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e-Library       中文 
e-Library Home |  Browse By Category |  Study the Bible    
(No Title)
TOC | Previous | Next

ㄚ信

紙張與印刷術──此一舊的傳播科技本身不是「福音」,但若非藉紙張與印刷技術發明,我們今日也就沒有人手一本的聖經可閱讀神的話語。……媒體大眾傳播結合人際傳播跟進,可達到(也才能達到)最大的福音果效。

本文撰文動機主要在回應《網路傳道萬能論的迷思》一文(以下均以《網》文代稱之)。該文中提出一些立意甚佳的觀點,包括大眾傳媒並非萬能、人際傳播更為重要、以及主耶穌賦予我們的重任反而因網路的興起而更加深重等論述,適足以破除少數同靈對大傳媒體福音效果不合理期待的迷思;然而,其中亦有一些筆者覺得可以補充、再討論、以及再反思的空間。

以下本文將繼《網》文中所介紹的1940年代到1960年代的「傳播效果有限論」之後,繼續補充介紹1970年代迄今的傳播媒體「中效果論」(The moderate model)與「大效果論」(The powerful effects model)的理論發展,來說明大眾傳媒在經過訴求目標精準的設定、以及節目內容精密設計與通盤的計畫下,仍可望具有強有力的效果。其中,本文將穿插本會媒體、網路福音工作拓展的實務經驗,說明人際(interpersonal)面對面傳播(face-to-face communication)不可替代的地位,恰巧反映出教會對「網路傳道」或「媒體傳道」的必要性。

人際傳播能使福音傳遍地極嗎?


討論媒體傳播或是人際傳播福音哪一個比較有效其實沒有很大的具體意義,因為 自拉查斯斐(P. Lazarsfeld)的兩級傳播(詳見《網》文之介紹)所帶來的啟示、以及其後的許多研究證實:大眾傳播結合人際傳播兩者交互有效的運用,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大於只個別運用媒體或只運用人際傳播的效果。

昔日保羅傳道之時,因為搭乘「船」這樣的航海傳播科技之便,所以大量減少了將福音傳到外邦的時間成本。1455年古騰堡革命發明的印刷術,使人類首次得以印刷技術複製150份紙印本、30份羊皮紙印本的聖經,不但將知識從僧院和教堂壟斷下釋放出來,創造了人人有讀聖經的機會而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也間接促成16世紀的宗教改革。我們不妨試著想像二十世紀傳播科技的發展與世紀末網路的興起,可以在二十一世紀為宗教傳播帶來什麼樣的可能性?

媒體撒種、人際澆灌、神使成長


當然,傳播科技與虛擬傳播雖然在福音傳佈的時間與空間上帶來若干便利,但卻無法取代人與人之間面對面溝通的價值;一個即便因為本會廣播、網路福音內容受感而願意相信的慕道者,還是需要有人親身幫他施洗,更遑論帶領他更進一步認識真理、輔導他走過信仰低潮的整個過程了。

舉個實際發生過的例子來說,去年一個在大陸參加本會喜信網路聖經函授課程畢 業的學員,因深受感動,希望就近尋找真耶穌教會;然而苦於他所在的地方找不到可以帶領他的教會與人,先前透過網路媒體辛勤撒種的果效,因後繼無人跟進而暫告終止,我們只能默默期待這段期間在他心中灑的種子,終有一天神安排人去澆灌、使他發芽。

之前本會雜誌也曾刊載,巴基斯坦某教團透過網路看到聯總製作的英文網站,整個教團想來進一步認識本會真理,但可惜當地沒有真教會可以就近去帶領他們。

再以總會福音網站經驗為例,喜信網路家庭開站一年多來的經驗,累積了1900名會員名單、1800名電子報訂戶、1400多名網路聖經函授課程學員,40多名畢業學員;也常有其他教會如長老會與聚會所的基督徒寫信來詢問真理、表達自己摸索不到神的困惑,或是剛剛接觸教會的慕道者與初信者,表達對本會道理或人際關係的疑惑。名單之中即便一百人之中只有一人是真心想尋求道理的,仔細分析篩選,應該也可以篩出一、兩打可以好好跟進的名單用心去經營。這些都是透過網路傳媒撒網所捕獲魚兒,需要有人進一步就近去跟進、帶領、輔導、協助,然而我們該找誰「就近」去澆灌、跟進這些人呢?

