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緒論)
第七章 主差遣十二使徒(路九1~50)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本章是主耶穌加利利傳道四段紀事之最後一段;有啟迪歡樂的情調(九617203243),也有低沈抑悶的時刻(九92244)。彼得的認主為基督,主受難的預言,變貌山,是主傳道史上的一轉折點,嗣後主的腳步就往耶路撒冷與十字架的方向進展。

主差遣十二門徒(路九16;太十142;可六713

主復活升天降聖靈以後,將傳福音予萬邦的責任交予教會(廿四4649;徒一8)。在主傳道時,福音的對象是猶太人(太十56)。

第一節 

「能力權柄」即大有權威能力,來執行神的旨意與工作。主諒以禱告按手的方式給門徒趕鬼醫治,行異能的權能。

第二節 

主差遣十二門徒(可三1415):

 a.      傳神國福音(十811),

 b.      醫病(四1436,五17,六19,八46;徒十38)。

第三節 

馬太、路加福音對門徒出外裝束的規定(比馬可的還要嚴格)強調靠神、不可受多餘的行裝之累。要受愛心的接待。

  門徒出外傳道時當注意五項:

 a.      枴仗(參閱林前四12;來九41,十一21;啟二27)不能帶。這可能因攜杖或背包會被誤認為流浪行乞或街頭浪者。馬可福音六章8節說除了枴杖以外,什麼都不要帶。這證明此處路加用馬可以外的原始材料。

 b.      不帶口袋(路加的口袋原文指可盛裝多種必需品的袋裝,而馬可的口袋專指如乞求食物的袋子)。

 c.      不帶麵包,

 a.      不帶銀錢(參閱:十九1523,廿二5;徒三6;馬可福音則是腰帶中的銅錢),

 b.      只准帶一件褂子。

這些規定,反映了主耶穌要求門徒捨己棄物跟從主、專心依靠神的保治的要求(九23;太六33)。

第四節 

在某城區、鄉村,以一特定地方為該區的傳道中心。

第五節 

任何一城區域任何一家,如棄絕福音,就離開那地方,把腳上的塵土跺掉(十11;太十14;徒十三51;參閱徒廿二23「除掉」)。跺塵土是猶太人離開外邦城時所作的動作──因他們認為未受割體的外邦人有律法禮儀上的不潔淨,因而不與相往來。這是狹隘的民族傳統觀念與作為。

第六節 

門徒照主命到處傳福音醫病(可六13)。

希律安提帕對耶穌的猜測(路九79;太十四112;可六1429

第七節 

馬可稱希律安提帕為王(六142227),馬太稱他為王(十四9)、分封王(十四1)。聖經多處逕稱他為「希律」(三19,九9,十三31,廿三712;太十四36;可六1622;徒四27)。

主耶穌醫病趕鬼、使死人復活的奇事大能、新近差遣十二門徒之事,引起了震盪。分封王希律必如很多百姓有詳知耶穌其人其事的慾望。

猜測主是施洗約翰的再生,反映了民間的迷信想像。

第八節 

第二個猜測:已改變升天的以利亞(王下二1011)顯現了。施洗約翰已被認為是以利亞先知──作主的鋪路工作(七27;四5;瑪一76)。第三個猜測:古代的先知復活了。「復活」之事,主耶穌作初熟的果子(林前十五2023),展現了將來屬靈國度的奧秘與末日復活、改變的事實(約五2528,六405156,十一2526;林前十五12175054;腓三2021;帖前四1517)。

第九節 

希律認為已被斬刑的約翰不可能再生。所以,主耶穌是誰,未得答案。上述民間有關復活再生的想像,是歧異而模糊的。

五餅兩魚予五千人(路九1017;太十四1321;可六3044;約六114

 主耶穌變餅與魚予五千人的事蹟證明了神的大能力。祂過去降嗎哪予曠野的選民(出十六章;民十一章)、使以利沙以廿個大麥餅與新穗,供給他的一百位門徒而有餘(王下四4244

另可注意的一點,主耶穌祝謝擘餅分子眾人的動作,與後來主在最後逾越節的晚餐相同,清楚指明了這位擘餅的主耶穌是為服事人、為多人捨去生命作贖價的救主(廿二19;林前十一2325;太廿28;約十1018)。

