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高級班教材第三冊)
聖地的認識(上)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陳勝全 撰稿

壹.  聖地的起緣

古代的迦南地;巴勒斯坦地和今天所謂的「聖地」,其實都指同一塊土地,也就是耶和華真神應許給亞伯拉罕及其後裔以色列民的「應許之地」 (申命記卅四4)

西元前 20911991年間,耶和華神揀選了亞伯蘭,要他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到祂應許的地方(參:創世記十二1-3),重新建立一個新的宗族,也就是敬拜獨一的神;過信仰式的生活的民族。因著這位信心之父亞伯拉罕的行動,從此不但開啟了希伯來民族史,形成了聖經的歷史(因為聖經的歷史就是希伯來民族史),同時這塊蒙神應許並且賞賜的迦南地,就成了聖民堅守的聖地,從希伯來民族演變到今天的猶太人,歷經四千多年,選民和這塊土地,建立了不可分割的關係。以致於到了今天,纔有牽絆著整個世界的中東之爭,形成了國際局勢的焦點。

不過話講回來,原是一個區區二萬四千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又是介於中東幾個遊牧民族的活動之地,何以成了世界認的「聖地」,其原因何在呢?推論起來,大概有幾個因素:

一.  是神心目中的中心之地

打開聖經來看,其中所列及的人名、地名,不勝枚舉,但有些人名地名,只偶爾出現個一次、二次,頻率不高,但有些人、地名則一提再提,在聖經的地位上,顯得極為不尋常,其重要性不在話下。地名方面;例如亞拉臘山,在聖經中出現的次數不超過 5次,又如伯拉大河在聖經中出現的次數,也不過是10次左右,然而在聖經中,題到有關迦南地的地名和迭事,就不計其數了。可見,要研究聖經,就不能不研究這聖民歷史舞台的聖地了。

尤其要注意的是,在聖經地理之範圍中,我們應該有一個觀念,即無論是從歷史的觀念或是從神的觀念來探討,畢竟小小的迦南地,始終是世界的中心,當然也是聖經地理的中心了,因為從聖經裏頭就可以看出,耶和華不僅以這地作為舊約世界的中心,它也是世界的中心 (肚臍,The narel of the earth 參:以西結書卅八12)。既然如此,聖地的研究在人文和宗教上,就必有它的重要性了,故此,從人類的歷史和聖經的角度作為出發點,這塊土地是多麼值得關懷和注意。

二.  是救贖真理的寄託之地

我們再次回到耶和華的揀選一事來想,耶和華在歷經人類二千多年的歷史之,何以揀選亞伯蘭及其後裔,神的這種作法,其意義何在呢?不外乎是要完成祂拯救世人的計畫工程,這個計畫對人類而言,不但是長遠而且是浩大的,也因為出於神的主動,萬族纔得以重得盼望和光明。

保羅寫信給羅馬教會時,告訴他們說:『這樣說來,猶太人有甚麼長處?,凡事大有好處,第一是神的聖言交託他們。』(羅馬書三1 -2)。足見猶太人(更正確的說,是以色列人),是聖言的受託者,也就是救贖計畫受託的民族。今天這個計畫是關乎萬民,當然也包括我們,而我們既當明白神的聖言──聖經的真理,研究猶太人的相關歷史,是有其必要性和關連性了。

 

猶太人的歷史、文化、風情,無一不是起源於他們所居住的迦南之地,而聖經是記載以色列 (猶太)史和神救贖世人的計畫書,所以我們就得瞭解聖地歷史地理,也就是中東的巴勒斯坦之歷史地理。

三.  是真神應許給選民之地

「神的應許」,可以說是神學上的主題之一,這位神也可以稱為「應許之神」,「應許之主」。因為耶和華神在歷史上,曾不斷的對某些個人或族群作不同的應許,祂曾對國家、民族作過應許,尤其是有關救贖的工作和計畫,是向全人類所作最偉大的應許。至於迦南美地,是耶和華神應許賜給亞伯拉罕和他後裔的土地和產業,在祂的應許中,有其貫徹性和預表性。正因為有其貫徹性,所以今天的猶太人,纔能在亡國二千年後再復國,並且仍舊歸回到迦南美地,重新建立一個新的以色列國,就如古代先知阿摩司所預言的:「 ? 重建大衛倒塌的帳棚。」(參:阿摩司書九 11)。這是人類歷史上,一項偉大的神蹟,所以能如此應驗,乃出於耶和華神的應許,因祂是不能背乎自己的神(參:提摩太後書二13)。

至於所謂的預表性;乃因以色列人是「耶和華的選民」,他們是亞伯拉罕、以撒、以色列的後裔,是耶和華從埃及呼召出來的。今天的真信徒,正是神的選民,『既屬乎基督,就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加拉太書三 29),所以無論是屬世的迦南美地,或是屬靈的迦南美地──真教會,我們都要去認識的瞭解神應許的真正意義。所以可以這樣說,無論是屬世的迦南地,或是屬靈的教會,其間的居民既是神的聖民,其地則稱為「聖地」。

四.  是耶穌與門徒工作之地

以色列國這塊地,歷來都是那麼的吸引基督徒,甚至視為「聖地」,而不斷的前往朝聖,或進而研究當地的文物,這其中有很簡單理由,因為這塊土地曾經是基督耶穌降生、成長、工作、傳道、受苦直到死後復活的地方,祂就在這裏宣揚真理、驅趕惡鬼、醫治病痛,施行神蹟,遍地都留下了主耶穌的腳蹟,甚至為了成全人類的救贖大工,祂在斯土上,流汗、流淚,最後,流血捨命,這裏真真實實是祂和門徒工作的地方,如果要真正瞭解他們的生平事蹟,體認他們的辛勞,就是親自走訪本地都值得,何況是書本上的學習。

五.  是全世界教會之發祥地

使徒時代,使徒和眾門徒為了傳揚基督,宣揚基督耶穌的救恩,同樣的和主耶穌一樣,也受到非常的迫害,甚至為道殉身亦在所不惜,眾門徒仍然是前撲後繼,毫不畏懼的憑信承受,這裏是他們信道、宣道、殉道的地方,而使徒行傳這一卷聖經等於是他們血淚史。

除這之外,聖地也是一神教教的起源之地,是真理的發源地,更是普世教會之發祥地點,歷史上的第一間神殿──所羅門聖殿(歷代志上三~七章),建立於耶路撒冷,歷史上第一間的教會 (使徒行傳一、二章),也同樣的在耶路撒冷建立起來,這和末後的救贖都有十分密切的關係,我們豈可以不知道聖地的歷史和地理環境呢?

居於以上五個理由,這塊彈丸之地,算是配稱「聖地」而不為過。

貳.  聖地的疆域

以色列人從神的應許,以及後摩西的遺言中,對於他們的產業固然有一個大概的鄒形(參:創世記十五 18-21;出埃及記廿三31;民數記卅四1-15),但她的幅員不容易確定。

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這塊聖地的地理位置;聖經中提到迦南地時,雖然有很多的用詞,然而其每一個名詞,都有其歷史的淵源和意義,這一點,是每一位研讀聖經史地的人,必然會注意到的。

其中有一個比較特別的名詞,就是「從但到別是巴」(參:撒母耳記上三 1920;撒母耳記下二10);「但」城是以色列的最北之城,但非最北之處,因在其北的疆域中尚涵蓋黑門山及其附近的山丘,同樣的,「別是巴」雖是以色列地的南地之城,但整個南地還有極其廣擴的曠野和沙漠。因此,所謂的「從但到別是巴」,指的是以色列全境的意思,但其實範圍還不只如此而。

既然「從但到別是巴」指的是以色列的全境,那麼我們就有一個範圍可以探討這塊土地到底有多大,又位置在其麼地方。如果以地理上貫用的經緯度來說明的話,她是處於東經 3436度、北緯3133.5度之間,可知它東到西橫跨二度,南到北有二點五度的長,呈東西狹而南北長的地形。

那麼,聖經如何描述這塊土地的範圍呢?從耶和華曉諭摩西的敘述中,對於聖地的四界,有了一個概略的說明 (參:民數記卅四1-12)

1.      東界:從哈薩以難畫到示番為東界。這界從示番下到亞延東邊的利比拉,又要達到基尼烈湖(加利利海)的東邊。這界下到約但河,通到鹽海為止。

2.      南角:從尋的曠野,貼著以東的邊界

3.      南界:從鹽海東頭繞到亞克拉濱坡的南邊,接連到尋,直通到加低斯巴尼亞,又通到哈薩亞達,接連到押們。從押們轉到埃及小河,直通到海(地中海)為止。

4.      西界:西邊以大海(地中海)為界。

5.      北界:從大海(地中海)起,畫到何珥山,到哈馬口,通到西達達,又通到西斐崙,直到哈薩以。

綜觀以色列這個國家,其地理位置正處於黑海、地中海、紅海、死海和裡海等五海之間;她並非一個土地廣大的國家,土地總面積約在 24,000平方公里左右,約為台灣的三分之二,但由於是選民歷史的重要舞台,再加上歐、亞、非自古以來的陸運樞紐,難免就成了世界的焦點。

參.  聖地的名稱

論到聖地的稱呼,全世界的國家或地區,其稱呼像迦南地這麼多的地方,恐怕也難出其右了,非常的少見,這和她歷史、人文的背景有極大的關係,以下就簡單介紹和探討各名稱的由來:

一.  迦南地

「迦南地」稱呼,和這塊的土地的先住之民有極大的關係,她是最常見的稱呼。我們知道,「迦南」這個名字,在聖經中,出現得非常早,原來他是挪亞的孫,含的兒子,也就是含為他所取的名字。「迦南」一詞其意義是「窪地、鄙陋 low」之意。可能因他的性情像含一樣,行為不好,生活缺乏謹慎,以致於受挪亞的咒詛(參:創世記九18)。

「迦南」這個名稱,是猶太人時常使用的稱呼,而聖地西部之沿海之地果真是名符其實的低窪地,既然是低窪地區,再加上迦南地是迦南的子孫先居住之地,故稱之為「迦南地」,是理所當然的了。

二.  應許之地

但「應許之地」這個名稱,又是很多猶太、以色列人所喜歡的稱呼。它是第二個熟悉的稱呼,之所以為多人使用稱呼的「應許之地」,因為此地乃耶和華應許要給信心之父亞伯拉罕,以及他的子孫,作為永遠承受的產業,供後代世世代代長遠的住所。約瑟與摩西都如此稱呼 (創世記五十24;申命記卅四4)

當撒拉去世時,亞伯拉罕尚且得花 400舍客勒的銀子,向赫人以弗崙買一塊地,以安葬他的妻子(參:創世記二十三1-16)。直到過了四百多年約在1400年約書亞帶領百姓進入迦南美地,耶和華終於實現了祂向信心之父亞伯拉罕所應許的諾言,讓以色列民進入應許之地,開創了應許之地的名號,神國的歷史從此開始。

三.  流奶與蜜之地

摩西告訴以色列百姓;『?你們要守我今日所吩咐的一切誡命,使你們膽壯,能以進去,得你們所要得的那地,並使你們的日子,在耶和華向你們列祖起誓應許給他們和他們後裔的地上得以長久,那是流奶與蜜之地』(申命記十一 8-9)。