這些經驗在在都說明,傳播媒體宣道是第一線撒種的工作,人際傳播的跟進部隊是第二線澆灌的工作,唯有兩者互相搭配、相互代禱,求神使這些種子萌芽、成長,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再者,其實人在做、神在看,曾經用心付出過的,都必留下痕跡。筆者日前就曾被一個自稱每晚聽我五、六年前主持的福音廣播節目卡帶伴眠的慕道者嚇到:「原來神要什麼時候使祂的工發芽、開花、結果,是完全超乎我們想像的!」再到喜信福音網的見證文章區去仔細閱讀,會驚訝地發現,過去一、二十年來,陸續都有人因為閱讀到本會的雜誌、傳單、甚至只是報紙上一篇對真耶穌教會的報導來信主。由於本會開始運用廣播、電視、網路等媒體進行宣道的工作不過是近五、六年的事情而已,因此,我們相信,10年、20年之後再回來檢視,必定會發現媒體福音的工作果效雖不像「魔彈理論」所形容的那麼萬能,但也並非我們所以為的那麼無用。神藉著各種管道與方式揀選祂所喜悅的人(當然也透過媒體);目前媒體宣道的效果看似沒有我們期待的那麼萬能,關鍵點不在於媒體到底有效、無效(除了傳播策略的設計與各項資源的提供是否充足、合宜之外),更在於整體教會與信徒是否天天同心合意在祈求,並以歡喜、誠實、讚美的信仰生活成 為榮耀神的見證(整體教會的興旺與火熱),如此不管是透過媒體或人際各種管道,神都會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我們(使徒行傳二章46、47節)。

媒體長期、隱性、涵化效果不容忽視


如本文一開始引言中所提到的,傳播媒體的效果研究有三個階段,分別為:

一、媒介萬能論(1920-1940年代):
認為大眾傳播具有強大的威力,人們很容易受到大眾傳播訊息的影響。

二、媒介效果有限論(1940-1960年代):
認為大眾傳播的威力不如人際傳播,大眾媒介通常只能增強或鞏固人們既有的態度,而較少能改變它。

三、媒介中度效果論與大效果論(1960年代迄今):
認為只要傳播活動經過規劃設計,遵循某些傳播策略,還是會成功的。並且,早先媒介效果有限論的觀點只從選舉跟廣告是否刺激人們的投票或購買行為來片面衡量傳播效果、而忽略了媒體對人們長期、隱性、涵化的社會效果。

著名的德國傳播學者諾爾紐曼(E. Noelle-Neumann)即指出,有限效果論並不能真正證明傳播的力量有限,恐怕是由於傳播研究者所使用的理論與方法過於有限,才導致我們對傳播的力量認識不清。況且,1940、1950年代電視還未普及、網路也還沒發明,媒介效果有限論的學者並無緣拜見電視在1970年代曾造成的旋風與網路在世紀末捲起的狂潮。

此外,1970年代以後的研究,例如麥康斯(Maxwell McCombs)和蕭唐納(Donald Shaw)的議題設定理論、郎氏夫婦(Lang & Lang)的議題建構理論、提其納(P. J. Tichenor)的知溝理論、諾爾紐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的沉默螺旋理論、狄弗勒等人(DeFleur & Ball-Rokeach)的媒介依賴理論,都陸續觀察到了媒體對人們的「認知」、型塑主流價值觀的影響力,媒體的「長期」效果,以及媒體、社會、閱聽大眾三者之間複雜的依存交互影響的關係。

由於媒介萬能論與媒介效果有限論,在《網》文中已有介紹,本文僅再補充幾點:

一、媒介萬能論對於我們運用媒體宣道仍然有若干參考價值。

二、人際傳播結合大眾傳播能創造最大的福音效果,因而「網路傳道」、「媒體傳道」的角色更形重要。

三、從長期、隱性、涵化、撒種的角度看待宣道媒體的效果。

媒介萬能論的啟發


莫以為二次大戰前後「媒介萬能論」的觀點是可笑的,這樣的理論有時代背景可循,並且對末世的媒體福音工作也有若干啟發。

由於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時處世界動盪不安的局勢、歷經戰後的經濟大蕭條,且工業化後的高度分工帶來人際的疏離感、規範的混亂、人心異常孤獨。晚近的一些傳播研究證實,人們在面臨大災難時,會因為對環境的不安與未知而極度渴望尋求相關資訊,也因此會大量增加對媒體的使用行為。並且,人心在恐慌的時候,最容易相信媒體所說的話。這或許是為什麼1938年威爾斯(Orson Wells)的一齣「火星人入侵記」(the Invasionfrom Mars)廣播劇,居然嚇壞了大約30%的美國聽眾;也是為什麼希特勒能利用影像美學激勵士兵的納粹情懷、運用廣播心戰宣傳瓦解敵軍士氣。

