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396期2010年9月)
宗教教育:打好人生之樁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南區宗教小組策劃王雪芬撰稿


人際關係就像安全跳板,孩子必須藉著這塊跳板才能去探索世界。

人生由多重人際關係組成。建立人際關係是一種和神、和人來往的能力。和人來往,有些美好的事物就會在人我之間激盪,例如:同理心、安慰和鼓勵。與人禮尚往來,會帶來溫馨、意義和人生的目的。當我們和神、和人深深相繫且互相關懷時,必能安然度過人生的風暴。

與人聯繫,不虞匱乏


人生有種種需求、問題和必修課程。和人有來往的孩子,會主動審視自己的內心,看看裡面缺乏什麼,一發現短缺就向神和人求助,自然資源豐富;和人不相往來的孩子,會拒絕接受幫助,在面對人生時,勢必資源缺乏。

盈盈最近講到她兩個兒子完全不同的性格。

「8歲的永達是『外顯的』,你總會知道他的情緒,喜、怒、哀、樂,一目了然。12歲的永華是『內斂的』,任你怎麼哄,怎麼逼,就是躲在自己的世界裡,像個悶葫蘆。」盈盈滔滔不絕地說。

「那怎麼辦呢?」我問。

「涼拌啊!不然怎麼辦?兩兄弟的體重都超重,永達被同學喊『小胖』,回家來就大哭,邊哭邊接受我的安慰,永華同樣因體重被戲弄,我們竟然好幾個星期之後才知道。」

「永華不講,妳怎麼知道?」

「他在學校開始和師長們爭執,和同學們打架,功課一落千丈,更加封閉自己,成天待在自己房間裡。後來我和他爸爸去學校拜訪老師才知道的。」

「和人不相往來,讓永華損失慘重喔!」我惋惜地說。

「就是說嘛,像我們幫永達草擬減肥計畫,給他點子如何應付那些小朋友。也告知校方,小朋友才不敢欺人太甚,幾個星期下來,情況好多了。」

「永達的事情解決了,永華的問題還在悶燒ㄟ。」

「學校老師說永華有社會化方面的問題。我們試著製造機會,讓他交些朋友,辦派對或幫他過生日,邀請朋友來家裡。但他表示喜歡和人保持距離,以策安全。」盈盈無奈地說。

「會不會是基因的關係?」我追究源頭。

「我也很困擾,一直在思考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生命是神所創造,回歸到神的層面思考,就可以找到答案,或許神藉著永華這樣的孩子在考驗父母,或另有其他美好的旨意。永華生性孤僻已是不爭的事實。沒關係,先發揮人類的基本功能,努力去愛他,讓他體認到:被愛和被善待,實在真好!那麼他就會學著去愛別人、善待別人,這是黃金定律,是一切道德的根本。」

「妳還有什麼可面授機宜的。」盈盈似乎開始為真理在思索。

「親密關係,不是人的構想,而是神的構想。神是愛,祂以愛為核心來建立親密關係,像聖父、聖子、聖靈彼此聯繫,是合一且獨一的真神。」打開話匣子,愈說愈溜口,停不下來。

「與孩子親密,培養孩子的親密能力,是再怎麼鼓勵也不為過。人生大小事,多少都建立在我們如何與神、與人相繫。永華若能健康地與人相繫,會比較有安全感、願意接受管束、能處理挫折、有正確的道德判斷……。培養孩子與人聯繫的能力,是穩賺不賠的。」

「可是我總覺得神虛無飄渺、摸不到又抓不住……。」盈盈表態了。

「妳不能先抓在手裡才信,妳必須先信才能抓在手裡。我自信找到了神,現在因妳是我的朋友,才能透過人際關係,將這位又真又活的神介紹給妳。」我滿心雀躍。

「好,我試試看,至少為我家的永華吧!」盈盈下定決心。

再見囉!我的朋友,深願神與妳同在,開啟妳的心眼,很快就能看到母子倆的身影出現在教會裡。

學會輸得起


與人相繫的孩子,會學習對抗憂傷,從失落中重新再站起來。

孩子需要和人相繫,一旦失落了什麼,就可以把這傷心的感覺帶到所依戀的人面前,讓這些人協助他鬆手。

若孩子和人不相往來,譬如洋娃娃掉了,可能貶低失去的東西:「反正我也不想要了。」也可能孩子氣地抗議:「不管啦,我就是要它!」然後好久之後還是很傷心:「我好想念我的洋娃娃呦。」這樣的孩子長大焉能不出問題。

學習輸得起,會幫助孩子按這世界的本相來看待世界,實事求是,也會幫助他們去愛,去重視他人。眼淚和哀傷只是這過程的一部分,蒙受損失時,儘管痛哭一場,傷心之後向前邁進,才是成熟的記號──智慧人的心,在遭喪之家(傳七4)。

學習無私付出和接受


獎勵孩子和家人應對進退,要注意家人的幸福和感受,這是孩子學習做人的基本責任。與人聯繫,是要付出代價的,如果都各負己責,彼此都得以成長。當父母向孩子展現無私的愛,就是給孩子生命的燃料,將來他會效法,終其一生學著用他得到的愛又無私地奉獻出去。

當孩子對父母友好,父母不要只展現同理心,也要表示感激之情。當孩子憐憫朋友時,嘉獎讚美他。做父母的持續營造孩子與人聯繫的能力,孩子會因此培養出真性情,這可是人際關係的最高境界呢。

愛得過頭,適得其反


父母和兒女連結關係,也得讓孩子擁有相當自由和情緒的空間。有時候憂心忡忡的母親會把孩子摟得太緊、太久。有時候,孩子以為已經訓話完畢,父親卻還嘮叨個沒完。這樣的親密感反使孩子覺得失去自由,孩子在正確的學習上會因此大打折扣。

甚至會在情緒上自我封閉,退居自己的內心世界,拒絕和人往來。干預型的父母,會造成孩子日後在親密關係上有很大的掙扎。因為經驗過親密所帶來的破壞力,使他握不住別人伸出來的手。

錯把鹽巴當味精


要5毛不要給1塊,這樣實在很奇怪。父母當心不要藉助其他功能來化解人際關係問題,如同疲倦的母親硬把奶瓶塞進啼哭的嬰兒嘴裡,忙碌的父親搪塞玩具給孤單的孩子,讓他自己去玩。當孩子只求父母傾聽他的困擾,父母卻教他獨門絕招;當你要的是被了解,而你的好友卻給你許多建議,請問感覺好受嗎?

我愛故我思


愛是不求自己的益處(林前十三5)。愛,是尋求他人的自由,不是尋求自我安慰,好父母只在兒女需要時才伸出援手,卻不強求兒女按照己意。父母養育孩子,讓孩子自由自在地領受愛、付出愛,協助他在內心深處真正打好與神和人聯繫的根基,將可以牢固地支撐他的一生。


作者: 南區宗教小組策劃王雪芬撰稿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9/01/2010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