「流奶與蜜之地」是對迦南地極甜美的形容,在基督教的國度中,是一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稱呼,經上已有多次的記載(出埃及記三 817,十三5;利未記二十24;民數記十三27,十四8,十六13;申命記六3),總計,至少有18次之多,它也是神的百姓以及他們的先祖,歷來所心儀之地。所謂「流奶」,也就是產奶的牛、羊多,牛羊多,奶汁纔會充沛,摩西雖然未能如願,進入迦南地一睹美地,但體會得出擺在面前的這塊應許之地,是何等的佳美(對當地而言)。因此,他語重心長的提醒面前新生代的百姓說:『你要謹慎,免得忘記耶和華你的神,不守祂的誡命、典章、律例,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恐怕你喫得飽足,建造美好的房屋居住,你的牛羊加多,你的金銀增添,並你所有的全都加增,你就心高氣傲,忘記耶和華你的神?。』(申命記八1114)。

又所謂「流蜜」,乃是指蜂蜜多產量充足,既然蜂多蜜也多,可見釀蜜的花不少。在一個為沙漠、曠野大量覆蓋之貧瘠的土地上,花草樹木的珍貴是可想而知的,耶和華卻應許祂的子民,擁有這麼一塊美好的國土,這恩典何其大,也難怪周圍各國家民族,終日覬覦這地。

四.  聖地

迦南地被稱為聖地 (The holy land),不僅是遠近馳名,舉世公認,且是近代以色列人和全世界的基督徒,最喜愛使用的稱呼。先知撒迦利亞預言錫安的重建,說:『錫安城阿!應當歡樂歌唱,因為我來要住在你中間,這是耶和華說的,那時必有許多國歸附耶和華,作祂的子民,祂要住在你中間,你就知道萬軍之耶和華差遣我到你那裏去了,耶和華必收回猶大作祂聖地的分,必再揀選耶路撒冷?』(撒迦利亞書二10-12),聖經在此處出現了「聖地」(The holy land)一名,用以稱呼以色列地。

五.  以色列地

「以色列」(創世記卅二 2428),這個名詞,延用至今最少也有三千多年了,這名稱的意思是「和神戰勝的Who prevails with od」或「神的太子Prince of God」。其典故是來自雅各和神的摔跤一事。

雅各為了躲避哥哥以掃的報復,在舅舅家逗留了 20年,並且娶妻生子,由於拉班和其子的臉色不好,終於促其逃離巴旦亞蘭,踏上返鄉之路。蒙神的一再保守看顧,纔得以和其兄盡棄前嫌,重歸於好。在這整個過程當中,最關鍵的時刻,就是雅博渡口的那一夜,他和神的使者摔跤,直到黎明,那人見自己勝不過,就將他的大腿窩摸了一把,雅各的大腿窩,正在摔跤的時候就扭了。那人說;「天黎明了,容我去罷」!雅各說:「你不給我祝福,我就不容你去」,那人說:「你名叫甚麼﹖」,他說:「我名叫雅各」,那人說:「你的名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因為你與神與人較力,都得了勝?。』(創世記卅二2428),從此,這名廣範使用(參:創世記卅五102122;出埃及記三111628;利未記十6;列王記上八30)。

六.  希伯來人之地

希伯來人 (Hebrew)原意是──「渡過河的人Apassrer over」(參:創世記十四13),指的是;越過河而來的人;也就是從伯拉大河那邊過來的人,包括當時的以實瑪利、以東、摩押、亞捫等民族。亞伯拉罕既然是從伯拉大河東邊的吾珥和哈蘭之地過來的,所以他的後代於當時被稱為希伯來人,是極自然的情形,他們居住之地,就順理成章的稱為「希伯來人之地」。

七.  敘利亞

另外有一個比較特殊的稱呼,就是「敘利亞」 (Syria),這個名稱的使用,是有其時段性的,而非普遍性的,它僅僅出現於希臘馬其頓國的時代。

原來在亞歷山大統治希臘時期,他特將以色列地和北方的亞蘭所屬之地,併為一行政區域,同時稱它為敘利亞,纔有這麼一個稱呼。後來馬其頹王亞歷山大王年輕就去逝,希臘迅速的解析分崩,王國後來分裂成四城邦,形成後來的四小國 (其實也不小),迦南地仍然屬敘利亞的範國之一部份。

到了羅馬統治的時代,又將這地區分設為另一省,乃稱為敘利亞省,以致於在歷史上 ,纔有這麼一段事情的記載:『當那些日子,該撒亞古士督有旨意下來,叫天下人民都報名上冊,這是居里扭作敘利亞巡撫的時候,頭一次行報名的事?,約瑟也從加利利的拿撒勒城上猶太去,到了大衛的城,名伯利恆,因他本是大衛一族一家的人,要和他所聘之妻馬利亞,一同報名上冊,那時馬利亞的身孕已經重了,他們在那裏的時候,利亞馬的產期到了,就生了頭胎的兒子,用布包起來,放在馬槽裏?。』(路加福音二1-7)。因為有這個事件的歷史背景,以致於耶穌基督正如歷代先知所預言的而降(彌迦書五2-3),準確而無差誤的應驗。

四福音書中記載;後來主耶穌走遍加利利在各會堂教訓人,傳天國的福音,醫治百姓各樣的病症。祂的名聲就傳遍了「敘利亞」(馬太福音四 23)。這也是這塊地稱為「敘利亞」的原由。

八.  猶太

又四福音書中,有關基督出生的描述,只有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兩卷有較詳細的記載。值得注意的是;「猶太」這個名稱,幾次的出現,都是在馬太福音(馬太福音二 15,三1)。

本卷在敘述主耶穌降生時,經上如此記載:『當希律王的時候,耶穌生在猶太的伯利恆?。』(馬太福音二1)。有人認為馬太之所以會刻意使用「猶太」這個名稱,可能和他的愛國情操有密切的關係。反觀其他的福音書,在描述主耶穌的降生時,則沒有使用「猶太」這個名稱了。

九.  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之名,原意就是「非利士人之地」,用這個名稱稱這塊地,其實不但是太人所不悅,也用之不當,這個名稱不適於用之於迦南地的稱呼,「非利人之地」原是在沿地中海之西岸地區的一個狹長平原,北起沙倫平原之南的約帕,南至書珥曠野,東至中央山麓之示非拉丘陵地,南北長約 100公里,平均寬度約45公里,這一帶平原是非利早期定居的地方。

非利士人原是含的子孫(參:創世記十 14),早期住在迦斐託──即希臘的克里特島。早在希伯來民族移居迦南地之前,就從海島移居此平原,是一海上民族,身材高大善於捕魚和農耕,是迦南地的外族之一。但何以把迦南地稱為非利士地呢?

首先從地理方面來看,此段平原屬國際沿海大道通過之地,古代北方的亞蘭、亞述、巴比倫、推羅、西頓,以及土耳其的赫特帝國與非洲的埃及交通,無不經由此地,是古代東、西、南陸路往來的必經之地,此走廊正好是非利士之地,故習慣如此稱之。

但若從政治和文化方面來看,羅馬政府的一貫政策,就是消滅異族,尤其是對民族意識極強的猶太人,更是如此,既然古時希臘文和拉丁文,是羅馬的官方文字,於是常以「巴勒斯坦」作為猶太國的代表,而絕不採用「以色列」或「猶太」等字眼稱此地,。羅馬帝國以為如此一來,就可以使以色列、猶太人漸次遺忘其祖國,讓此名自世界消失。結果正好相反,以色列國今猶在,羅馬帝國安在哉!

所以根據前面的介紹,讓我們知道,這塊區區之地,至少有九種以上的稱呼。

肆.  聖地的地形

在聖經歷史地理中,對聖地地形的認識是初階的學習。

基本上,聖地的地形可以分成:海岸平原、中央山地、示非拉丘陵地、約但河谷、及河東高原等五個大型區域,以下就依聖地的地形,由西向東一一說明:

一.  沿海平原

當我們打開地圖時,在歐、亞、非三洲之間,以蔚藍的地中海 (Mediterranean Sea)最為明顯了,它的東側海岸,正是美稱為「流奶與蜜」的以色列地,這塊細長的地中海沿岸,是陸陸續續連接的平原,在地理上可簡單的劃分為四個小區:

1.       亞柯平原(Accho Plain)

這個平原介於腓尼基的利他尼河 (Litani River)之南,以色列的迦密山之北,如果不是因為國界的關係,其實它是北部腓尼基平原的南伸。

這段海岸線的正中央有一亞柯港,因此就稱為亞柯平原。希臘大帝國之後,歸屬埃及時,將亞柯港改稱為多利買了 (Ptolema 參:使徒行傳廿一7),到了近代以色列國復國之後,因國防以及交通上的需要,就另在亞柯平原南端的海灣,闢建以色列的第二大港──海法港(Haifa)

亞柯平原境內,對巴勒斯坦的地形比較之,算是相當平坦的地塊,屬於地中海型的氣候,夏天乾燥冬天寒濕,季節分明,故適於冬、夏作物的耕作,是國內的第二糧倉,卻因多屬村莊,所以歷史上未曾出現過大城鎮。

2.       多珥平原

迦密山是由地中海向東南展延的小山脈,其山脈內曲和地中海之間的狹長平原,多珥城就在其間,此平原以多珥河與沙崙平原為界。

多珥平原是迦密山沙土的沖積平原,冬季有迦密山擋其東、北二方的風雪,加上春、秋兩季的水量豐富,故土地非常的肥沃,氣候宜人,早期非利人在遷徙移民時,就大量移入,纔在此地建立多珥城。所以此平原也就以多珥一名命之。

約書亞帶領以色列民進入迦南地並一一克服當地土著,先南後北的佔領了全地。夏瑣王耶賓聽見約書來犯時,就聯合北方諸王,與約書亞的大軍於米倫水邊一戰,當時北方聯軍中分別是瑪頓王約巴、伸崙王押煞王,還有亞拉巴高原並多珥山崗的諸王,這是多珥在聖經中最早出現的記載。這些外族雖敗於以色列民,不過選民並沒有趁勝而消除之,以致到士師時代,多珥仍是外族佔領和居住之城(士師記一 27)。

3.       沙崙平原(Sharon Plain)

海岸平原的第三個小區是沙崙平原,這個區域介於迦密山南,非利士平原之北,地中海岸東,以法蓮山地之西,是整個以色列地之中,僅次於非利士平原的第二大平原。

沙崙平原地勢平坦,海邊有沙丘,土地肥沃,尤其在一個布滿炎熱的沙漠或高山,缺乏花卉的西亞裏頭,這兒卻能在雨後的春天,到處開出漂亮而茂盛的野花(以賽亞卅五 2),古代詩人作詩,形容新婚中的佳偶說:『我是沙崙的玫瑰花,是谷中的百合花,我的佳偶在女子中,好像百合花在荊棘內。』(雅歌二1-2)。其北部從前有橡樹林,也是古代的牧場(歷代志上廿七29)。因此,畜牧業頗為發達。

除了以上部分可供參考之外,其範圍內,尚有許多與選民有關的歷史(參:約書亞記十九 40-48歷代志下二16;約拿書一章;馬太福音十六13;使徒行傳八、廿一8;廿三~四章)。

