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緒論)
第十章 救恩的廣幅度(路十八9~十九10)

法利賽人和稅吏的禱告(路十八914

 正如主耶穌其他的比喻(十五1132,十六1931;太廿一2832),本節聖殿中禱告的比喻,突出了信徒或世人的兩種性格對比。鑒察入內心的神(撒上十六7;詩七9)厭棄靈性高傲、頑梗、自義的人,卻接納憂傷痛悔的心靈與罪人的悔改(詩五十一17;賽卅八25;拿三510,四11;太十二41

第九節 

「仗著自己是義人,藐視別人的」指法利賽人的類型。人眼中的「義人」指遵行律法而要靠行為稱義的人(羅二17;參閱羅三2028,四113)。神眼中的「義人」是因信接受神恩典而靠主寶血赦罪稱義,遵守誡命的人(羅三922;弗一511)。

因為智識與行為而自高自大,轉而輕視別人(參閱徒四11)。法利賽人自稱比別人有更高的義行與良好的虔誠。但主耶穌斥責他們為「假冒偽善」,形式主義者(太廿三1336)。

第十~十一節 

主假設法利賽人與稅吏上山坡上的聖殿去祈禱。耶路撒冷猶太人每日有上下午的定時祈禱(一10;徒三12)。個人祈禱不在此限。

法利賽人站著禱告(站著是祈禱方式之一),卻充滿了自義、自滿自足──為神所憎惡(太六5;箴六17;詩十八27,一○一5),法利賽「自言自語的」禱告,是以自己為中心的禱告。外表看來他向神祈禱,心中卻點數自己功德,因而虧欠了神的榮耀。

 這位法利賽人開始吹噓自己,拿自己與別人比較。他不是與虔誠謙虛愛神的人比較──如撒母耳(撒上一2028,二1826),但以理(但一817,二20232830,五1324,六410,九23,十1119),或西面(二2532)。

他說他不像別人,不是敲詐欺誑者,不是不義、犯淫亂罪的人,他甚至輕蔑地指著旁邊站著禱告的說,他不像這稅吏。

第十二節 

這位法利賽人每週禁食兩次(參閱五33)。律法規定猶太人除了贖罪日(利十六2931,廿三272932;民廿九7)禁食外,其他日子自行禁食(參閱本文五章33節至35節注解)。但他禁食遠超過律法的規定。而且,他獻上「一切所得的」十分之一,也遠超過律法的規定。

第十三節 

稅吏的禱告:

 a.      自覺有罪,不配親近神,故「遠遠站著」;

 b.      深深內省自疚,「連舉目望天也不敢」;

 c.      無限哀傷痛悔,「捶胸」求神赦免(胸部的心,被認為是罪的座位、發動處,箴四2324;太十二34;十五1819;捶胸以示譴責悔罪);

 d.      謁誠懇求神「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

由外表行為、心態、情詞,都表現了這位稅吏無限的「殷勤、自訴、自恨、恐懼、想念、責罰」(林後七11;詩五十一17,卅四18;賽五十七15,六十六2)。

第十四節 

主耶穌明確地指示門徒:是稅吏而不是法利賽人在神面前有義(原文比較級的「比」嚴格用法是「是甲而不是乙」參閱撒下十九43;創卅八26;詩四十五7)。

「被神稱義」即被神看為無罪。因為「神要憐憫誰就憐憫誰」(羅九18),何況法利賽人犯了靈性上的貧窮、瞎眼、赤身(啟三1718)。

比喻的結論: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十四11,一53;賽五十七15)。

主耶穌與小孩(路十八1517

 路加自九章51節一直到本章14節,沒用上馬可褔音九章43節至十章12節的材料。自本章15節開始復用了馬可十章13節至16節的故事。

有關主耶穌與小孩子的事蹟,馬可的結婚、小孩及財富與進天國的教訓有連環性(可十131)而路加突出小孩的樣式為進天國的條件。

第十五節 

「嬰孩」(二12)馬可作「小孩」(可十13)。

16節的「小孩」看,「小孩兒」包括嬰兒孩童。

本節的背景是父母親帶孩童到長老或文士面前,通常由長老等用手按觸祝福祈福(參閱創四十八14;王下四3335)。

第十六節 

主耶穌肯定小孩子與神恩典的關係。天父是萬靈之父(來十二9),小孩也蒙神揀選(約十五16;詩一一五13)。祂接納孩童也祝福他們。

第十七節 

像小孩子的人才能進入神國。人必須回轉像小孩子的

 a.      天真無邪(箴廿11;約一47);

