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e-Library       中文 
e-Library Home |  Browse By Category |  Study the Bible    
(No Title)
TOC | Previous | Next

榮光


一、前言

西乃半島是半沙漠丘陵區,連綿數十公里乾燥荒涼。古以色列民在此曠野漂泊四十年。他們就靠著真神所賜的嗎哪維持生命,度過那四十年(出十六35;書五6、12)。直到進入迦南地,吃到當地的土產才突然停降嗎哪(註1)。那麼嗎哪到底是什麼東西﹖此事對我們現代人有什麼教訓或啟示﹖

二、內容大綱

(一)背景

1.時間

a.選民出埃及後第二個月十五日(1)。

b.自埃及攜出之食物吃完,快餓死之前(2、3)。

c.自埃及攜出之飲料喝完,在瑪拉苦水變甜,在以琳得水泉之後(十五22-27)。

2.地點

以琳和汛的曠野之間,此處在西乃半島西南方,無蔬菜、水果(註2)(1)。

3.人物

a.以色列全會眾,其中有不少閒雜人,常鼓動眾人發怨言。

b.摩西、亞倫間接帶領選民出埃及、入迦南,常忍受選民之糾纏、埋怨。

c.真神帶領他們,供給食物、飲水。

(二)神人對話

1.選民呼叫、發怨言(註3)(2)。

2.神允賜糧食,但要藉此試驗選民守法與否(註4)(4)。

3.預示守安息日(5)。

4.怨言是向神發的,神已聽到(6-9)。

5.神在榮光中顯現(10-12)。

(三)神的賞賜

1.晚上賜鵪鶉(13)。

2.早上賜嗎哪

a.露水上升後有白色小圓物,但不知其名(註5)(14、15)。

b.可按飯量,每人一俄梅珥為原則,各人所拾不餘、不缺(註6)(16-18)。

c.不許留過夜,過夜即生蟲變臭(19、20)。

d.日出消失,預備日可多拾一倍(因次日為安息日,不降嗎哪)(21-23)。

e.可烤、可煮、安息日過夜不變質(23、24)。

f.安息日不降,應在營中休息(25-30)。

g.嗎哪如莞荽、色白、味如蜜餅(31)。

(四)留供證明

1.神命留一罐置約櫃前,不變質(註7)(32-34)。

2.選民食用嗎哪計四十年(35)。

3.一俄梅珥即十分之一伊法(註8)(36)。

三、思考題

(一)神賜嗎哪有何用意﹖

a.供選民食用維生。

b.宣示安息日。

c.試驗百姓之守法性。

(二)嗎哪是怎樣的東西﹖

1.夜間日出前,露水乾時出現於野地,日出即消失──可見不是動植物。

2.色白、小圓物,如莞荽子或珍珠(民十一7)。

3.味甜、可口,如攙蜜小餅或新油(民十一8)。

4.量會隨意變化,少撿不缺、多撿無益──不是自然物。

5.可煮、烤、磨、搗(民十一8)──符合百姓需要。

6.不按神令,多取時會變質,神令不可久儲──奇妙東西。

7.神按選民需要降下,也及時停降。

可見嗎哪不是西乃地土產(註9),也不是天然產物,是神以其大權能做出自天降下的奇妙食品(約六32)。

(三)嗎哪的特性有何屬靈教訓﹖

1.我們走屬靈的曠野路心靈飢餓,世俗(埃及)的知識是短暫的,無法滿足心靈的需要。

2.我們需要的是從神所賜的靈糧:神的道理(約六32-35)。

3.我們需要天天吃靈糧直到進天國(迦南地)。

4.神的話潔白(提前六3)、甜美如蜜(結三2、3)。

5.按個人心靈需要賜下。

6.可煮可烤。神的道理可以不同的形態,提供給各種不同的人群。

7.符合神旨意的可以長留不變質;違背神旨意而求的得不到(雅四3;林後十二8、9)。

(四)有人不聽神的指導,在安息日出去找嗎哪,卻空手而歸。你有何感想﹖

明知安息日沒有,卻想出去(26),結果空手而歸(27),表示他對神缺乏信心。沒有信心的人得不到什麼(雅一6、7)。

2.神指示摩西不許百姓在安息日外出(29)。好心勸勉不聽者,只好以嚴厲的律法對待。這是俗民的劣根性,我們不可如此,應聽神善意的指導,以免受罰(結七3)。

四、結語

神是大權能的,祂能在西乃不毛之地降下嗎哪養活百萬選民達四十年之久。我們慶幸能蒙偉大真神的揀選與眷顧,更當努力追求此生命靈糧。

世上歲月如走曠野路,在屬靈沙漠中,我們當祈求神日日賜嗎哪(啟二17)、養育靈魂。也當查經、禱告,讓心靈飽足,求神賜下足夠的信心、體力,走過這曠野。

《附註》

(1)嗎哪一直降在漂泊的選民營區附近,直到他們進迦南地,在耶利哥平原,吃了當地土產的次日才停止(書五10-12)。自此迄今再也沒有人看到嗎哪。

(2)此半島迄今仍為半沙漠地帶。只有極少數之耐旱野草與乳香、沒藥、皂莢等耐旱樹。因此根本不可能在此找到足以養活百萬人四十年之久之任何食物。

(3)真神是無所不知的,埃及帶來的食物吃完了,神必預備,頂多只需祈求,不必發怨(雅一3)。

(4)神很多措施是在訓練百姓的守法精神(申八3)。我們也當藉機洗練自己的言行,以符神天國子民的條件(啟七9,二一2)。

(5)嗎哪的稱呼是在當時百姓彼此詢問說:「這是什麼﹖」時說出的,原意是「什麼﹖」(15)。

(6)神允許不餘不缺,誠心者無論多取少取,經量器一量都一樣(18)。

(7)在約櫃前經常放有亞倫發過芽的杖、頒佈十誡的法版及一罐嗎哪,一直到約櫃失蹤(來九4)。

(8)一俄梅珥是當時乾料容積單位,約為現代之二‧二公升。 (9)現在觀光客到以色列或西乃半島時,可能有人會拿楊柳籽作為嗎哪出售,其實那些都不是嗎哪。




Publisher: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Date: 12/01/1994
Print
Email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