近代由於以色列國的復國成功,猶太人瞭解到地中海的航運,對該國有很大的重要性,因此效法古人,在約帕城北方的沙丘上,再重新建了一座現代化的新港──特拉維夫 (Tela.viv),作為以色列國在地中海的進出港,並且在軍事上監控西部海域之要港,其港市規模相當大,就是作為收復耶路撒冷之前的臨時首都。

4.       匠人之谷

在整排的沿海平原中,以匠人之谷是一個最特殊的地區,她的地理位置並不明確,在聖經的記載中,也僅僅出現過一次。當尼希米重修聖城振興信仰時,便雅憫人就來住在此谷 (尼希米記十一31-36)

此谷自舊約時期至新約的羅馬時代,有三大城頗具盛名,即:約帕、呂大和安提帕。掃羅當王,常與外族打仗,『那時以色列全地沒有一個鐵匠,因為非利士人說,恐怕希伯來人製造刀槍。以色列人要磨鋤、犁、斧、鏟,就下到非利士人那裏去。』(撒母耳記上十三 19)。

由於匠人之谷區域小,故在地理上常被含蓋在沙崙平原之內,而沒被單獨突顯,故常被忽略掉。

5.       非利士平原<Philistia Plain

從沙崙平原往南走,一過約帕,就進入了非利士平原了,國人所謂的「巴勒斯坦」,其原來的意思指的就是非利士地,羅馬的執政者,存心要將「以色列」這名從歷史上塗抹掉,就稱這地為非利士人之地,纔有爾後的巴勒斯坦的名稱,這名是猶太人最厭惡的,然而卻曾經是阿拉伯 (回教)世界最歡迎的稱呼。

另外一點是,從此平原南下經埃及,是通往非洲之要道,如使徒時代的埃提阿伯太監,他到耶路撒冷去敬拜神,就得來往於這地方,即是一例,故此自古以來,這一地帶又稱為「非利士走廊」或「迦薩走廊」。

非利士地是迦南地中,數一數二的美地,它是一塊美好的平原,除了在沿海一帶有較高的沙丘,不適宜耕種外,大部分都是肥沃的土地,以致成了對面迦斐託島上之民,最早移居的地區,並且長久與以色列相爭的對手。這平原介於猶太山地和示非拉小山之西 (即猶大南地,中央山脈之南段),埃及小河之北,地中海之東,沙崙平原之南,由於土地肥沃,地形較平坦,無論是耕作或交通,都發展得很快,因此不但定耕甚早,自古居民就不少,所以形成了很多的城邑,其中非利士地的五大城,就是以革倫、亞實突、亞實基倫、迦特和迦薩,在歷史上都極負盛名。

選民史上,另有一熟悉之地,即基拉耳,它就在迦薩城之南,屬非利士地的境內,只要從此地再往南一步,馬上進入埃及的範圍,算是非利士平原之南端,亞伯拉罕曾來此過住(參:創世記廿1),到了以撒時,和亞伯拉罕時一樣,發生了饑荒,『?以撒就往基拉耳去,到非利士人的王亞比米勒那裏,耶和華向以撒顯現,說:你不要下埃及去,要住在我所指示你的地,你寄居在這地,我必與你同在?』(參:創世記廿六章),以撒在那一年,果然有百倍的收成,他就昌大,日增月盛,成了大富戶,能「百倍的收成」是一則大神蹟,「日增月盛」是神的祝福,所以唯有住在神指定之地,不下「埃及」──罪惡的世界(參:約翰壹書二 14-17),主耶穌無不在今生和來世祝福的。

本區又緊鄰於猶大南地上的猶大支派,從南地有緩慢而下之丘陵,故此平原成為非利士和以色列兩民族之古戰場(參:士師記十五 141520;撒母耳記上四1)。

士師時代的末期,以色列人與非利士人戰於以便以謝和亞弗之間,祭司以利的兩個兒子何弗尼和非尼哈隨著約櫃出征,以為選民有約櫃同行就必勝無疑,其實是大錯特錯了,以色列人不但大敗,而且以色列的步兵仆倒了三萬,兩個作惡多端的兒子被殺,連神的約櫃也被搶走了,年老的以利竟倒地頸折而亡,此戰至為慘烈(參:撒母耳記上四~六章),接著約櫃也來了一次國外流浪記;先是從以便以謝抬到亞實突,以致使非利士人廟中的大袞成了「大滾」,並引起亞實突人的痔瘡大發,就把約櫃運到迦特去,結果痔瘡仍然帶到迦特,於是再轉運到以革倫,可笑的是竟有人因驚嚇而死,未死的人都生了痔瘡,到處叫苦連天,約櫃就在非利士地漂盪了七個月(參:撒母耳記上五章,六1;撒母耳記上七 1-2)。

二.  中央山地

迦南地的地形大概是北高而南漸低,中央高而兩側低的一個情形,從北部黎巴嫩山南端的加利利,經中部的以法蓮山地,到猶大山地及南地,這條縱走的山脈丘陵,即中央山地,由於中東一帶,平地炎熱,且多佈滿沙漠,涼爽的高地則適宜居住,因此,中央山地竟成了迦南地之精華地帶,其理由如下:

1.       山區都不高,較高的如希伯崙山1,271公尺,且山勢是漸漸的升高,漸

漸的降低,不似台灣高山,都由北到南高山綿延不止,本區山丘上下緩緩,影響交通不大。

2.       山坡之地有水有草,介於海岸平原和約但河谷之間,海拔不高,約500100

0公尺,非常適合牧養羊群、牛群,當然有水草可牧羊牧牛,產業就越多。

3.       丘陵上並有較多的可耕之地,自然而然的,人口就會集中在此,於是形成了不少的城邑。

4.       歷來西亞一帶的政局,就不是非常穩定,無論是戰時的逃難,或是平時的防盜,山上是良好的避難所及安居地區,因此,在附近仇敵多加上碰上戰爭時,就逃到山上,而他們的城也就造在山上了(參:路加福音二十一21)。

住在山上對這兒的百姓固然有這麼多的好處,不過由於中央山地一帶,所有山脈的標高都約在 4001000公尺左右,山低水就少,水只得多取自井裏頭,所以就要挖井,且要挖得深,否則不易汲水,難免也就有一些井邊故事發生(參:創世記卅七2324;約翰福音四章)

不過整個中央山地,依其地形,可劃分為:加利利山地、撒瑪利亞 (以法蓮)山地、猶大山地、南地等四個小區,這四個小區,在聖經中常常提及,其情形大概如下:

1.       加利利山地(Galilee)

所謂「加利利」,原來的字意是「區域」,這個區域是一個高於海平面的「山區」,四周均為一環環的山勢所圈住,因此,從其他各地進入本區時,必須攀越山林而入。

加利利山地位於聖地的北部山區,原屬拿弗他利之山區,可是自從以色列人住進迦南之後,始終沒有將迦南居民盡行趕出(參:士師記一 33),因此在舊約時代就被視為外邦人之地,偉大的預言者以賽亞曾如此預言:『?從前神使西布倫地和拿弗他利地被藐視,末後卻使這沿海的路約但河外,外邦人的加利利地,得著榮耀。』(以賽亞書九1)。

本區雖然地勢高且多山,卻是古代歐、亞、非三大洲交通的要道,在山丘綿延之間,一條經北部的米倫湖南邊,另一條道路則經加利利海南邊沿岸,分別和約但河東的亞蘭 (今之敘利亞)往來通行。

事實上加利利山區因北高南低,又分上加利利和下加利利兩種環境:

a.       上加利利<Upper alilee

上加利利起於黎巴嫩山脈的南端,以利他尼河為界,西為腓尼基平原,東有約但河上游與米倫湖,海拔在 1,000公尺左右,冬季較為寒冷,不過入春以後氣候相當涼爽,加上水量充足,森木頗為茂盛,因此土地肥沃,所以山坡上適宜種植葡萄和橄欖,故以盛產葡萄美酒和橄欖油聞名,這可說是「老天」的賞賜,尤其橄欖油是古代以色列地,生活上的必需品,一者,可供點燈照亮之用。二者可作現代人使用之肥皂的代替品,塗抹剛出生的嬰孩,既有潔淨作用,亦可潤膚。三者,可作藥品縛傷。四者,橄欖可醃製成菜餚,故橄欖是以色列地重要的經濟作物。

由於這兒耕種人口多,故村莊也就多,如哥拉汛、伯賽大都是耳熟能詳的鄉城,另有夏瑣、拉瑪 (異於以法蓮山地之拉瑪),所以本區可以說是人口較密集,城鎮較多且熱鬧的精華區之一。

b.       下加利利<Lower alilee

下加利利北接上加利利,東至加利利的西岸,西抵亞柯平原的東側,南是耶斯列平原,其地形則是一群 500700公尺高的山脈,這些山脈均為獨立山峰,而非帶狀山脈,最有名的山,非他泊山莫屬,其海拔約643公尺。

這兒也是氣候良好的山區,當然農業十分的發達,人煙也跟著稠密,除了西側的加利利海,因低於海平面,海風受阻擋,以致其四周沿岸較為炎熱,其著名的鄉城有迦百農、迦拿、拿撒勒、拿因、馬加丹、提比哩亞,全境分屬拿弗他利、以薩迦、西布倫三支派。

西元前 536年開始,波斯王古列(Cyrus),統治了這塊流奶與蜜之地,被擄至巴比倫地七十年(606536 B.C.)的猶大百姓,得以蒙恩返國重建耶城聖殿,設巴薩帶領第一批百姓,自國外回來,由於此處水多土肥,適宜耕作,於是有人留住於本區,這些返國之民多數為猶大支派之民,他們返國之後,分別居住在加利利的北部、東部,以及南部猶大支派原有之地帶。

新約聖經 (New Testament)中的四福音書所記載,發生在這兒的事蹟也是一籮筐,吾人對於下加加利地區,照理也會比較有概念;屬猶大支派的約瑟、馬利亞夫婦,他們都是住在下加利利的拿撒勒城,這城後來就成了主耶穌的故鄉,所以稱主耶穌為「拿撒勒人」。不但如此,這兒亦是那些加利利海捕魚之門徒的故鄉,所以只要稍加注意聖經地理,及熟悉四福音書,就會注意到,當時很多事蹟,都發生在這地區。

總而言之,從整個加利利地形來看,由下加利利到上加利利再上到黎巴嫩山,猶如台階一般的,步步高升,漸上漸高,難怪是迦南的精華區。

2.       耶斯列平原(Jezreel Plain)

耶斯列意為──神播種 (苗圃)。其位置在迦密山的東邊一帶,沿基順河和耶斯列河(約但河支流)的小盆地,因橫在南北縱走之中央山脈之間,地形則為狹長帶狀,由於它將中央山脈橫切,地勢平坦且僅在海拔10公尺以下,所以其山脈的斷口處,自然就成為古今的亞、非間(埃及)陸路的交通要衝。

耶斯列平原又名米吉多平原,今日稱為以斯德倫平原,歷史上,這個平原是個非常熱鬧的地區,其原因和此地地形有不可分開的關係(參:士師記六 33-35;列王記上廿一章1-6;列王記上十八4146;約書亞記十二21;啟示錄十六16)。

從以上的史料,可以瞭解到耶斯列平原在以色列的交通、政治、軍事上,具有何等重要的關鍵地位。

3.       撒瑪利亞山地(Samaria)