 b.      滿心相信順從(參閱創廿二章以撒與老父同行);

 c.      單純清心、愛慕神的話(太五36;彼前二2;太十一25),遠離成人世界的罪惡,世故經驗的彎曲詭詐、污穢邪僻等等。

富官人(路十八1823;太十九1622

18節的「永生」緊密地連接上段「神國」主題。本段分為三小節

1.        主耶穌反詰富官人並謂天上真神才是良善的。

2.        那人回答主耶穌他遵守十誠。

3.        主耶穌叫他變賣財產去賙濟窮人,還要跟從主以得永生。可惜卻難為了這富家人。

第十八節 

有一個「官」或「領袖名流」,可能是管會堂的(八41),或公會中之一份子(廿三1335,廿四20;參閱十四1)。他關切地詢問如何進入永生(十25;參閱徒二37,十六30)。

第十九節 

主耶穌推辭這人對他「良善的夫子」的稱呼。雖照猶太人用「良善的人」形容人的好品格(參閱六45;太十二35;箴十二2,十四14;傳九2),主耶穌對這種諛媚語不以為然。主耶穌榮耀天父(約八50,十三31,十四13),稱讚天上的父為「良善」(詩廿五8,八十六5)。

第廿~廿一節 

「誡命」指良心道德律的十條誡命。主耶穌特別提出第七、六、八、九,五誡來概括。對猶太人來說,第一至第四誡,是不言而喻的(參閱申六49)。

這位富家人一如其他虔誠猶太人從小便恪守這些誡命(參閱十八11;腓三6;徒廿六4;可十20)。

第廿二節 

主耶穌要他變賣一切分給窮人(十二33,十九8)。這樣做,他就有財寶在天上(六2325,十二1314;太六1920)。而且,主要他「來!」(參閱約十一43;啟十七1,廿一9;徒七334)「跟從我」(九5462;太四2022;可一1820)。

因為他很富足,受了財富的纏絆(提前六9101719),只重今生,不重永遠的生命與天上的貴富,遂怏怏離去。

財富與賞賜(路十八2430

上面那有錢有地位的人失去為自己積財在天上,跟從主得永生的機會,主耶穌接著用修辭學的誇飾:駱駝穿鍼眼比財主進天國容易。同時,祂認為神的權能能感化包括財主在內的人進天國。

  彼得提起財主所不能做的:撇下一切跟從主。主的答覆:虛己捨物從主事主的,今生來世均得福氣報賞與永生。

第廿四節 

沒有信仰、靈修的有錢人,因為:

 a.      充滿今生私慾思慮、籌算、困擾(八14;提前六910),

 b.      生活在宴樂、敗壞與淫佚中(十六19;雅五5),

 c.      愛瑪門勝於愛神,故難進入神國。

第廿五節 

駱駝,龐然大物。針眼,微細之洞眼。以偌大之駱駝穿過細小之鍼孔,喻其不可能。主耶穌這句譏語式的表達,類似以後猶太律法師一句成語:大象穿針。

有人擬將「鍼眼」解釋為「城之偏門」,駱駝必須屈身俯首才能進城,以喻富人財主必自卑才能進入天國。這種說法雖合理卻沒有根據。

第廿六~廿七節 

本節「誰能得救?」之問響應前頭「主啊,得救的少嗎?」(十三23)。主耶穌強調一切出於萬權能神的旨意。我們的得救在於:神的憐憫、賜耶穌基督予世人的大恩典(多三57              約三161735;猶2021)。