為可福音有特殊的五千人與四千人得飽的兩次類似分餅事件(可六3744,八18),約翰福音六章有大同小異的細節描寫(約六114)。路加、馬可與約翰對主分餅的前後經過,必有一共同的原始事件;主用祂的大能,變少為多,五千得飽,而且有餘。馬可、馬太、路加注重耶穌的神權,飢餓中眾人得食的恩典,約翰則進一步記主闡述生命之糧。

第十節 

與馬可六30相同,記載門徒回來報告傳道醫病之事。路加稱之為「使徒」(六13),比使徒行傳特定的名稱涵義較廣泛。

因眾人來往甚多(可六31)。主有意把門徒帶到曠野去歇一歇──工作後的退隱休歇、藉禱告、交通而重新得力。他們就到了離迦百農東邊約45哩的濱湖北的伯賽大城──伯賽大城是希律腓力分封王所築的新城。「可六45」記五千人得飽後,門徒要去的目的地。路加於此處提到伯賽大,提供了敘述上明確的地點。

第十一節 

眾人──可能是迦百農一帶附近的百姓,也可能是成群南下要往耶路撒冷守逾越節(約六4)的加利利人。路加只突出主耶穌如何招呼這一大群人的描寫。主歡迎接待他們以後,隨即專一地講論神國的事。我們可注意到主傳道的心懷作風;

 a.      主憐憫他們(可六34),

 b.      隨時傳神國的福音(林前二2;提後四2),

 c.      醫病安慰、予人恩典與盼望(太六1618,四16)。

第十二節 

日頭平西(約下午四點左右),猶太人一日十二個小時(約119)的將結束。主曾說白日將盡,黑夜即屆,我們必須作天父所交託的工(約九4)。以下主變餅、叫門徒分餅,象徵黑夜未到以前,我們都要把神的道理──靈糧傳分出給那靈性飢渴的人(摩八11;太五6)。

門徒想遣開眾人,往別處覓食投宿是出於常識、理智的反應。然而他們本可憑著跟從主的經驗,逕請主耶穌設法。教訓我們凡事先想到主的權能與依靠祂(詩卅七5;太六25)。

第十三節 

主耶穌叫門徒給眾人吃(參閱王下四42):提醒靠主充滿的恩典,如何運用有限的環境,來作大工(腓四1213)。此時門徒仍為物質界時空數量的觀念所囿束。

魚與大麥麵包(中譯為餅)為巴勒斯坦的主食,一如現在的以魚為餡的三明治。

第十四~十五節 

主叫門徒使約五千群眾每行五十人左右地就草地排列而坐(參閱出十八21)。表明聖工內的秩序(林前十四40)。

第十六節 

猶太人對神謝恩時通常說:「主我們的神,我們祝福您;宇宙之王,我們感謝您所賜的食物」。主耶穌拿起五塊麵包、兩條魚向在天上的父感謝、頌讚、祝福。然後,擘開叫門徒分予眾人。

 主的「拿起」、「祝謝」、「擘開」與「遞給」四個動作,類似主設立聖餐時所作的。

 主分餅的屬靈教訓:「望天祝謝」指不忘向厚賜百物的真神感恩求福(雅一5;徒十七2528)、「擘開」指破碎自己、當為愛人助益他人而犧牲自己、否定自己(約十二24)。「門徒分為眾人吃」指主的工人與信徒將主的恩典與「生命之道」介紹、分享與眾人。

第十七節 

眾人吃得飽足(詩廿二26),而且尚有十二籃的剩餘(參閱王下四44)。主耶穌不許人糟踏浪費,雖微細也當愛惜。「十二籃」表示神對奉獻的滿盈報答(箴十一2425),也表示每一位分餅的使徒,有工作的效果(林前十五58)。

彼得認主為基督(路九1822;太十六1323;可八2733;約六6669

從施洗約翰對主的質詢( 1819)、門徒在風浪平靜了的加利利湖上(八2425)、分封王希律的游移疑惑(九79)、「耶穌是誰」這問題,在本段給予了明確的答覆:耶穌是基督、而且將為救贖人類而受害、第三日復活。