撒瑪利亞山地又稱為以法蓮山地 (Ephraim),在新約聖經中稱之為撒瑪利亞山地,其意義──是「加倍結果子的Double fruitful」。它的地理位置,就是在耶斯列平原的南邊,東抵約但河中游的西側,西臨沙崙平原,和南方的猶大山地相連,這一大片的區域,大部分在海拔1,000公尺以下。

地區內實際上分成二小山區;北側是撒瑪利亞山地,南側是以法蓮山地,新約聖經以「撒瑪利亞」稱呼全區,而舊約聖經則以「以法蓮山地」稱此地(參:約翰福音四1;使徒行傳八 1,九31)。這裏不但地段好,風光亦極佳,因此,亞哈之父暗利王,以二他連得的銀子,向「撒瑪」買了撒瑪利亞,並在山上造大城,且以「撒瑪利亞」取為其名(列王記上十六24),它的意思是「安全的守望塔Peace of the watch tower」,在亞哈登基為王之後,就以此城為其首都。如今在山上西部,尚有亞哈之象牙宮舊址,後來他纔另在耶斯列建別都,於是這兩座城後來分別成為北朝以色列國之首都和行政中心。

本地區的條件良好,加上交通運輸四通八達,尤其由東邊入城甚為方便。不過這個優點,卻也成了這城的致命傷,因為反而讓仇敵輕易的由東邊長趨直入,故此,在歷史上,撒瑪利亞城就有多次被圍攻的記錄(參:列王記上二十1;列王記下六 24;列王記下十七5)。反觀耶路撒冷城,前來圍城者,均是超級強國,所以在古代的歷史上,只有亞述、巴比倫,還有後來的土耳其人曾經攻入過,其他四周的民族,只能望城興嘆!可望而不可及,它是一個不易攻取的城(參:撒母耳記下五6-9)。以法蓮山地的山峰,最北有基利波山(Gilboa──湧出Pouring out),是掃羅家的傷心之地,父子四口均喪命此地(參:撒母耳上卅一章)。再接著南下約20公里,即以法蓮山地的中部,是本山區的主峰以巴路山<Mt. Of Ebal──石stone>,海拔約有1028公尺,摩西曾將咒詛的話向百姓陳明在此山。接著往南下去僅幾公里,有陳明祝福之話的基利心山(Mt. of Gerizim──割下者The cutters off),其海拔約963公尺。所以這一帶算是山峰的密集地帶。就經濟方面來說,由於它的西側山坡面向地中海,迎著由西而來的海風,雨量充足,加上土地肥沃,所以土產豐富,適合農牧業的發展,橄欖也是當地的特產。

至於本區的東側,因迎向沙漠吹來的熱風,土地乾旱和荒涼,是游牧地區。

本區開發極早,亞伯拉罕初到迦南時,以本區為其生活圈,寄居於此(參:創世記十二章),北朝以色列國,又以此地為其腹地,並以撒瑪利亞為其京城,因此,本區不但有不少是歷史上古城,且是歷史上的名城,如夾在以巴路山和基利心山之間的示劍,及以利和撒母耳時的示羅,其他有撒瑪利亞、敘加、伯特利、多坍、比色。

4.       猶大山地(Judaea)

如果伏瞰以色列全境,猶大山地是偏於南部,但它纔是聖地的中心,更是四福音記述的重心,因為吾人確信,聖經內中有永生(約翰福音六 39),更是神所默示的經典(提摩太後書二16),而其中有關的史地,一部分就是發生在此地,不但以色列人的宗教中心在此,歷史上的猶大名君執政於此,希伯崙曾是大衛為王七年半的地方(參:撒母耳記下五1-5)。而道成肉身來世的基督,也降生於此區的伯利恆,故此,本區有其歷史、預言和救贖方面的意義。

猶大山地就在以法蓮山地之南,東界於約但河下游和加利利海西岸,西抵非利士平原之東,也是施波拉山的東麓之東,最南就是別是巴了。整區山脈可以說是以法蓮山的延續,希伯崙附近的希伯崙山,其主峰是海拔 1272公尺,但因在其東的約但河下游河谷極深,是世界上最低的河谷,此谷到死海一帶時,已降至海平面下約400公尺,在一高一低的襯托之下纔使得河谷兩岸的山脈,顯得高峻雄巍,其實谷左的猶大山地,除了主峰上千公尺之外,餘者都在1000公尺之下,如以北部聖城為中心,其城東附近的橄欖山,也僅僅893公尺,耶路撒冷城本身和其間的聖殿,都建在摩利亞山上,這山頭是古時亞伯拉罕獻獨子的山(參:創世記二十二2;歷代志下三1),整座山的地勢不見得高。由於長時間為回教民族所佔領,他們就在這個往昔被稱為聖殿山的山上,建築了金、銀頂寺。

這區的山勢是分散之山,與北邊之山脈連綿不同,故以賽亞書論到末日教會的興旺時,在其預言中,就描述到這一帶的地形,他如此形容說:『末後的日子,耶和華殿的山必堅立,超乎諸山,高舉過於萬嶺,萬民都要流歸這山,必有許多國的民前往,說;來罷!我們登耶和華的山,奔雅各神的殿,主必將祂的道教訓我們,我們也要行祂的路,因為訓誨必出於錫安,耶和華的言語必出於耶路撒冷?』(參:以賽亞書二章)。可知,錫安山在此居高位,超乎諸山,由上往下,可俯視群領,山山如一撮撮的土堆於其下,猶大全國的最高峰──希伯崙山,也在本區。

猶大山地的農牧業,可說是平均發展,其西北部雨量略多,所以尚足以耕作而有農產品,其他地方因缺乏充足的雨水,部分地區形成山野,可適宜游牧生活,所以農業和畜牧平均開發,而牛、羊遍野更是這裏的一大特色。至於東部,土質就差多了,因為靠近死海,這一帶則是乾旱、高溫,是個完全不適於一般百姓居住的荒地,目前倒是成了觀光性質較重的地區。

不過如果從全國的土地來評論,猶大山地有幾個特色:

a.       糧食之家

猶大地的伯利恆 (Bethlehem) 在耶路撒冷南方,其原意是──糧食的倉庫(House of bread,參:撒母耳記下廿三14),土地尚好再加上氣溫涼爽,正常情形,麥子的產量很多,可以如此說「本地熟猶大足」,南朝京都建於糧倉中,是再好不過了。路得記裏頭,孝媳路得和財主波阿斯,就是在這一大片的田園之間,爆發出這一段溫馨的愛情之火(參:路得記)。

b.       最佳的國防要地

古代由於無今日所謂的空防,山上是最佳的保障,故此,迦南地的先住民中,也只有非利士人住在西部的海岸平原,餘者都擇山地而居,既安全又涼爽,城邑自然而然的就集中在山上了。

猶大地擁有良好的國防,東部有約但河與死海之裂溝與外地隔絕,西側則有死海作為保障,所以在歷史上未曾有外族人自東部攻入。天然屏障是非常重要的,如:聖經中的約伯記,裏頭提到約伯住在「烏斯」 (Uz),「烏斯」本是閃之孫亞蘭長子所傳之族名,其位置約在今敘利亞南部,離猶大不遠。當時的約伯雖家財萬貫,牛、羊、駱駝成群,卻因為在環境上毫無屏障之下,示巴人和迦勒底人可輕易的侵入,將他的財產洗劫一空了(參:約伯記一章)。流便、迦得和瑪拿西二支派半,沒跟大部份的百姓過約但河去分地,逕自要求留在約但河東,也就是亞摩利王西宏,以及巴珊王噩的轄區內(民數記卅二33),這是不智的作法,因在這塊大平原上,根本談不上任何天然國防,唯有靠堅強的軍力纔能自保。話說猶大山地,它就不同了,其北部有以法蓮高山為屏,東南方又有阿拉伯沙漠的阻隔,其南又是曠野,西則越施波拉山地瀕臨地中海岸平原,這麼好的一個國防地理所構成的天然要寨,是本區不為外族入侵的主要原因,自然也就成了人口和物質的集散區了。

本區所形成的城市多且有名,如:耶路撒冷<是世界有名的國都和聖城>,附近尚有伯大尼、伯利恆、基列耶琳、亞杜蘭、耶末、拉瑪、以馬忤斯?等城。在西部有以實陶和鎖拉,而南部則有大衛登基為王 7年半的希伯崙了,所以南朝雖然僅擁有二支派(猶大和西緬),版圖範圍大不如北朝以色列,但由於地理、地形的優越,所以足以和北朝及四周的外族抗衡,甚至國祚比北朝更長久。

c.        世界的宗教中心

以常態來看,基督的降生和救贖的計畫要和這兒發生地理關係的可能性應該不是很高纔對,更諻論此地要成為世界宗教的中心,然而事情確實是這樣成就了。

耶穌住的拿撒勒,與這兒的距離頗遠,在當時來說,本不致會來此纔是,但早在施洗約翰的母親以利沙伯懷他身孕時,馬利亞因亦得應許要從聖靈懷孕,就即刻來訪以利沙伯,從拿撒勒城到猶大山地,即從下加利利走到猶大山地,大約要走了二百公里之遠(參:路加福音一 39)。後來耶穌不但降生於這兒的伯利恆,並且工作於此,傳道於此,再加上聖殿自古也建於此,聖靈也降於此,教會於此形成,這一切宗教上之事蹟的不斷產生,使得本區的重要性,遠超過本國,而成了國際性的宗教聖地。

猶大原意是讚美,從雅各在臨終前的祝福中,很顯然的看得出來,馴良的支派分得美好的土地,狡猾的支派得不到好的土地,若從整體來評論的話,猶大山地算是不錯的土地,而流便支派所得的土地,就差多了,這是出於神奇妙的賞賜和安排,絕非偶然,因此吾人應該誠心去接受和相信長輩的祝福,更要口出祝福的言語(參:彼得前書三 8-10)。

5.       南地(Negev)

此處所謂的「南地」,不是指南部地方,乃是專有的地理名稱 (英譯──Negev),其位置在猶大山地以南,即別示巴以南直到曠野,若要再正確的瞭解它的範圍,即死海西南,猶大山地之南,下抵埃及小河為止。可以說是猶大山地的延伸,北方的山系在此,向廣大的原野消失,所以地勢由北向南,緩緩的下降,不再有高山,而地勢且轉低平。

南地是聖地的南境,百科全書中稱它南境,非常有意義,由於南地位置夾於阿拉伯沙漠、西乃曠野以及地中海之間,全區非常乾旱,土地呈現曠野或半沙漠狀態,卻因此而成為迦南地南邊的天然保障。一大片的曠野,就成了遊牧民族的天堂。

亞瑪力人是區本最活躍的民族,且族性兇暴強悍,他們視本區為該族人的故鄉,並且長久佔據這裏,甚至不容他族通過,客旅或商隊常遭欺侮,從埃及出來的選民,就曾和他們戰於利非訂,並且世代為仇(參:出埃及記十七章),在百姓分地時,就把這地歸給西緬支派居住。不過在這一片廣大的曠野和沙漠中,人口很稀少,名城也不多,吾人較熟悉的大概只有洗革拉、希斯倫、加低斯。

