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25期1996年6月)
真理論壇:[聖靈月刊]聖經中的溝通觀念〈下〉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許恩得

三、平時交通的程度決定溝通的效果

有效地溝通奠基於彼此了解與相互信任,就如 Intel 公司的最高執行長 Andrew S. Grove說:「我們溝通得有多好,並非決定於我們對事情述說得有多好,而是決定於我們被了解得有多好」( How well we communicate is determined not by how well we say thingsbut by how well we are understood.)耶穌非常了解要建立屬靈的團體,促進溝通的效果,必須要彼此了解,進而達到在神裏面彼此合而為一的目標,所以在祂與門徒要分離前的禱告,還特別提及:「我不但為這些人祈求,也為那些因他們的話信我的人祈求,使他們都合而為一。正如你父在我裏面,我在你裏面,使他們也在我們裏面,叫世人可以信你差了我來。你所賜給我的榮耀,我已賜給他們,使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合而為一。我在他們裏面,你在我裏面,使他們完完全全地合而為一,叫世人知道你差了我來,也知道你愛他們如同愛我一樣。父啊,我在哪裏,願你所賜給我的人也同我在那裏,叫他們看見你所賜給我的榮耀。......我已將你的名指示他們,還要指示他們,使你所愛我的愛在他們裏面,我也在他們裏面。」(約十七20~24、26)。

根據聖經的教訓,只要受洗歸入基督,就是屬基督的人民,「並不分猶太人、希臘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裏都成為一了。」(加三28)。

當一個團體彼此合而為一,成為一樣的人民,其溝通的過程,就如約拿單與大衛的友誼,彼此的心,深相契合,願意為對方付出一切。

「大衛對掃羅說完了話,約拿單的心與大衛的心深相契合。......約拿單愛大衛如同愛自己的性命,就與他結盟。約拿單從身上脫下外袍,給了大衛,又將戰衣、刀、弓、腰帶都給了他。」(撒上十八1~4)。

當一個團體彼此合而為一,即使不用言語,彼此就知道所該做的事,例如耶穌與門徒的表現。

「耶穌見母親和他所愛的那門徒站在旁邊,就對他母親說:『母親,看,你的兒子﹗』又對那門徒說:『看,你的母親﹗』從此,那門徒就接她到自己家裏去了。」(約十九26~27)。

加深交通程度的最好方法是察覺彼此的需要,相互幫助,甚至要以還債的心情赴諸行動(羅十三8),所以保羅說:「這固然是他們樂意的,其實也算是所欠的債;因外邦人既然在他們屬靈的好處上有分,就當把養身之物供給他們」(羅十五27),如果缺乏彼此相助的行動,提升交通的層次單單把話講清楚,還是無法達到溝通的效果。

四、溝通要從察覺彼此的需要開始

藉由察覺彼此的需要來形成共識,進而擬訂共同的目標,是促進團體溝通的利器。所以聖經中的偉大領袖,都積極為團體建立共同努力的目標,例如:

1.約瑟:離開埃及

「約瑟叫以色列的子孫起誓說:『神必定看顧你們;你們要把我的骸骨從這裏搬上去。』約瑟死了,正一百一十歲。人用香料將他薰了,把他收殮在棺材裏,停在埃及。」(創五十25~26)。約瑟察覺人有落有歸根的需要。

2.摩西:過約但河

「摩西去告訴以色列眾人說:『我現在一百二十歲了,不能照常出入;耶和華也曾對我說:『你必不得過這約旦河。』耶和華你們的神必引導你們過去,將這些國民在你們面前滅絕,你們就得他們的地。約書亞必引導你們過去,正如耶和華所說的。』」(申三十一1~4)。摩西察覺人有追求理想的需要。

3.約書亞:堅守產業

「約書亞年紀老邁,就把以色列眾人的長老、族長、審判官,並官長都召了來,對他們說:『我年紀已經老邁。......我所剪除和所剩下的各國,......耶和華你們的神必將他們從你們面前趕出去,使他們離開你們,......你們要大大壯膽,謹守遵行寫在摩西律法書上的一切話,不可偏離左右。不可與你們中間所剩下的這些國民攙雜。他們的神,你們不可提他的名,不可指著他起誓,也不可事奉、叩拜;只要照著你們到今日所行的,專靠耶和華你們的神。......你們若稍微轉去,與你們中間所剩下的這些國民聯絡,彼此結親,互相往來,你們要確實知道,耶和華你們的神必不再將他們從你們眼前趕出;他們卻要成為你們的綱羅、機檻、肋上的鞭、眼中的刺,直到你們在耶和華你們神所賜的這美地上滅亡。』」(書二十三2~13)。約書亞察覺人有持續上進的需要。

4.撒母耳:盡心事奉神

「撒母耳對百姓說:『不要懼怕﹗你們雖然行了這惡,卻不要偏離耶和華,只要盡心事奉祂。若偏離耶和華去順從那不能救人的虛神是無益的。耶和華既喜悅選你們作他的子民,就必因他的大名不撇棄你們。......你們若仍然作惡,你們和你們的王必一同滅亡。』」(撒上十二20~25)。撒母耳察覺人有追求向善的需要。