馬太十六章與馬可八章,指出該撒利亞腓立比的地點。

第十八節 

主以禱告(三21,六12,九28;可一35;太十四23)與工作並聯。此時,主親口對門徒問道:「眾人說我是誰」。

第十九節

門徒回答(參閱九79)。

第廿節 

主進一步問門徒:「你們說我是誰」。門徒至此只目睹到耶穌是醫病、勝過魔鬼、掌管自然的主。耶穌基督要他們透視、視眾人所未視者。

彼得回答耶穌是神所立的基督(受膏者即彌賽亞)。彌賽亞的稱號,天使在耶穌降生時(二11)、路加作者(二26)已用過。連魔鬼(四41)也熟悉。此時主特意要將這個稱呼的具體內容,顯示予門徒。路加在馬太、馬可福音中聖靈啟示於彼得的供認上(太十六1617),加上了「神(所立)的基督」(參閱:二26,廿三35;徒三18,四26)。祂是為完成救人大工而受苦難的「人子」(廿三35,九22)。

第廿一節 

主切切囑咐門徒不可將耶穌是彌賽亞的話告訴他人。原因:群眾不能瞭解、也不能接受這個事實與其內涵的精義,而且祂的「時候」未到。

第廿二節 

馬可以「人子」(可八31),而路加以「基督」(廿四2646)強調受十字架的苦難。主耶穌「必須」在耶路撒冷受長老、祭司、文士(律法師)之苦害,第3日復活(十八31,廿四46;可九12,十四21)。這是神救世經綸的必行性(提前三16;約三16;羅八32;詩四十7;賽五十三章)。

捨己背十架跟從主(路九2327;太十六2427;可八3438

  以上主對門徒的教訓,本段則以眾人為對象:叫一切信祂的得永生,是天父的旨意(約三1518;提前二4)。但「信」要有「實踐」──即如何跟從主、順服、事奉主。故不僅十二門徒,而且是所有的人,都當明白做主門徒的真諦。

第廿三節 

「捨己」──捨棄以自己為中心的意志、情感、願望、利益、生活方式,而以基督的心為心(腓二5);「天天背十字朵」(廿三26)──隨時隨地有為主道殉身、受難的心志(加二20;林後六49);「跟從」:效法基督的言語、心懷、腳蹤。

第廿四節 

這是修辭學上所謂「看似矛盾實不矛盾的警句」(paradox)。主耶穌慣用這類警句來表達真理(十七33;太十39),凡是愛惜自己的肉體生命,卻不知如何珍惜與追求比肉體生命更重要的「生命」的人,到頭來必失去這種永遠的「生命」。反過來說,凡為主耶穌捨去一切小我的肉體生命,就必得神要賜的永遠「生命」。這種警句見於主說的「凡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姊妹、父親、母親、兒女田地的,必要得百倍,並且承受永生」(太十九30,廿16)。

第廿五節 

「永生」比世上一切財寶更寶貴(太十六26)。因為:

 a.      世界上一切財寶是短暫的、不定的(提前六17;雅四14);

 b.      財富有引人離開神的危險(提前六10)。

「生命」與「全世界」的比較是得失、永恆短暫的衡量對比,人必須要明智決定。

第廿六節 

以耶穌及祂生命之道為恥的人(參閱林前一18,提後一8;提前一1920),主再臨時要以他們為恥而棄絕他們(十二9,十三27)。

耶穌要在天父與眾天使的榮耀中降臨(太廿四30,廿五31,猶十四;帖前四16;帖後一7),審判全世界萬民(約三1819,五2722;徒十七31)。

第廿七節 

主耶穌對站著在旁邊聽祂教訓的門徒預告:他們未死以前就要看到「神的國」──榮耀的、奧妙的屬靈存在。近指變貌山上耶穌的榮耀靈體、靈界的顯現(將來天國的預像)。遠指耶穌基督的聖靈五旬節以後所建設的教會──有真道、有真神同在的神國。

變貌山上的靈界(路九2836;太十七18;可九28

變貌山上,主耶穌顯現祂榮耀的真體,也預演將來屬靈神國的景像。在這山上主耶穌本身統攝了彌賽亞的綜合形象:傳律法的摩西祭司、行大神權的先知、得勝的君王、神的僕人、「人子」、及威嚴榮耀的審判主。

主在變貌上的整個過程,為的是證實:

1.        彼得認耶穌是基督的真理;