以色列人的祖宗亞伯拉罕和以撒,都曾來南地住過,當亞伯拉罕蒙耶和華神呼召時,立刻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就從哈蘭起行,一邊走一邊築壇獻祭,繞行兩河流域的上源進入迦南地,經示劍、伯特利,漸漸往南地來(創世記十二 9,十三13),這一趟路下來,吾人難以想像到路途是多遠又多艱辛,尤其在一個完全憑藉原始交通工具的時代,就因神的吩咐,走了那麼久遠,徹底的和本地、本族、父家割捨,他的確配被稱為義,且稱為信心之父(參:羅馬書四章)。而後,亞伯拉罕住在南地的別是巴時,其妻撒拉去世,他就向赫人購地,葬撒拉於猶大山地的希伯崙(創世記廿三17-20),三年後纔想起為以撒娶妻,那時的以撒已四十歲了(參:創世記十七17,廿三1,廿五20),而別是巴即以撒和利百加結婚的地方(創世記廿一33,廿四62)。

提到別是巴這「盟誓的井」,亞伯拉罕和以撒,都分別和非利士人起過爭端,何以他們的王亞比米勒,會來找亞伯拉罕和後來以撒的碴呢?都是為了「水」,在這兒掘到井水易,那麼為甚麼又與他們立盟誓呢?也因為有「水」,在這乾癟炎熱的荒地,能每掘必有水,這簡直是神蹟,所以彼此立約,當地就起名為──別是巴 (Beer-sheba),意為「盟誓的井」(創世記廿一22-34,廿六章)。

水是生命之本,無水就不能生存,吾人可飲「生命的水」──聖靈,是大神蹟也是大恩典。總歸發生在別是巴的事蹟,不勝枚舉(參:約翰福音四章)。

三.  示非拉丘陵 (Shephelah)

示非拉原意是「低地」的意思,這是因為從高下探的關係,其實在地理上,她屬於高突的丘陵地,這個地區比起中央山地的面積而言,是小的太多了,那麼何以會受到重視,甚至另視其地區,為單獨的一區呢 ?主要的原因是;(1)在地理上,它自成一區,高於西邊的非利士高原,卻又低於東邊的猶大山地,(2)尤其是古代交通不便的時期,這一山區的五個山谷,是進出耶路撒冷到撒瑪利亞,或到加利利之間的必經途徑。它們自北一直到南,分別是;亞雅崙谷、梭烈谷、以拉谷、洗法谷(聖經無記載)、河西谷(聖經無記載)。是故,本山地在地形上有其獨立性,在地理上有其重要性,所以被視為中央山地的另外一區。

這塊小山地,之所以稱為「施波拉」山地,原意──是「窪地」,其實這一山地僅是非利士平原與猶大山地之間的山麓小丘(參:歷代志下廿八 18;耶利米書十七26),最高處約在海拔數百公尺而已,地勢不高,也非平地,所以站在5001,000尺上的猶大山地俯視示非拉山地當然是低矮的窪地了,難怪稱之為「示非拉」。

示非拉的地勢,是一山頭零散而不相連之山區,與北邊和東邊那種山脈連綿,毫不相同,由於它們雖高卻不很高,氣溫稍涼,所以那裏有豐美的草地,而且桑樹成林,桑樹多則多桑蟲,且產絲,所以這兒可能有發達的桑業和布業(參:列王記上十 27;歷代志上廿七28)。

猶大人和非利士人,在歷史上關係密切,他們前後移居到迦南地,形成了兩族的衝突,時而非利士人統治猶大人,又時而猶大人攻克非利士人,這兒是歷史上的戰場,歷史上記載很多(參:士師記十四、十五章;撒母耳記下五;撒母耳記上六 12;歷代志下廿六10)。由於施波拉山區,也是迦南地的一部份精華地帶,所以也有幾個出名的古城,像:「亞雅崙」、「伯示麥」、「亭拿」、「瑪基大」?,都聞名一時。

四.  約但河谷 (Valley of Jordan)

只要打開地圖,俯視整個中東地理環境,約但河和其所形成的河谷,在地形上至為明顯且易辨認,是迦南地一個非常獨特的地形。

論約但河的長度,本來是不堪與世界上的其他大河相比。其水利功能,也不及世界其他大河來得重要,但其知名度,卻有凌駕全球其他大河之勢,這除了地理環境的因素之外,最重的是和宗教有密切的關係。因約但河流域,是普及於世界各地之猶太教、伊斯蘭教及基督教的發源地,隨著這些宗教文化的普及,「約但河」一名,也就為世界各地所認識,難怪其知名度也就高了。

話說回來,約但河雖然不算很長 (全長大約265公里),但從地理上看得出來,它的谷地非常的深壑,猶如在地球表面,深深的劃下一刀似的,使它成了世界上唯一低於海平面的河谷,也等於是世界之溝,同時對西亞(中東)一帶的地理環境和氣候,亦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約但」,原來就有──落下者 (Descender),或──水地(The water place)的意義,其發源地是黑門山之北,近3,000公尺高的利巴嫩對山間之戶勒湖(Lake of Huleh參:聖經人名地名彙編 p.310),集雪水、雨水和泉水成河,然後由北向南直衝而下,在短短不到50公里之內,水位就降到和海平面等齊的地方而注入米倫湖(Lake Merom),過了米倫湖直至流入加利利海時,已在海平面下約210公尺,再流出加利利海之後,河勢仍然下降,直到鹽海時,其湖面已降到海平面下約400公尺了,即如其河名「降下」之意。此溝就這樣地從黑門山開始,串了米倫湖、加利利海、鹽海(亞拉巴海),直接到非洲之東北角。

約但河的實際距離,約在 156公里左右,然而從發源地到終點,居然一口氣下降了三、四百公尺,一方面落差大,加上水的流速急,故河道則嚴重彎曲,河道蜿蜒若蛇,以致河道長200公里,加上從該撒利亞到米倫湖的65公里,總長是265公里。可惜的是河道彎曲,水流快,又有215公里以上低於海平面(米倫湖到加利利海15公里),因此,既無水上交通之利,也談不上灌溉之用,缺乏水利的功能。悶熱和低濕的沿岸,人煙稀少,成了毒蛇、野獸和蟲類的溫床,不過倒也成了迦南全地的天然要隘、自然屏障及界限。源自北部黎巴嫩山的大量雪水和泉水,流經米倫湖(現今已淤塞,只剩淺水池)和加利利海,往南直抵死海(鹽海),若以直線距離來說,約有100公里之長,但因流經高山、曠野、沙漠?等各同的土質,形成河身變化極大,河道彎曲太多,以致把沿岸的河谷,切割成變化多端的六個地段,即四個河谷以及兩個湖渤,依序為;(1)黎巴嫩與黑門之間,(2)黑門山根至加利利海北岸,(3)加利利海本身,(4)加利利海至死海,(5)死海本身。

以上的五段河谷,從 25這四段,都在聖地的範圍之內,加利利海和死海兩湖,將在「聖地的湖與海」單元說明,其餘兩段就簡略說明於之:

1.       黑門山根至加利利海北岸

上約但河段即所謂的「上約但河」段,是黑門山根至加利利海北段這段河谷,這段河谷的地形,以米倫湖為中心,其北是由海平面漸漸升高,米倫湖之南則由海平面漸漸降低下來,此後的約但河,均低於海平面,一直深陷至水平面下約 400公尺的死海。

a.       米倫湖之北

由於源頭的河水,大量的流入此谷,水勢極洶湧,所以谷裏的泥澤、葦塘和肥美的草場很多,河岸有大片樹林,是約但河谷最精華的地段。

此地古名拉億,是巴勒斯坦古代北面的門戶,不但是亞伯拉罕入迦南的途徑,凡是從北而來的軍隊,此地也是必經之地。「但」族人佔領時,先奪取拉億城,其址在該撒利亞腓立比之南約 10公里處,並改拉億(Lais)城名為但(參:士師記十八27-31),「但」名至今仍在。西元前189年,安提阿格得到聖地,就是先在此勝戰。後來的十字軍西來和回教爭戰時,就是屢次受阻於這兒的泮尼亞斯。

西元前 20年,羅馬皇帝奧古士都將此地賜大希律,到了他的兒子腓力時,就在被分封的地區裏,修建泮尼亞斯舊城,改名該撒利亞,就是後來的該撒利亞腓立比,使其有別於另一該撒利亞<是大希律建於迦密山南約65公里處>,其位正好在黑門山的山麓,約但河的源頭,東南北三面環山。主耶穌就曾抵此境內,和門徒論及自己是誰(參:馬太福音十六13-20)。

b.       米倫湖(Lake Merom)

米倫湖位於約但河上游,為約但河自黑門山源流而下,未及 50公里處,所注入的第一個湖,這湖的湖面約海拔80公尺之高,其長約5.6公里,而寬則1公里(僅供參考,不很確定)。米倫湖又稱為「米倫水」,因為米倫湖的湖水,已往原本就很淺,再加上長期沙土的淤積,於是湖水的深度漸漸減少,現在除了約但河的河道有河水流經之外,米倫湖已經被泥土所填滿,成了一個乾湖。

以色列史中,有關米倫湖的記載只有一處,即在舊約的約書亞時代(參:約書亞記十一 5-7)。到了新約時代,此湖就不再被提及了。話說摩西的接棒者約書亞,他的確是一個軍事家,從他征服迦南地的軍事行動,就可看出他確實被智慧的靈充滿,不只百姓肯聽從他,使他的統御的工作順利地從摩西的手中轉移過來,而且,他的作戰計畫還是經過相當的籌算;他帶領選民自什亭進入耶和哥之後,面對的是廣闊的應許之地和強悍的迦南各族,約書亞並非魯莽的勇往直前,他先攻下耶利哥及艾城,接收基遍,把迦南地從腹中橫切,分成南北兩半,然後先南後北的蠶食鯨吞。南方大戰則於基遍一帶,順利的打敗南方異族,回到吉甲之後,北方『這諸王會合,來到米倫水邊,一同安營,要與以色列人爭戰?,於是約書亞率領一切兵丁,在米倫水邊突然向前,攻打他們。』(約書亞記十一5-7)。於是將他們盡行殺滅。爾後,就不再有關於米倫湖的記載的出現了。

c.        米倫湖之南

古時的米倫湖,因為沙土沉積的關係,今天只能說是米倫水,整個湖僅剩下一攤淺水而已,湖蹟幾乎從近代的地圖上消失了。

自米倫湖到加利利海,谷長約 12公里,此段的約但河,只像一條狹窄的深溝而已,溝的深度,20餘公尺之深,於此東可以遙望河東的巴山高原,而西則可看到聳立的中央山地。往南由於谷壁斷崖深邃,一旦雨季來臨,山上匯集的大量水分,則狂瀉而下,於是沿著約但河谷,迅速的「灌注」到加利利海。