以三年前的921地震為例,根據當時一些國內學者的研究發現,因為地震瞬間帶來的恐慌、以及在一片黑暗中人們對現況的未知,在害怕與惶恐中會迫切尋求媒體資訊,渴望馬上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以及外面的狀況究竟如何。而當時人們使用度最高的兩種媒體分別為:沒電的地方聽廣播、有電的地方上網路。並且,人在恐慌的時候對於媒體所說的話特別容易相信。

上述的經驗不禁讓我們想起《啟示錄》中所記載末世的景況:

揭開第六印的時候,我又看見地大震動,日頭變黑像毛布,滿月變紅像血;天上的星辰墜落於地,如同無花果樹被大風搖動,落下未熟的果子一樣。天就挪移,好像書卷被捲起來;山嶺海島都被挪移,離開本位。地上的君王、臣宰、將軍、富戶、壯士和一切為奴的、自主的,都藏在山洞和巖石穴裏……

倘若屆時還有機會透過傳播科技傳福音的話,那麼因大地震與彗星撞地球等大災難而躲在洞裏人們,不曉得會不會因為恐慌而迫切收聽廣播?是否會因心中害怕而特別容易相信並接受媒體傳播的福音內容?《啟示錄》十五章6節描述的那一位 將永遠的福音傳給各國、各族、各方、各民的「飛在空中的天使」,是指真的天使、還是意指利用空中電波原理傳送訊息的傳播媒體以及擔負福音使命的我們?倘若是前者,我們的擔子可輕省多了呢!但若指的是後者,那麼,確實如《網》文作者所說的:我們的責任確實因近百年來傳播科技的興起而更沉重了……

「媒體、網路傳道」的角色更形重要


如前文曾經說過,人際傳播、面對面傳福音的地位不可取代,也因此,網路絕非無須專人照顧,相反的,卻是更需要專人照顧;甚至需要24小時有人看管、照料在上面遊蕩的靈魂:有人提問聖經問題須儘速回答、有人傷心失意要儘快安慰、有人信仰低潮要關懷輔導、有惡意不實違法的不當言論要儘速砍除或處理;並且,網友都是不耐久等的,超過兩天沒人回應可能就從此不再上來這個網站。

此外,如果要一一將這些看不到的網友帶到教會來,是需要耗費相當時間、人力、與心力的。常常在帶領慕道朋友的同靈相信都能體會帶領一個慕道者的過程,像生養一個小孩一樣地需要花費時間去細心照料。如果要真正落實網路跟進的工作,確實需要有類似「網路傳道」的角色專心的來經營這些網路上的人!

在目前教會傳道者人數不足的情況下,要調派一個專屬的網路傳道是一個很奢侈的想法,並且,要求過去被訓練站慣講台上、習慣進行面對面傳播的的傳道,改做網站這種幕後傳道的工作,也有點強人所難。因此,不一定要有傳道之名、但有「網路傳道」之實的熱心網路福音工人、來大力協助網路跟進的工作,實有迫切的需要。在網路即將像電話、電視、水、電一樣被普遍使用的十年、二十年後,倘若人人具備網路傳道的能力與心志,網路福音工作的果效才可能發揮。

看待媒體效果合乎中道


我們常常聽到有人問:「你們做廣播之後有多少人來信主、做電視是有多少人在 看?」我想,根據前面理論的介紹之後,相信讀者可以理解,要求媒體節目一播出之後、或網友一看到網站內容之後,馬上相信來信主,是一種對媒體效果不切實際的期待。媒體真正值得我們觀察的是它的長期、隱性、潛移默化效果,也就是所謂的「後勁十足」。一個曾經聽過本會福音節目或網站的人,也許現在沒有馬上信主,但或許十年之後,當他心靈有需求了,以前透過福音媒體對他造成的「印象烙印」效果,會讓他突然想起「真耶穌教會」。

因而我們看待傳播媒體應該「審慎樂觀」,看待媒體效果要「合乎中道」而非不切實際的期待它效果萬能、立即。另外,根據這些對媒體特性的瞭解,擬定適合本會發展和適當的傳播策略來設計福音傳播計畫,才是比較務實的作法。

最後,本文相當同意《網》文中提到的一個觀點:我們基督徒被賦予的責任,確實因近百年傳播科技的興起而更沉重了!希望有朝一日,每個人都有捨我其誰的使命感、定要將真道與福音利用傳播科技傳播全世界進行撒種的工作,也要有搭配的人際跟進部隊立即進行澆灌的工作,並等候神的大能,讓他所揀選的種子發芽、成長、及至主耶穌再臨收割之時……


Publisher: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Date: 11/01/2002
Print
Email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