2.        主耶穌要成全律法與先知;

3.        主耶穌復活、以後再臨的靈界景況;

4.        人子耶穌必須受十字架苦難來完成救贖。

第廿八節 

「過了八天」即主耶穌預言說門徒未嚐死味前,要見到神的國後的八日左右。馬太馬可記「過了六天」──有學者比擬為神的榮光停於西乃山上六天,第七天摩西受召上山(出廿四16)。路加的「過了約有八天」,又有學者認為與復活的耶穌第二次向包括多馬在內的門徒顯現(約廿26),都象徵新紀元、新造秩序的開始。第一說可供參考,而第二說不足採信。路加的「八日」是根據流行口傳福音,與馬可福音的「六日」,接近一週的約數。  正如摩西帶著亞倫、拿答、亞比戶等三人上西乃山(出廿四19),耶穌帶著三個最親近的彼得、約翰與雅各(參閱八51;可十四33)上山。

變貌山,馬太馬可記「高山」。歷代主張變貌山的地點有三說:敘利亞境內的黑門山(Hermon根據馬太十六章主在該撤利亞腓利比活動)、加利利的他泊山(Mount Tabor),或加利利北部的耶別爾耶馬克(Jebel Jermak或作Jebel Jermuk)。

第廿九節

 深入祈禱──與神深交中,主開始「改變」。耶穌的面容放光如太陽(太十七2),衣服潔白放光。

主的面貌形像發光,表示靈性高超,極深度密切地與神契合。摩西在西乃山上與神面對面談話四十晝夜(象徵今日信徒藉禱告與神深入靈交),而面容放光──象徵內心世界、外表行為充滿神的光輝(出卅四2935;林後三718)。

衣服潔白放光,象徵至聖至潔。由內在高超的靈性境界,外在化於行為風貌。白色是天上使者的「衣著」顏色(徒一10;可十六5;啟三4等)。啟示錄用了16次的「白色」強調神品的聖潔、純淨、光明。發亮潔白的細麻衣,代表蒙主寶血洗淨(啟七14)、聖徒的義(啟十九8)。

主耶穌改變了的榮耀形像,即舊約異象中的「人子」形象(但七915)或啟示錄中榮耀的主(啟一1316)。另外,在光明神的國度中,所有蒙主寶血洗淨而有神的義的人,要發光如太陽(太十三43),那些經過大患難而能持守主道、得勝的聖徒,也都要「穿白衣」與主同行(但十二3;啟三5

第卅~卅一節 

摩西、以利亞出現與主談論祂在耶路撒冷釘十字架受死的事。

摩西與以利亞均為神征戰、完成大工的謙卑、大有能力的神人。摩西雖也稱為先知(申卅四10)卻代表律法與祭司制(太五17)。主耶穌進一步傳授新的律法(太五~七章),是比摩西更美、更榮耀的大祭司(林後三38;來三23;來二17,四1416,十1922)。祂是道路、真理、生命,而且要將人帶到天父面前(約十四68)。

以利亞代表舊約先知(參閱:瑪四56;太十一14),是神公義審判與慈愛拯救的代言者。主耶穌站在百姓當中,比以利亞先知更有能力地將神的慈愛與公義顯給萬民,指示萬國當行敬神益人、得永生天國之道。

摩西與以利亞對耶穌談論「去世」(或作「離開」)(彼後一15)之事:

 a.      主之死;

 b.      主之死、復活、升天(九51);

 c.      如摩西之帶領以色列民出埃及,主之死帶來了新約選民之出死入生,離棄黑暗入光明(西一1314;彼前二9)。

「將要成的事」指耶穌將成全應驗舊約有關祂一生的預言(廿四2527)、在耶路撒冷城祂得成全的事件(徒十三2733,十四26)。耶路撒冷城是主受死與復活的地方。自此以後,耶穌的步履將邁向聖城完成神的救贖經綸(九5153,十三3334,十七11,十八31)。