本段的範圍並不寬闊,歷史比較沒有名城,不過在米倫水西南的夏瑣城 (Hazor),曾是迦南族的京都,約書亞時代素來在諸國中為王的夏瑣王耶賓,聯合瑪頓王約巴、伸崙王、押煞王,以及基尼烈南的亞拉巴高原、多珥山崗的諸王,還有迦南人、亞摩利人、赫人、比利洗人、耶希斯人、希未人,這諸王會合,來到米倫水邊和以色列人爭戰,耶和華將他們交在以色列人手裏,以色列人就擊殺他們,追趕他們到西頓大城<今黎巴嫩境>,到米斯利弗瑪音,直到東邊米斯巴的平原,約書亞照耶和華的吩咐他的去行,砍斷他們馬的蹄筋,用火焚燒他們的車輛,約書亞回頭奪了夏瑣,用刀擊殺夏瑣王,就在那時,將此城用火焚燒了(參:約書亞十一章)。士師以笏死後,以色列人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耶和華再度把他們付與在夏瑣作王的迦南王耶賓手中,他的將軍是西西拉,當然再下去的歷史吾人就知道了;女士師底波拉和巴拉大敗他們於他泊山,西西拉喪命於基尼人希百之妻雅億的帳棚裏,神使迦南王耶賓,被以色列人制伏了,並將耶賓滅絕了(參:士師記四章)。由上述可知,這裏還是古時重要的戰場。

2.       加利利海至死海──下約但河段

從加利利海至死海,這一段約但河谷,其河道約有 200公里,有趣的是;在這寬直的河谷,約但河的河道竟彎彎曲曲,並且深淺不一,兩旁的坡崖盡是白灰泥,所以每逢雨季來臨,大量的水從上游沖涮而下,帶來大量的泥沙,就形成了一塊河谷平原,東西寬度自520公里不等,每逢四月前後,河水漲過兩岸,白灰泥隨河水覆蓋這塊沖積平原,成為絕佳肥料,因此有大遍的良田和叢林,其他尚有泥澤和葦塘,河水緩緩的經由三角形之沙洲,注入加利利海。

下約但段河谷,東是基列山的山崖,高約 900多公尺,西有中路山和基利心山山系,尤其標高963公尺的基利心山就在其西側,山既高溝又深,使基利心山顯得非常高嵩。但由於旱季長,從十月到隔年的二、三月,還有夏季期間,河谷熱至三、四十度以上,所以除了種植之外,人們則少住平原上,種地的人們,都住到涼爽的高處,故此,纔有耶何耶大的兒子出比拿雅,在下雪的時候,有獅子可殺(參:撒母耳記下廿三20)。

這段谷道,在炎熱、野獸又多,以及大平原缺乏國防的三個因素下,居民稀少,城市必然也就不多,河東有伯亞蘭、亞當城、疏割及基列雅比等處,河西則有伯珊和耶利哥:伯珊城 (Beth-shan>,又稱為伯善(Beth-shean),原意都是「安全之家」(House of safety),屬瑪拿西的一城,位於耶斯列谷入約但河處之西岸(約書亞記十七11)。

河東的基列雅比 (Jabesh-gilead),距西北方的伯善城約有12公里之遠,早在士師時代(1,4001,100 B.C.>,就曾因基列雅比人不參與對便雅憫人的征討,一切男子和已嫁的女子盡遭殺戮,使得不到女子為妻的便雅憫人,可搶自基列雅比的女子為妻(參:士師書記廿~廿一章)。到了掃羅時,因『亞捫人的王拿轄上來,對著基列雅比安營?,說你們若由我剜出你們各人的右眼,以此凌辱以色列眾人,我就與你們立約?』(撒母耳記上十一1-2),受了先知撒母耳膏油的掃羅,被神的靈大大感動之餘,登高一呼,立刻率領33萬的以色列和猶大百姓,將大吹大擂的亞捫軍盡除,不留一人。事經40(1,0531,013 B.C.),當掃羅和其子喪命於基利波,非利士人將他的軍裝放在亞斯他錄廟裏,而將他的屍身釘在伯珊的城牆上(參:撒母耳上卅一7-13),來伯珊奪取掃羅和其子屍身,葬於雅比的,就是在河東的基列雅比人,基列雅比人以及他們的後代,這種知恩不忘和圖報的精神,至為感人,更想不到的是,掃羅生前的一則善行,在他罹難後,竟然得到了回報,在這人情味漸漸淡薄的世代,掃羅和基列雅比人之間的表現,值現代人的深思!

3.       加利利海(Sea Galilee)

約但河所注入的第二個「湖」,就是加利利海,位於巴勒斯坦的東北部,北距米倫湖還不到 15公里。由於其四周地勢的變化多,加上是迦南地最大的淡水湖,不但風景極為優美,魚產量也不少,湖中出產聞名的彼得魚。因此,是該地區最大且最重要的淡水湖。

加利利海亦稱太巴列湖 (大不列顛百科全書p.260),其餘尚有四個名稱,共計有六個名稱,從其稱呼中,可以探知它的意義及其名的由來:

a.       加利利海(Galilee)

加利利在希伯來文是「區域」的意思(馬太福音四 18)。

聖經最早出現加利利這個名稱,是在以色列王比加年間,亞述王提革拉毘列色帶兵入侵北朝,奪取了以色列北部的加加利及其附近的一大片土地時(列王記下十五 29-31),當時的加加利海就有此名稱了。

b.       基尼烈湖(Chinnereth)

基尼烈,原意是豎琴 (Harp),因其湖狀如大衛所使用之豎琴。這湖名在聖經中約出現七次,都是記載在舊約(參:民數記卅四11;申命記三17;約書亞記十一2,十二3,十三27,十九35;列王記上十五20),但在新約則未曾使用過這稱呼。

c.        革尼撒勒湖(Gennesaret)

革尼撒勒,即「王子之花園」的意思<G arden of theprince>,可能是因其西邊有一風景美麗的革尼撒勒平原,而稱之。這個名稱的出現和基尼烈正好相反,它在舊約完全沒出現過,卻在新約出現三次,不過這三次是記載與主耶穌有關的兩件事蹟:(1).是主耶穌來此,藉下網的神蹟,揀選了彼得、雅各和約翰(路加福音五1-11)。(2).是主耶穌抵此,凡摸祂衣裳繸子的,都得痊瘉(馬太福音十四34;馬可福音六5356)。

d.       提比哩亞海(Tiberias)

這個名稱在聖經中出現三次,且都在新約中(約翰福音六 123,廿一1),也是指加利利海而言,是阿拉伯人最喜歡用的稱呼。提比哩亞的意思是──來自河神(From the tiberas river God),此稱呼原是在加利利海濱的一個城邑的名,為分封之王希律所建,建城之初,為了討好當時在位的羅馬皇帝提比留該撒大帝,在城蓋好之後,以其名命之(參:聖經人名地名彙編p.332),爾後,甚至因此城在利利海邊,就稱加利利海為提比哩亞海。

約但河的河道到這裏,已低於海平面約 210公尺了,河水極為清澈,在此深窪之地,形成了加利利海,其最深處在湖的北部,約4550公尺之間,湖面呈梨狀,南北約20公里,東西約912公里(參:百科全書p.870),周圍地區氣候良好,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水量特別充足,自古就是迦南各族爭奪之地。新約時代,更是主耶穌足蹟所常到之地,祂巡迴宣道的時候,就常常往來於加利利海兩岸,以及四周的許多城邑或鄉村,和此湖的關係至為密切。主耶穌長大的拿撒勒,距加利利海,約20公里而已,屬下加利利區,當時的本區聚集了各式人種,其中猶太人佔了大多數,主耶穌那些溫和門徒和狂熱的奮銳黨人,多出於此區(參:應許之地小百科P.6),難怪這兒成了主耶穌的工作一大重點,祂走遍加利利一帶,在各會堂裏教訓人,傳天國的福音,醫治百姓各樣的病症(馬太福音四23),並且常常到此湖沿岸的伯賽大(Bethsaida)、哥拉汛(Cho-razin)、迦百農(Capernaum)、馬加丹(Magadan)、提比哩里亞(Tiberias),且到稍遠的低加波利(Decapolis),大行神蹟:

a.       在伯賽大

四福音所記載的「伯賽大」,其實是有兩個地方,一個是在約但河東曠野加利利的東北岸,另一個是在下加利利,也在加利利沿岸(約翰福音一 44)。這兩個地方都是主耶去過之處:『他們來到伯賽大,有人帶一個瞎子來,求耶穌摸祂,耶穌拉著瞎子的手,領他到村外,就吐唾沫在他眼睛上,按手在他身上?,他定睛一看,就復了原,樣樣都看得清楚了』(馬可福音八22-25)。此伯賽大是屬於前者,即約但河東的伯賽大,也就是主耶穌以五個餅兩條魚分給五千個人吃的地方(馬可福音六32-44;路加福音九10;約六1-21)。「伯賽大」在希伯來文的意思是「漁家」,分封之王腓力在此建城,並以奧古斯都之女猶麗亞的名命之,全名為「伯賽大猶麗亞」。主耶穌曾多次在此行神蹟,但此城的人心硬,不肯相信接納祂,所以主耶纔警告他們:『?伯賽大啊!你有禍了,因為在你們中間所行的異能,若行在推羅、西頓,他們早已披痲蒙灰坐在地上悔改了,當審判的日子,推羅、西頓所受的,比你們所受的還容呢!』(路加福音十13-14)。

至於另一個伯賽大,在加利利海的西南岸,是使徒腓力、彼得、安得烈三人的家鄉,主耶穌就是來此揀選「真以色列人」──拿但業的地方 (參:約翰福音一44-48)。彼得的岳母蒙主醫治熱病,就是在這城(馬可福音一29-31)

b.       在哥拉汛

在加利利海的北方約 2公里處,和伯賽大一樣,都是同時為主耶穌所責備的城(路加福音十13-14)。足見這地方的人,他們的罪惡亦是何其大,其心又何其堅硬。主耶穌曾否來此,聖經沒有明確的交代,不過對當地人的罪惡生活,至少祂知之甚詳。

c.        在迦百農

伯賽大、哥拉汛和迦百農三個城的罪惡,都是一齊被主提及的,主耶穌說:『迦百農阿!你已經升到天上,將來必推下陰間』(參:馬太福音十一 2324;路加福音十15)。迦百農是在加利利的西北岸,主耶穌在這兒行過不少的神蹟,如:醫治百夫長的僕人(馬太福音八5-13);赦罪並醫治四個人抬來的癱子(馬可福音二1-12),又如:在會堂裏趕出附在人身之污鬼(路加福音四31-37)。

但是枉費主耶穌連連在迦百農行了這麼多的神蹟奇事,竟然還建立不了民眾對祂的信心,難怪祂會感歎並責備他們的罪惡和心硬。

d.       在提比哩亞

這個稱呼是約翰對加利利海最喜歡的名稱,聖經中三次的出現,都在約翰福音裏頭(參:約翰福音六1、 23,廿一1),原因何在,很值得探討。有關這三次的記載;第一次是提到主耶穌變餅給五千人吃之前,就是渡過提比哩亞海,然後到山上去的(約翰福音六1)。第二次記載;主耶穌變餅之後,『?有幾隻小船從在提比哩亞來,靠近主祝謝後分餅給人喫的地方』(約翰福音六23)。不過叫人印像最深的,應該是第三次;耶穌在提比哩亞海邊,又向門徒顯現,再次要他們把網撒在船的右邊,那網滿了大魚,共153條,魚多網沒破,並且三問西門彼得:『你愛我比這些更深麼?』,要他回頭,去牧養祂的羊(參:約翰福音廿一章)。一個人在蒙主大愛之後,究竟是仍眷戀著「船和網」,或是肯拋下這一切,愛主更深呢﹖提比哩亞海邊的三問,很值得我們去深思。