人無法脫離世上邪惡、財富之纏累,但「在人所不能的,神卻能」(創十八14;耶卅二1727)。

第廿八節 

彼得與其他門徒為主撇下一切:謀生的行業,家庭與自己來跟從主(太四2022;可一1820),與主同受黑夜寒霜、白日乾熱,過著奔波不定、冷暖人間的生活。

第廿九~卅節 

主耶穌肯定了這個神國必行的屬靈原則:「人為神的國,撇下房屋、家人等,都要在今生得百倍祝福,來世得永生」(伯四十二10;太十九29;弗一414;提後四1878)。

主預言受難(路十八3134;太廿1719;可十3234

主耶穌第三次預言祂在聖城的受難(九44)。馬太、馬可同事件的記載,西庇太的兩個兒子──雅各與約翰請求主得國(他們誤解為地上王國)得侍立左右(太廿2028;可十3545)。

路加強調人子被交受難,應驗舊約的預言。也初次提到外邦人(羅馬兵)在釘十字架的角色。

第卅一節 

與門徒上耶路撒冷!主耶穌的而步走向聖城,神的救贖經綸必須在那兒應驗(九5162,十三22,十七11,十九28)。

舊約先知書預言主的受難(廿一22,廿二37,廿四4446;詩十六、廿二、六十九篇;賽五十三章;徒十三29,廿四14;可九12,十四21)。

第卅二~卅三節 

人子要被交(九44;可十33)予外邦人──羅馬政權手中,被戲弄(路十四29,廿二63,廿三11)、侮辱、吐唾沫(可十四65,十五19)、受鞭打(太廿七26;可十五15)。然後被殺害──釘死在十字架上。第三日要復活──主藉十字架敗壞掌死權的魔鬼(來二1415)。死而復活,彰顯神的大能(羅八11;約十一2526,十18,五21,六4044)。

第卅四節 

沒受真理的聖靈──保惠師(約十四16172026,十六1314)以前的門徒,對於主為何與如何要受難的深意寓義,不能深刻領悟(參閱弗一1718;徒二1436,三1226,四812;十3443)。門徒的不能明白隱藏的神旨意與作為(參閱九45),為以後主復活顯現於往以馬忤斯的兩位門徒下了伏筆(廿四16)。

耶利哥的瞎子得醫治(路十八3543;太廿2934;可十4652

巴勒斯坦北部加利利人為了避免經過撒瑪利亞,通常取道約但河東的比利亞,再過約但河經耶利哥城,上耶路撒冷。所以耶利哥成了交通、商業重鎮。主耶穌傳道的足跡,正經過耶利哥城。

應對著瞎子的信心與懇求,主耶穌醫治了他,結果:瞎子一路跟隨耶穌,歸榮燿給神。

第卅五~卅六節 

一個瞎眼的乞丐,馬可記他的名字叫做巴底買(可十46),代表了又窮苦又困厄可憐的人,問起街道上何事。

第卅七~卅八節 

得悉是耶穌經過,他即大聲呼叫:「大衛的子孫,可憐我罷」。受苦的人出於真誠向神呼求(詩四1,六2,九13,廿五16,廿七7,卅10,卅一9,四十一4,五十一1,八十六16)。

「大衛的子孫」(太廿31,廿一9)於猶太民族信仰有其深遠的歷史意義。這名稱及其實質的「大衛苗裔」,代表著神與祂選民的契約。圍繞著聖殿與約櫃(代表神的臨在),真神要堅定大衛的王位與大衛的國(撒下七1216;詩八十九34)。「大衛的子孫」是以色列盼望的彌賽亞,是以色列在整個歷史變動中的一種歸回故土,復國的民族願望。