第卅二節 

彼得等三門徒「打盹」(參閱太廿六43),旁證主耶穌與門徒上山的時間在晚間。「打盹」也代表屬靈低潮、沈睡狀態,往往是信仰危機或喪失的邊緣(參閱徒廿712;太廿五313;羅十三1113)。彼得他們一清醒(頓覺徹悟,慧心明眼)即時看到主的榮光。教訓:我們屬靈眼光明亮才能體認到:

 a.      神時刻同在的恩典(林後十二9;腓四1013;詩一○三15);

 b.      自己所處何種的環境與神人的關係如何(詩卅九4);

 c.      神創造的宇宙如何可愛與充滿神的榮耀;一草一木如何窩藏深義。

第卅三節 

在異象靈界中,彼得隨即直覺出與主站在一起的是摩西與以利亞。他們兩位舊約先知正要離別之時,彼得叫:「夫子」(五5,有別於馬太十七章「師」、馬可九章的「拉比」等原文字眼)──對有權威的耶穌之敬稱。彼得欲求搭三座帳棚。「這裡真好」包涵下列二義:

 a.      我們在這兒能享有這美妙屬靈境界,真難得;

 b.      我們能在這兒(搭棚)來服事您們,真好。以第一說較妥。

「帳棚」與律法中耶和華第七個節期「住棚節」有關(利廿三3442)。耶路撒冷與各城的居民在猶太曆715日要在戶外搭棚居住7日,紀念選民在曠野的日子(尼八1517)。帳棚代表地上的帳棚──人生寄居的日子(詩卅九12,一一九19;彼前一17,二11),也代表人會衰殘腐朽的肉體(林後五12)。不同於不朽壞不震動的「真帳棚」(來八2)、天上家鄉(約十四2;來十一1314)、或神的國(來十二2728)。

彼得要求搭三座帳棚──一座予耶穌,一座予摩西,一座予以利亞的想法,可謂可愛的屬靈短視。彼得一片熱衷,想收留這美好的情景。但是變貌山上的是短暫的靈界存在,斷不能以物質的帳棚來比較與收容(參閱林前十五50;約六63)。

第卅四節 

雲彩的出現表示神的臨在(出十六10,十九9,卅三911,四十3435)。神用雲柱火柱帶領以色列民(出十三22,卅三910;尼九1219)。雲彩籠罩西乃山,摩西進入密雲──在神的榮光中與神講話(出廿四1518)。所羅門王獻殿時,神榮光遍在,以示悅納(代下七12;參閱:出四十2935)。主耶穌升天,雲彩提升環繞(徒一9;啟十一12)。主再臨時(但七13;可十三26,十四62;啟一7,十四1416),與聖徒被接(帖前四17),也要在神的威嚴榮耀中實現。

雲彩遮蓋了「他們」。他們是誰?

 a.      主耶穌、異象中的訪客、及門徒;

 b.      主耶穌、兩位訪客;

 c.      兩位訪客而已。

第一個的情景:異象中的兩訪客、主耶穌及彼得三個人都被雲彩遮蓋,彼得本能地懼怕。第三個情況有可能,因為雲彩把將要消失的兩位訪客隔開,天父指著耶穌向門徒說話。又從主、摩西與以利亞的榮光輝煌及彼得三位門徒以「凡人」身份、在旁目擊這異象事實看,()說最適合。

第卅五節 

雲彩遮蓋了主與兩位訪客,異象即就消失的同時,天上出聲:「(耶穌)是我的愛子,我所揀選的」(三22;可一11;太三17)。主耶穌是神的兒子(可九7;詩二7),神所悅納的(太十七5),是神所揀選的(三22,廿三35;賽四十二1),路加強調「揀選」──神與人契約關係。門徒對神須盡心義務,是要聽從主耶穌(申十八15;徒三2223)。

第卅六節 

彼得三座帳棚的建議,反映他將舊約兩位偉大信仰人物與耶穌並列,而有一種不自知地的「英雄崇拜」。他一時未領悟,摩西與以利亞,正如施洗約翰,屬於舊約準備救主降臨美事的影兒(來十12),只有要成全律法與先知的主耶穌,才是獨一的、永不改變的造物主與真神。繼聲音之後,異象消失。「只見耶穌一人」涵有屬靈深意,因惟有主耶穌使我們敬畏真神、保持信心(西四7)。不因人事意氣、外界環境而跌倒、離棄真神。祂是我們信心(信仰)的創始成終者(來十二12)。不是摩西、以利亞或其他信仰偉人,而是主耶穌是我們仰望的救主。

