十三22,十四3, 十五8,廿二5;加四15;西四13)、或作輕蔑批評式的見證(太廿三31;約七7,十八23)。
若從22節下半句,有人以詫異的口吻質問耶穌是木匠兒子的話與28節的敵對忿怒情形看,此處的「稱讚」(原文的「見證」)應作敵意的見證(從可六2~3更清楚證明)。
「希奇」一詞亦如「作證」(即中文聖經的「稱讚」或「貶抑」),可作:讚賞(七9)、或敵對的納悶(約七15;參閱路十一38)。由他們的質問(可六3),可知他們因主耶穌──一個鄉下窮木匠的兒子──口中竟能引經據典,充滿神恩惠的言語,甚至把自己當作那受膏者,而深深反感。
第廿三節
「醫生你醫治自己罷」這句諺語通常有如下類同的表達式:「醫生,先醫治你自己的痛腳吧」(希臘);「醫好別人的醫生自己卻病了」(阿拉伯諺語);或一般的「醫生救治人的善行,當先從自己家鄉做起」。
第廿三節
上下文看,拿撒勒人們因為見耶穌在迦百農所行的奇事異能,奚落地要他照樣做在自己的故鄉。耶穌看出他們嫉恨意,故為他們道出心中的話。
第廿四節
此處的「實在」(希伯來語「阿們」)記於路加福音只有六次(四24,十二37,十八17、29,廿一32,廿三43);其他的「實在」,則用別的原文字眼(九27,十二44,廿一3,廿二18,十一51,十12、24)。「沒有先知在自己家鄉被人悅納」點出耶穌被自己家鄉排斥,這也是主以迦百農為傳道活動中心的原因。
第廿五~廿六節
耶穌引列王紀上十七章8節至24節撒勒法(現今黎巴嫩境內)的外邦寡婦接待神人以利亞先知於饑荒的三個年頭,因而蒙受神的恩典。
第廿七節
敘利亞軍元帥乃縵照神人以利沙先知的吩咐,在約但河沐浴七回而得神醫治大痳瘋(王下五章)。
第廿八節
主耶穌於24節所說的話,與兩件外邦人得神恩典的個案,傷害了猶太人的狹隘選民自尊心,因而大為震怒。其實真神是不偏待人──猶太人或外邦人(賽二2~4,十九24~25;徒十34)。
第廿九~卅節
按照律法,犯褻瀆罪的人要用石頭打死(申十三10)。他們強拉著耶穌出城(參考徒七58;利廿四14),欲把他推到山崖底下,另一可能,推下山坡後,再用大石壓死。
他們不是按律法審判執刑,而是一種報私仇處私刑。而且更令人震驚的,他們竟在安息日要謀害生命!
主耶穌卻神奇地穿過暴亂的群眾,平安地離開(約七30,八59,十39) 。
耶穌在迦百農傳道(路四31~44;太七28~29,八14~16;可一31~39)
此段敘受膏的耶穌有權柄釋放被病痛與邪靈擄掠的人(四18~19):在會堂的趕鬼(33~37)、彼得岳母之癒(38~39)、與群眾之得醫治(40~44),主旨在闡明主耶穌充滿權能的言與行。
猶太教相信彌賽亞臨在的世代魔鬼會被轄制,所以主耶穌的醫病趕鬼的權能證明了祂即基督,甚至鬼也同證(四41、34)。主耶穌在迦百農的傳道,醫病趕鬼不過是神權能的佐證,真正的主旨,乃在於神的拯救迷失的靈魂。加利利人在這期間因神蹟而有跟從主的熱情。
第卅一節
「下到」從拿撒勒(高度1,300呎)的山城,往東北方向的濱湖城迦百農(高度682呎),是下坡路。廿世紀的今日,還可看到公元200年,在主耶穌教訓過的會堂上所建的會堂殘墟。
主耶穌的主要活動是「教訓」(四15;可一22)。「安息日」:此處希臘文複數,指多數安息日、或某一個安息日。從可一21同一事件看,此處是指某一個特定的安息日子。其他希臘文複數的「安息日」,大都以單數解(四16,六1~7、9)。
第卅二節
眾人對耶穌充滿權威與權能的教訓,大為讚賞、欽佩(九43)。
第卅三節
「污鬼」的「精氣」,亦即污鬼的靈(啟十六14)。又中文的「精氣」僅出現於此。蓋中國固有的天地精氣等宇宙觀使得譯者選用此詞。
第卅四節
「唉」或作「不要管我們的閒導」。「與你有什麼相干」表示附鬼的人懼怕神的權能而發出無助的呼喊聲(可五7)。「我們」即鬼魔的「群」(可五9)。
耶穌是「神的聖者」(一35、28)──神所分別為聖、差遣的,要來拯救迷失的人(十九10)打擊「罪」與「污穢的鬼靈」,敗壞毀滅鬼魔之國為最終目標(八33,十18;彼後二4;來二14~15)。
第卅五節
中譯的「責備」應作「斥責」──主的名與權能,迫使魔鬼失去權效(參閱可四39;亞三2)。
第卅六~卅七節
眾人看到污鬼出來,就「驚訝」(即驚奇畏服參閱:五9、17,六19;徒三10;約十四12)。
第卅八~卅九節