然而,大衛的王室及其地上的王國並不穩定長遠。以色列王朝歷史中,充滿了宮庭篡奪殘殺,外強內禍(撒下九章至廿章;王上一章),所以屬地的王國,在耶穌基督救贖的計劃中是沒有意義的。舊約先知所云的:民歸回故土尋求大衛王(何三5;耶卅9),大衛的苗裔得政權(賽九67;耶卅三2022),神要堅定祂對大衛的永約(賽五十五3),都是應驗在天國的王──救世主耶穌基督身上的(太一121)。因基督是大衛的主(太廿二4245),如舊約的大衛,耶穌基督是新約選民的大牧者(詩廿三12;結卅四2331,卅四15;賽四十11;約十1115;彼前二25;來十三20)。

巴底買,如其他猶太人一樣,正盼望彌賽亞的來臨。因主耶穌走遍城鄉市鎮,祂行神蹟異能,傳神國福音;為困苦窮人、罪人的朋友,名聲早已傳遍巴勒斯坦:祂是大先知、神的基督,甚至被誤認是猶太人的王,要來復興地上以色列國的。

第卅九~四十節 

儘管別人攔阻、責備,這位瞎子越發喊叫(可十4951)──一種為了就近主排除萬難,不怕威迫利誘的勇敢與恆毅,是真神所喜悅的(十九24;可二15 ;太十五2228)。

第四十一~四十二節 

主問瞎子:你要我為你做什麼?主要知道的不是瞎子的心願,而是要發掘瞎子的信心。瞎子回答:「我要能看見」。

主耶穌用權威的命令句子:「你(可以)看見!」。神蹟是在信心與順從的情形顯出來的(七50,八48,十七19)。

第四十三節 

瞎子立即得到復明。如撒瑪利亞的痳瘋得醫治,巴底買

 a.      歸榮耀給神(二20,五25),看見神恩典的眾民也因此讚美神(五2526,七16,八39);

 b.      跟隨耶穌、讚美服事主。

稅吏撒該(路十九110

主耶穌進耶利哥賜救恩予為社會所不容的稅吏,是主往聖城傳道旅途中的高峰,

1.        代表神救恩的普遍性、主耶穌來世間為要拯救罪人(路五3132,七2223)。

2.        撒該就近主耶穌,為罪人悔改歸正設下了一個楷模:至誠熱切尋找耶穌(十九24)、歡喜迎接恩主(十九56)、在神面前以行動表現切實悔改(十九8)。

第一~二節 

主耶穌進入耶利哥城。人群當中,有稅吏長撒該。「撒該」其希伯來文原意是「公正者」(參閱馬可比二書十19),卻是稅吏行徑的諷刺。

第三~四節 

因為擁擠在主耶穌身邊的人多,身量矮的撒該,無法穿過人群。一心求見主,他心生一計,爬上桑樹頂。撒該見主的動機:

 a.      他知道耶穌是罪人與稅吏的朋友,也是救主;

 b.      稅吏利未已成為有價值的人──主的門徒(五2729)。

第五~六節 

撒該擬隱藏自己於樹上,但是無所不知的主耶穌,抬頭呼喚「撒該下來,我今天要住在你家裡」──神的福氣要臨到祂所悅納、眷顧的家庭!

對於主的邀請,撒該「急忙」下來,而且「歡歡喜喜」的迎見、接待耶穌。這是人對聖召的把握機會與喜樂!

第七節 

閒雜人的議論(五30,十五2)。

第八節 

撒該為了彌補前過,付出了確實悔改的行動,

 a.      報答主耶穌對他的恩待;

 b.      堵塞議論的眾人的閒言,證明他在主面前要成為一個蒙恩的清白新人。

他決定:把家產所有的一半賙濟窮人。而且以四倍償還他所訛詐的人。這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支出。猶太人律法師通常規定,一個人最多可以用家產的五分之一捐於慈善救濟。

第九~十節 

「今天救恩到了這家」──主耶穌釋放了為過去罪擔、良心虧欠束縛的撒該,使他進入了神國的恩典(一6977,十120,廿三43;徒十2,十一1416,十六1531,十八8)。主是「好牧人」(約十910)必須尋找以色列家失喪的羊(十五4;結卅四46)。

 


作者: 蔡梅曦
出版社: 真耶穌教會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