5.大衛:為主建殿

「大衛召了他兒子所羅門來,囑咐他給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建造殿宇,對所羅門說:『我兒啊,我心裏本想為耶和華我神的名建造殿宇,只是耶和華的話臨到我說:『你流了多人的血,打了多次大仗,你不可為我的名建造殿宇,因為你在我眼前使多人的血流在地上。你要生一個兒子,他必作太平的人;我必使他安靜,不被四圍的仇敵擾亂。他的名要叫所羅門(就是太平的意思)。他在位的日子,我必使以色列人平安康泰。他必為我的名建造殿宇。』」(代上二十二5~9)。大衛察覺人有追求意義的需要。

6.尼希米:重建聖殿的城牆

「尼希米說:『我們所遭的難,耶路撒冷怎樣荒涼,城門被火焚燒,你們都看見了。來吧,我們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免得再受凌辱﹗』......他們就說:『我們起來建造吧﹗』於是他們奮勇做這善工。」(尼二17~18)。尼希米察覺人有保護自己的需要。

7.耶穌:福音傳遍地極

「耶穌對他們說:『父憑著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候、日期,不是你們可以知道的。但聖靈降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努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一7~8)。耶穌察覺人有追求依靠的需要。

如果無法將彼此的需要化為具體的目標,便會造成日後溝通的困難。

聖經指出察覺彼此需要的原則是「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你們當以基督的心為心。」(腓二3~4)當我們學會設身處地從對方的立場看事情時,便會察覺彼此的需要做到「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要彼此同心;不要志氣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不要自以為聰明。」透過溝通進入交通的境界。

五、實際行動有促進溝通的效果

溝通不只是「嘴唇的果子」,更包括「行善與捐輸」的行動。所以希伯來書的作者說:「我們應當靠著耶穌,常常以頌讚為祭獻給神,這就是那承認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只是不可忘記行善和捐輸的事,因為這樣的祭是神所喜悅的。」(來十三15~16)。

溝通是交換資訊與傳遞思想的過程,要使言語達成溝通的目的,形成交通的效果,必須有行動的力量支持,否則對方無法信服,自然無法產生溝通的力量,所以聖經上說:「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約壹三18)。

有時候,我們只要赴諸行動,即使不說話,也能達到溝通的目的。甚至更具廣告效果,例如:

「耶穌往一座城去,這城名叫拿因,他的門徒和極多的人與他同行。將近城門,有一個死人被抬出來。這人是他母親獨生的兒子;他母親又是寡婦。......主看見那寡婦,就憐憫她,對她說:『不要哭﹗』於是進前按著槓,抬的人就站住了。耶穌說:『少年人,我吩咐你,起來﹗』那死人就坐起,並且說話。耶穌便把他交給母親。眾人都驚奇,歸榮耀與神,說:『有大先知在我們中間興起來了﹗』......他這事的風聲就傳遍了猶太和周圍地方。」(路七11~17)。

為增強溝通的效果,並避免日後的爭議,最好要有證據支持,例如:波阿斯請了十位城中的長老來作證,波阿斯的族兄以利米勒不願贖拿俄米的地。而由波阿斯贖去,並娶摩押女子路得(參:得四2~6)。

行動時必須符合一致性,才能使人相信溝通的訊息,例如:約拿單之所以得到大衛的信任,是因為約拿單多次為大衛求情、拯救大衛免於死亡(參:撒上十九1~二十42)。

從聖經這段記載我們便可以了解,約拿單對大衛的友情,充分從言行中同時表現出來,故能獲得大衛的信任。

除了言行的一致性之外,更需要持久性的行為配合,所以聖經說:「朋友加的傷痕出於忠誠
;仇敵連連親嘴卻是多餘」(箴二十七6)。意思是單就一個人一時所說的話或其肢體語言
,有時候仍無法了解一個人的心思意念。所以聖經教我們,在解釋一個人的行為所代表的溝
通的意義時,應先確定這個人是朋友或是敵人,如果是忠誠的朋友,雖加給我們傷痕,仍可原諒,如果是仇敵,雖然連連親嘴,仍無濟於事。因此我們不只要注意一個人一時的表現,更要觀察一個人的長期作為,因為一個人的真面目往往就在外在行為中顯露無遺,例如老煙槍的手指往往焦黃,懶散的人往往不修邊幅。同理,我們也要注意自己平常的行為表現,因為長期累積起來的形象,所傳達的訊息,往往比一時間口頭上滔滔不絕的解釋更有溝通效果。

耶穌也時常注意一個人平時的表現,例如猶大雖向耶穌請安,並與耶穌親嘴(太二十六49)但因猶大平時就是言不由衷(約十二3~6)。所以耶穌仍能察覺猶大心中要出賣耶穌的惡念。

六、結論:進入不必溝通的境界

現代人強調溝通,因為在多元化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存有許多代溝。造成代溝的主因是年代與環境,年代不同、環境就不同,人就會擁有不同的觀念。我們應該遵照聖經的教訓,一方面從聖經中得到共識,二方面追求聖靈充滿,加強靈裡的溝通〈路一41~42〉,第三方面隨時重視彼此的團契交通,溝通的問題自然消失。就如亞伯拉罕與以撒,兩個人相差一百歲,但因平時的團契交通做得很好,培養出深厚的互信基礎,所以當亞伯拉罕捆綁他的兒子以撒,放在壇的柴上,以撒沒有質問,亞伯拉罕也沒有解釋。因為從平時的團契交通所形成的互信基礎,對彼此的感受與情境,都了然於心,不需有語言的溝通,這是溝通的最高境界。


作者: 許恩得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6/01/1996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