除了以上發生在加利利海四周城鄉的事蹟外,尚有三則發生在加利利海上的事蹟: (1)主在革尼撒勒湖(加利利海)邊教訓人,並且藉網魚的神蹟,揀選西門彼得、雅各和約翰三人(路加福音五1-11);(2)加利利海船上斥責加利利海,風和浪就平靜了(馬太福音八23-27)。(3)另一偉大的神蹟是耶穌履海,這海就是加利利海(參:馬太福音十四22-33;馬可福音六45-52;約翰福音六16-21)。

加利利海的北邊山高海面低,每當太陽一曬,海面上的氣溫就起變化。因此,海上就有大風大浪,難怪主穌在船上睡的時候,海面本是平靜的,忽然起了大風暴。彼得也曾在水面上走,因見風浪甚大,就害怕,便喊著說:『主啊,救我 !』(馬太福音十四30)。世間猶如大海,每每有難料之意外,俗云:「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一個人每逢困頓之際,除了如彼得呼求主搭救之外,也別無他法了。

加利利海的湖水,主要來自約但河,同時湖泊對約但河,也起了調節和澄清的作用,湖中淡水魚種類多,近代以出產「彼得魚」聞名,以色列國復國以來,北面與東面的環湖平原已引水灌溉,改進耕作技術,農業得到發展,湖上有汽輪來往於湖濱城鎮之間 (參:大不列顛百科全書)

4.       死海 (Dead Sea)

死海是約但河所注入的第三個「湖」,也是約但河的終點站,整個湖已深陷地底 400公尺,是地球上位置最低的海了。這個海的確配稱為海,其南北的長度有70公里,東西則較窄,最寬處約17公里,是迦南地最大的內陸海()

地理上除了稱此海為「死海」之外,至少尚有四個不同的稱呼,即:鹽海 (Salt Sea)、東海(East Sea)、亞拉巴海(Arabia Sea)和羅得海(Lot Sea),總括這五個名稱,都各自具有其名稱的由來及意義:

a.       死海

聖經裏並沒有「死海」的稱呼,在西元一百多年後,纔開紿希臘文稱呼此海 (參:聖經地理.真耶穌教會台灣總會編印p.39)它是約但河的河水經加利利海後,再往南約200公里,往下注入而形成的海。顧名思義,之所以會稱它為「死海」,是因河水有入而不能出,於是形成一大片的死水,水中無魚類或其他生物的生存,索性就如此稱之。

b.       鹽海

鹽海(參:創世記十四 3;申命記三17;約書亞記三16),因為陷入地底下約400公尺,再加上炎熱的氣溫,使水份大量的蒸發,加上沒有與其他的湖沼相通,故含鹽質甚濃。死海的鹽份濃度極高,水中的含鹽度高達百分之廿六(100公斤的海水可晒出67公斤的鹽),與一般海洋的百分之三、四相比,高出太多了,因此浮力很大,以致旅客仰臥其水中時,竟不下沉,死海反成不死之海,因此稱之為「鹽海」,一點都不為過。

c.        東海

這海位於以色列國的政治、宗教中心,也是人口匯集的耶路撒冷之東邊,故稱之為東海(約珥書二 20)與耶路撒冷城相距20多公里而已。

d.       亞拉巴海

「亞拉巴」,希伯來文之意是「乾燥、不毛之地」,由於死海的地理位置低於海平面 400公尺,已經夠炎熱了,加上它的四周非常的乾燥,水分蒸發奇快,自古以來就是人煙稀少的野地,甚難到達之處,右側即是亞拉巴(阿拉伯_曠野,故又以亞拉巴海稱之。

e.        羅得海

現在的阿拉伯人稱之為羅得海,因為羅得曾住在 死海海邊之所多瑪城的關係(創世記十九1)。自古以來,死海一直被認為毫無用處之海,不像加利利海,不但是淡水,可供飲用及灌溉,而且湖中魚量充足,頗有經濟價值,不過近來的死海猶如鹹魚翻身;因人們已經發現,至少這個海有四個特色:

 

i           海深卻無生物,是一般湖、海所沒有的現象。

ii         油質多,四周是石油的礦區,西訂谷(創世記十四9)就有許多石漆坑(石漆即是瀝青),這兒所產的石漆,為北非,尤其是埃及人所需求。

iii        水中有許多礦產,以前是一無用處之海,豈知卻是神為選民所預備之水礦,除了鹽的產量多外,水中的稀有礦藏,也極為豐富,是世界各國所注目的焦點,實在是以色列之寶庫。

iv       其實它也是以色列國<猶大>之天然保障,仇敵不易自東邊入侵,頗有國防價值。若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死海和周圍一帶,既然是個所謂:「荒無人煙」的地方,照理是死寂一片纔對,其實不然,歷史上這兒可熱鬧得很:

(1)     最早為耶和華從天降火毀滅的二城,所多瑪和蛾摩拉(Sodom & Gomorr ah),就在死海南端淺水之處。創世記記載:這二城罪大惡極,罪惡可說是達到神的耳中,故神和祂的使者親自下來查看,簡直不敢相信祂所造的人,竟墮落到這種程度,二城之中,連十個義人都找不出,就可知其惡之嚴重

(2)     雖然死海是個四周空曠、人煙稀少之地,然而卻曾是聞名的古戰場,歷史上的四個大戰役,均發生於其西南之狹徑中<參:百科全書p.909>:四王和五王之戰(參:創世記十四章),暗拉非等四王聯軍,就是由巴比倫出師,

往南經彼得拉之大道,立刻北進,經亞瑪力人與亞摩利人之地,轉而下至死海西岸中點的隱基底,再居高臨下進攻所多瑪及其他五王的聯軍,這趟路途極為艱困,卻是五王始料不及,可說戰術運用成功,四王得勝,五王被敗。

南朝約沙法王時代,也有一戰役(參:歷代志下廿章),摩押人和亞捫人又有米烏尼人、西珥山人,一同來攻擊約沙法,也是繞行死海之南端,北上隱基底之處,入侵猶大國,『約法沙?就設立了歌唱的人,頌讚耶和華,使他們穿上聖潔的禮服,走在軍前讚美耶和華』(歷代志下廿 21),於是神使仇敵全軍潰亂,自相殘殺,沒有一個逃脫的,這次猶大國蒙神拯救,打敗外族的聯軍。

亞哈之子約蘭當王時,摩押人背叛,約蘭王就聯合猶大王約法沙並以東王出兵討伐(參:列王記下三章),先是以利沙指示他們掘溝疏水並解渴,然後經死海之南端而追殺摩押人,但也因以色列人遭遇耶和華的大怒<原因不詳>,未竟全功而退。

羅馬人在毀滅聖城後 (70A.D.),忠勇的猶太人堅守馬賽大(Masada)而拒不投降,由於其壘立於海平面200公尺,高出死海水面600多公尺,敵軍易守難攻,羅馬兵在末次傾全力圍攻時,猶太全軍全部戰歿,餘者亦自殺,以免落於羅馬人手中,其狀甚為悲壯,可見這塊被視為死寂無用之荒地,曾是人類相殘之所在。

從以上四大戰役之慘烈的情形來看,這地方還是兵家作戰時的必經之地。

(3)     至於這兒的歷史古蹟還有一處值得一提的,就是死海東岸的瑪開路(Machaerus) 堅壘,這地方是希律禁錮施洗約翰之所在,約翰是新約初期最早的傳道人,也是主耶穌的開路先鋒,卻因為指責希律之惡,而遭受監禁,最後就是在此監獄中,被斬首殉身(參:馬可福音六14-29)。

 

(4)     近代則以「死海古卷」(Dead sea scroll)的出土,最為轟動和珍貴,一九四七年,在死海西北角之昆蘭的山洞裡,發現了幾缸的皮卷,其中有以賽亞書的手抄本,因此也引起了大量的考古工作,也稱這些手抄皮卷為死海古卷。

從以上可知米倫湖、加利利海、死海是巴勒斯坦的三個較大且具歷史湖渤,它們除了靠著約但河串連起來之外,在歷史上更是締造了不少的重要史蹟。

五.  河東高原

接下來要介紹的地區,是約但河東的東部高地。約但流河東本不屬耶和華對亞伯拉罕應許之地的範圍,記得在介紹猶大山地時,就題及其原因;之所以耶和華無意給選民這片土地,是和其缺乏國防條件大有關係,而流便、迦得和瑪拿西半支流,在曠野漂盪了 40年後,一下子看到河東這片美好的大草原,在毫無國防觀念的情形下,便向摩西求取這地,後經耶和華神的應允,於是兩支派半的百姓,在攻取迦南全境之後,就留在約但河東(參:民數記卅二章),使以色列國,額外的取得了這片高原,聖地的範圍也加大了,因此河東高原也成了聖地。

約但河東的地勢,一則山高,而且臨深邃的約但河谷,南北從黑門山到死海,東西從約但河到沙漠地帶,拉出一片 200餘公里長,40200公里寬的高地平原,此高原約為海拔900公尺上下,天氣清涼,與西南二地的情形,大不相同,其狀如一堵牆,是聖地奇絕的佳景之一。

除了當地居民,一般人心目中的中東地帶,多是炎熱、乾桿、缺水的大漠,那會想到河東高原一帶,冬季常見遍雪數日,還有雪凝不化舖滿地面的現像,所以阿拉伯人稱此地為「冷氣之家」,冬季寒冷,夏季則雲霧雨露瀰漫,極為涼爽,只有在深谷地區,得不著風很炎熱。

河東高原的地勢,因高於河西的河岸區域,從北向南,正好有耶末河、雅博河、

亞嫩三條河的河水,由東向西,橫向注入約但河,同時把河東高原,切割成三個明顯的小區域,從北自南即:

1.       巴珊高原(Bashan)

本區是在約但河上游與東部沙漠之間,北從聖地北界的黑門山起,一直到耶末河,南北相距約 100公里。

靠北,是今日著名的「戈蘭」高地,地處約但河上游區,多山且多湖澤,到處是森林與草原,巴珊的橡樹和松樹特多(以賽亞書二 13,三十9;撒迦利亞書十一2),尤其古代船隻所用的槳,其木料往往取自這兒的橡木(參:以西結書廿七6),而「巴珊公牛」的兇猛,因詩人形容而揭露出來(詩篇廿二12),自古以來,這地方有公綿羊、公山羊等畜牧業(以西結書卅九18)。近世以來,由於本區介於以、黎、敘三國之敏感地帶,是以色列之水源區,因此受到戰爭之影響,人口遞減以致地曠人稀。

至於靠南,也就是約但河谷上游的東南部,是浩蘭高原 (Hauran),浩蘭的原意──是「空窪」,從黑門山往南遠看這地,的確像個低窪區域,其實地勢還是頗高。它是聖地的另一主要糧倉,土地非常的肥美,在深谷裏有多道的河流,水勢潺潺,至為豐沛,冬天有雪,夏令有雨,再加上這地段的氣候良好,土地肥沃,地質適於耕種,自然就有廣大的麥田,因此以出產大麥、小麥而出名,。又此地也適宜畜牧業,以出產肥美的牛而著稱(參:申命記卅二14;詩篇廿二12)。

 