  「那些日子」為主在世傳道的日子。馬可九章記主吩咐門徒暫時不要宣揚所見的異象。原因:門徒們擔當不了,必須等到主復活升天降聖靈,引導他們明白一切真理與屬靈奧秘(約十六1314;林前二1013)。

主醫治癲癇的孩子(路九3743;太十七1421;可九1429

第卅七節 

經過了一夜的禱告,第二天耶穌與所親近的三門徒一下山,就遇到了迎候的眾人。

第卅八~卅九節 

附鬼的癲癇症發作與苦楚(參閱四33,八2830,十三1116)。

第四十節 

正如基哈西不能使書念婦人之子復活(王下四31),主耶穌的門徒不能趕出這癲癇症核子所附的鬼。

第四十一節 

主責備孩子的父親與旁邊的許多人,是因:

 a.      主聯想到以色列民──神的選民,硬心不信,而且屢行不義;

 b.      他們袖手旁觀;

 c.      他們對耶穌的使命與能力缺乏認識與信心(參閱十一29)。

這是一個不信(十二46;申卅二20;徒二40;腓二15)、悖謬的世代(申卅二5;腓二15)。與舊約在曠野的選民對神不信的態度同出一轍。主耶穌說:「我在你們這裡,要忍耐到幾時呢?」的感嘆,正如神對曠野的以色列民所說的(民十四27),心情一樣。

第四十二~四十三

上半節  馬可記載孩子的父親請求耶穌加添信心(可九24)。主斥責污鬼(四3541,八24)並醫治了這小孩。所有在場的眾人都詫異神大能(二48,四32;可六2,七3)。主同時教訓門徒必要靠禁食祈禱,才能趕出這類凶狠之鬼(可九29)。

主將被捉拿(路九4345;太十七2223;可九3032

馬可福音記主耶穌醫治癲癇孩子、主教訓門徒信心、禁食祈禱的重要性後,就在加利利暗暗地旅行。途中主耶穌對門徒談到了人子將如何被賣、交在人手中。路加未記出這段,逕把主對受難的預言,接於癲癇孩子的醫治之後。

第四十四~四十五節 

主的預示很簡短。「交」即指被猶大出賣(九22,十八3134,廿四4;賽五十三312)、或交於死地(原文字眼參閱羅四25,八31)。門徒不能理悟主的語意,也不敢追問底細。

真正為大的(路九4648,廿二2427;太十八111,十九1315;可九3337

「可九3334」記主與門徒在往迦百農途中,爭論誰為大。門徒既不能深知主將來的苦難滋味(九4445),也誤解神國內有位份的大小。

第四十六節 

門徒爭論的是「誰最大」(原文用最高級)。

第四十七節 

主知門徒的想法(參考五22,六8)。主把一個小孩子帶到祂身邊──這種動作表示主承認、疼愛、接納小孩兒的地位。馬可甚至記主抱起小孩來。

第四十八節 

天國裏的屬靈原則:

 a.      關心、接待、照顧小孩兒或「小子」──卑微、軟弱、貧窮的人,就是接待主(太十八1011,廿五344O)。

 b.      耶穌是天父所差遣的(參考十16;約十二4445,十三20,五1920),因此接待耶穌就是接待天父。

 c.      凡謙卑服事人的人,在天國要為大(彼前五56;太十八34,廿2428;腓二511;賽五十七15)。

陌生的趕鬼者(路九4950

第四十九~五十節 

主耶穌行神蹟趕鬼的名聲,所差遣的十二門徒奉主名傳福音醫病的果效,都會使局外人借用耶穌的名效行。有人「奉耶穌的名」,門徒想制止他。主耶穌格言式的回答:「凡不敵擋你們的,就是幫助你們的」。48節針對門徒圈內應有的謙卑服事精神,4950節則教訓門徒對局外人應有包容寬厚精神。局外人不敵擋真道及主所差遣的工人,間接地就是幫助聖工。然而,這句話必須與主耶穌所強調的「不與我相合的,就是敵我的,不同我收聚的,就是分散的」(十一23)連在一起。畢竟,奉主名趕鬼的人最後必須與主耶穌的言行、旨意、得救真道相合,否則便會變成主耶穌及其神國福音的分離歧異者與敵對者(約十五15)。

 


作者: 蔡梅曦
出版社: 真耶穌教會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