西門彼得的初次出現。主與雅各約翰等出會堂預備到西門家吃飯(參考十四1)。原文的「高熱病」為路加醫生使用的當時醫學術語(按熱病分為小中大)。一如他對付污鬼,主耶穌「斥責」熱病。如與「太八15」主用手摸與「可一3O」主用手拉彼得岳母等經節對照起來,可知三處福音記載,對同一事件各有所見強調之處。由「斥責」看,疾病也是一種魔鬼的作為(五20,八27,十三11、16;撒上十六14;約五14)。從彼得岳母身上我們又學習到:主的醫治是全然的。她立即起來服事主,是她愛主知感恩報答的表現。
為四十~四十四節
「日落」是繼38節主耶穌於安息日出會堂,眾人等候日落約下午6時左右(即星期日的開始),才來就近耶穌求醫治。主耶穌徹夜服事別人,藉著按手醫治病人(十三13,五13;可五23、41,六5,七32,八23、25)
「眾人」強調絕大多數的人,表示主大受歡迎與廣傳的名聲。
「神國的福音」初次提起。主的福音亦指神國的福音(與魔鬼的國度相對立)、天國的福音。主耶穌道成肉身,受天父的差派(七16;來三1),就是把神的國與神的義帶給一切相信的人,以收到永生的果效(約三16;提後四17~18)。
主開始選召門徒(路五1~11;太一16~20)
本段有兩重要事蹟:
a. 主選召以彼得為首的門徒為將來教會的柱石(徒一15);
b. 得人如得魚──預示將來使徒教會的大工(九20,廿二32;約廿一3;太十六16)。
第一節
「革尼撒勒」本是迦百農南邊肥沃人口多的小平原(太十四34;可六53)。加利利海(可一16),也稱為革尼撒勒湖,或稱提比哩亞海(約六1,廿一1)。它長13英里,寬7英里。
第二節
清晨安靜空氣中,眾人因主權能的行蹟,擠著要聽神國的福音,而「打魚」的彼得卻離船洗網去了。未受主選召前,為生活奔波,連謀生的工具──船也空著。
第三節
彼得20~3O呎長的空船,為主所用而成為宣揚福音教訓人的工具。主如教師坐著在船上教訓人。
第四~五節
耶穌吩咐船主彼得將船開到水深處預備下網。「夫子」(八24)(希臘字眼 epistates)僅用於門徒之稱呼主(路加書中不用「拉比」),含有順從的敬意。儘管終夜徒勞而深水處又不可能一網得滿載,畢竟遵主的話下了網。可見要顯出神蹟奇事,須先順命(如乃縵痳瘋得醫治王下五14)。
第六~七節
照主的話下網,網圈住的魚多得險些裂開(約廿一11),彼得招呼在另一條船上的約翰、雅各來幫忙拉上、裝滿了兩隻船。這是主的恩上加恩(約一16;太十四20、21;十五37~38) 。
第八節
西門彼得看到這得魚的神蹟,立刻拜服這位大權能的造物主(西一16;來一10)。在這位至尊至大的主面前(十八13),自覺不配、有罪(太八8;伯四十二5)與有畏懼心(士六22,十三22;王上十七18;賽六5;詩一一九115;啟一17)。
路加於此處用西門彼得全名(彼得意為「磐石」、亞蘭語則為磯法(加一18;參閱十六16;彼後一1)。其他地方路加用「西門」,耶穌給他起名「彼得」(六14;徒十5、18、32,十一13)或者單叫「西門」(五10,廿二31,廿四34) 。
另一有趣的小問題:本章4節與8節沒有清楚交代耶穌是否在岸上,彼得是否在滿載得將沈下的船上,拜服於耶穌的腳前。推測是主耶穌講道後回岸才叫西門開船到深處;
a. 主偕行或沒同船都有可能;
b. 回岸後彼得才俯伏在主腳前。
第九節
一切在周圍的人都「驚訝」──驚奇加上畏服(四36)。
第十節
「西庇太」的原意是「慷慨寬厚」(代上廿七27)。西庇太的兩個兒子雅各與約翰,是十二門徒中常被提的四位之兩位,與彼得最親近主。
「得人如得魚」:原文「得人」之「得」有「擄掠」之意(參閱提後二26),七十士譯本的舊約聖經作「救人脫離危險」解(民卅一15~18;「存留」申廿16)。主耶穌來世間的目的是:要叫那受(罪與魔鬼)壓制的人得自由(四18~19),即是要把人從黑暗的權勢下拯救出來,遷到光明的愛子國度(西一13)。
西門及其他主的門徒將要為神國的福音,把人多多地帶到神的面前(徒廿六18)。
第十一節
「撇下所有的」,是人徹底決心立志的表現,一如耕田的以利沙先知要跟從以利亞事奉主時宰了牛,用套牛的器具煮肉給民喫的破釜沈舟精神(王上十九19~21;路十八18;五28,十四33,十八22,廿一3;參閱徒二45,四34,五1;可一44;太十三44~46)。
「跟從主」即誓成為主的門徒的意思(五27~28,九23、49、57、59、61,十八22、2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