不過可以瞭解的是:歷史以來,巴珊高原就是以色列國和亞蘭 (敘利亞),軍事上的必爭之地,大馬色城(大馬士革),就在高原的東北角,2,000多年來,一直是亞蘭人的京都,也是世界上最古者的首都之一。到了羅馬時期,本區歸分封之王腓力所管轄。近世以來,由於本區介於以、黎、敘三國間之敏感地帶;是以色列國之水源區,因此,受到戰爭之影響,人口遞減,以致地廣人稀,農牧一落千丈。

2.       基列高原(Gilead)

從巴珊高原南,越過耶末河,立刻進入基列高原,其範圍包括整個雅博河流域,南抵摩押和希實本之地界。雅博河曾因雅各和神的使者在此摔跤,因此而「一夜」聞名(參:創世記卅二章),此河就把基列高原切割為二了,北半部為瑪拿西半支派所佔,而南半部則歸迦得支派所有。歷史上就有這麼一段的記載:『摩西將亞摩利王西宏的國和巴珊噩的國,連那地和周圍的城邑,都給了迦得子孫和流便子孫,並約瑟的兒子瑪拿西半支派?,瑪拿西的兒子瑪吉他的子孫往基列去,佔了那地,趕出那裏的亞摩利人,摩西將基列賜給瑪拿西的兒子瑪吉,他子孫就住在那裏』(民數記卅二 33-40)。

基列高原均在海拔一千公尺上下的山地,自古以來,和北部的巴珊高原一樣,以橡樹和畜牧業聞名,詩中之詩的雅歌,新郎稱讚新婦:『我的佳偶,你甚美麗,你的眼在帕子內好像鴿子眼,你的頭髮如同山羊群,臥在基列山旁』(雅歌四 1),足見本區畜牧業的發達,使得詩人以他日常所見的山羊群,作為對新婦美髮之讚,文詞既實際又典雅有情又有景。還有,這兒另有一特產,為其他地方所少的,就是「乳香」一物,學習聖經的人都知道,乳香是以色列人生活和宗教上,不可或缺之藥品,東方的博士朝見嬰孩耶穌時,他們所攜帶的三樣禮物,乳香即是其中之一樣(馬太福音二11),但很少人注意到,聖地的何處,是此物的產地,基列高原就是乳香的重要產地(參:耶利米書八22,四六11)。

土地平坦,水質良好,物產非常豐富的基列高原,自然而然的就成了四周民族的垂涎之地,這是預料得到的事,尤其其四周所環繞的,不外是沙漠、曠野、溪谷的情況之下,各游牧民族無不極力爭奪,然而此區卻因缺乏天然的國防摒障,以致自古以來,東方游牧民族或大國,都輕而易舉的侵入,住東方的亞捫族,多次來此扣關(參:士師記十 17),以致不能安居。也許是這個原因,我們才體會約但河東這麼一塊佳美之地,疼愛選民的耶和華真神,何以不將約但河東的基列高原,賜給以色列民。可歎的是;選民常常無法,也不願體會神的用心,總是順著自我的慾望,一味的向主妄求,有時是求不到的,但縱然求到了,其後果又如何呢?不外是信心墮落了,尤甚者,反成了基督的仇敵(參:雅歌四3-4;詩一○六15),憑己意而求,究竟何益呢!

經過長久的年代,本地區又有了小小變化,就是到了羅馬時期,也就是主耶穌的時代,巴珊與基列高地合稱為「低加波利」,它是第一世紀有名的希臘城邦,它也是 10個希臘城市組成的,故以十城區稱之,即所謂的「低加波利」這十個城市可確定的八個是:

a.       希波(Hippos)

b.       加大拉(Gadara)

c.        拿法拉(Raphana)

d.       彼拉(Pella)

e.        提翁(Di-on)

f.        格拉撒(Gerasa)

g.        非拉鐵非(Philadelphia)

h.       西多波利(Scythopolis)

以及兩個不確定的城,可能是

i.         大馬士革(Damascus)

j.         亞比拉(Abila)

這「十個城」,西多波利 (可能是後來的伯善城)是唯一在約但河西的城市。四福音記載:主耶穌所醫治那「群」鬼所附的人,吩咐他回家去,見證耶穌為他所行的是何等大的事,那人就走了,在低加波利傳揚耶穌為他作了何等大的事(馬可福音五1-21)。

3.       摩押高原(Moab)

死海之東的高原,是古代摩押族的大本營,地理上也就稱之為摩押高原,這高原的範圍;北接於基列高原南的希實本,東到亞嫩河上游北岸的大沙漠,南則止於亞嫩河的南岸地區,和以東為鄰,面積並不是很大,東西約 60公里,南北則約90公里,全區的地形不外是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山地及曠野,樹林和草原已不如基列平原的多了,時有曠野或沙漠之地形出現。

摩押人是羅得的後裔(參:創世記十九 23-38),羅得在神眼中,尚能算一個義人,不但擁有亞伯拉罕家族那股接待客人的熱忱,且因所、蛾二城之人不法的事,他的義心天天傷痛(參:創世記十九;彼得後書二8),然而可悲的是,因為他及兩女兒之惡行,以致摩押人被逐出選民的門外,而且雖過十代,也不得入神的會(參:申命記廿三3;尼希米記十三1),永遠成了被咒詛的民族,義人的後代,反成了受咒詛之民,實在是一個熱心的信徒,值得省思、探討並引以為鑒的歷史教訓。

摩押地常被稱為迦南地的門檻,不僅是東入迦南可由此入,它又如門檻般的高於對岸的迦南地,以色列民 40年的曠野流盪,摩押是最後一站,選民就是從北側的約但河段進入應許之地,耶和華早在西元前二千年,向亞伯拉罕的應許,經過六百年之後,終於實現了祂的諾言,這個應許是偉大的,而神的信實也是可靠的。

不過預表律法的摩西,並沒有進入迦南地,耶和華讓摩西從摩押平原,登上毘斯迦山頂的尼波山,此山是摩押地的北界,隔約但河與耶利哥、聖城耶路撒冷遙遙相對,耶和華神把基列全地直到但、拿弗他利全地、以法蓮、瑪拿西的全地直到西海<地中海>,南地和棕樹城──耶利哥的平原,直到瑣珥,都指給他看,之後,一代神人也是選民的領袖摩西,就在山上與世長辭, 40年的曠野旅途生活,期盼進入的流奶與蜜之已擺在眼前,卻因一時的大意,怒中說錯了話,被拒於美地之前(參:民數記廿10-13),雖然這當中有耶和華的美意和教訓,但每當讀及此段歷史,無不叫人為摩西的被拒,噓唏不已。

到了士師時代,以色列與摩押有多次的交兵,甚至百姓被「魔壓」(參:士師記三章),然而叫後人最值得注意的就是;「摩押人十代都不得入神會」的訓示纔在耳中繞過之際,竟然出了一位孝媳路得 (Ruth),打破了這個訓令(參:路得記),如中國俗語所說:「孝子感動天」,耶和華並沒有真正斷絕這被咒詛之民,而且因為路得的孝行,竟成了榮耀的族系,屬肉和屬靈的君王,都從她而出。

因此,從中東的歷史來看,不僅是摩押人與以色列人,有密切的關係,其他各族與以色列人,均有歷史的淵源:

a.       摩押人──是亞伯拉罕之子羅得與其長女,亂倫而生的後裔(參:創世記十九38)。

b.       亞捫人──是亞伯拉罕之子羅得與其次女,亂倫而生的後裔(參:創世記十九38)。

c.        米甸人──是亞伯拉罕的繼弦基土拉之妻,婚後所生的後裔(參:創世記廿六1-6)。

d.       以東人──是亞伯拉罕之孫以掃之後裔(創世記廿五30,廿二3)。

從以上的介紹,對整個聖地之地理環境,我們應該有一個概略性的認識,也可以想像得到,以一個民族不大,也談不上有甚麼特殊條件的希伯來民族,竟能蒙神的應許,而得到中東一帶最好的土地,本就該規規矩矩的遵守祂的聖訓,好好的珍惜這份白白而得的恩典纔對,事實不然,歷史證明了以色列人的悖逆,以致自食其果,國破家亡,被逐離家園,在世界各處流盪,過了兩千多年寄人籬下的悲慘生活,硬心背主所付出的代價,實在不小。今天,總算蒙主的憐憫和允許,自西元 1948年起,得以復國返鄉,這些歷史和教訓對吾人在信仰上,也應該有所警惕纔對。

聖地經歷了六千多年以上的開,以色列民在此地的生活也前後經歷了三千四百多年 (1400B.C.2003A.D.),在這漫長的歲月中,人文、民情也已經過了相當的轉折,地形也多少受到人為的破壞,不過整個地理環境的改變,與古時選民進入迦南的情形比較之,並未有太大的差異。

故從以上的介紹中,概略的提供其地形及部份的歷史,讓每位學習者,對聖地有大略的認識。

參考書目:

1.        威爾杜蘭 (Will Duran) 世界文明史-埃及與近東

2.        威爾杜蘭 (Will Duran) 世界文明史-希臘的興起

3.        威爾杜蘭 (Will Duran) 世界文明史-希臘的黃金時代

4.        威爾杜蘭 (Will Duran) 世界文明史-希臘的衰落

5.        威爾杜蘭 (Will Duran) 世界文明史-拜占庭伊斯蘭及猶太文明

6.        威爾杜蘭 (Will Duran) 世界文明史-黑暗時代及十字軍東征幼獅文化

事業公司 1972

7.        余協中編著 西洋通史 啟明書局 1976

8.        布林頓克里斯多夫吳爾夫著 西洋文化史 台灣學生書局 1987

9.        高亞偉著 世界通史 1960

10.     駱其雅著 聖經中所有的比喻 中國主日學協會 1983

11.     陳克忍著 以西結書要義 真耶穌教會台灣神學院 1992

12.     周惠萍譯 聖經地理要記 真耶穌教會台灣總會 1993

13.     貝里丹尼著 聖經地理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1987

14.     李啟榮著 古今聖地 聖道出版社 1940

15.     李啟榮著 聖經地理 聖道出版社 1962

16.     李啟榮著 聖經地理 宣道書局 1963

17.     曾霖芳著 聖經與地 嘉種出版社 1970

18.     斯密史著 巴勒斯丁歷史地理學 香港聖書公會

19.     盧立編著 聖經地圖 基督教文藝出版 1955

20.     狄衛德著 聖史與聖地 浸信會出版部 1955

21.     陳瑞庭編著 聖經人地名人文彙編 少年歸主社 1971

22.     陳勝全編著 聖經鳥瞰 真耶穌教會台灣總會 1985

23.     陳勝全編著 以斯拉記彙譯 真耶穌教會台灣總會

24.     希斯德著 希伯來史經義 浸信會出版社 1949

25.     貝利甘德著 希伯來民族史 香港聖書公會 1954

26.     羅伯泰林格(Robert Teringo) 應許之地小百科 鄭淑端譯 1991

27.     聖經啟導本 海天書樓 1989

28.     聖經地理 宗教教育叢書 真耶穌教會台灣總會 1973

29.     聖經地圖 教育處製 真耶穌教會台灣書報社 1991

30.     聖經備典 中國主日學協會 1968

31.     大不列顛百科全書 丹青圖書出版 1987

32.     天道大眾聖經百科全書 英國雄師出版社 1989

33.     聖經百科全書

34.     聖經史地 陳勝全 真耶穌教會台灣神學院 1995


作者: 陳勝全撰稿
出版社: 真耶穌教會台灣總會教牧處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