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e-Library       中文 
e-Library Home |  Browse By Category |  Study the Bible    
(No Title)
TOC | Previous | Next

文/黃基甸


傳統父母的觀念,常拼命賺錢,想要留下更多、更好的給子女。近年來社會轉型快速,大家漸漸開始思考:留什麼給下一代才是好的?而基督徒在這方面,應可以更客觀的回應──智慧的承傳。

胡適在「為學篇」強調上大夫之學,即集經驗之大臣乃生活也,這比博士之學來的重要,對人的影響面也更大;而長青團契的成員,是最容易呈現這主題的對象。期盼我們在有了年歲之後,能另有一心情,把實務中的智慧(上大夫之學),傳承給下一代。

一.智慧的整理

「祢以恩典為年歲的冠冕;祢的路徑都滴下脂油。」(詩六五11)

活了一大把年紀,若能找到神的恩典,這年紀就成了神加在我們身上的冠冕。老人家們首先要肯定這件事,好讓自己坦然的道出人生中刻骨銘心的生活談,智慧的承傳自然存在其中,那怕自己的經歷是卑微、貧苦,只因走過來了,必有見證智慧的歷程。以現實看,能活到老,並不是一件容易事,不是每個人都能走到這地步,雖然不是每個人的人生都是順利、成功,但要知道,在最後一站,所表現出來的價值,是絕對勝過前面的成功。《傳道書》說:「事情的終局強如事情的起頭。」(傳七8)。所以我們確實要準備一顆心,在這一刻,整理出人生旅途中的經驗,把至終的價值見證出來,這也是老人在人面前、在神面前的責任。以下提出兩點作分享:

1.從靈性的恩典,肯定人生的價值

神用塵土造人,後來在人的鼻孔中吹了一口氣,讓人成為「有靈的活人」,在生活中體驗靈性,使靈性得造就,繼而展現出靈性的價值,這是生命中最令人喜樂、讓人活著最有價值的事,那種感覺如同體會到神。老人的經驗用來見證這件事,是最實際的,所以一定要學習用真理結合現實的經歷,使經驗能有真理的引導,而永續發展。

生活為什麼許多辛苦?很多事好像都有神的時候,不是人的能力所能掌握的,這樣看來,作事的人在他的勞碌上,有什麼益處?所羅門說:「我見神叫世人勞苦,使他們在其中受經練(熬煉中得到經驗)。」(傳三9-10)。換句話說,只要在其中得了經驗,雖有勞苦,卻是益處。但有些人只是經歷了很多事,不一定累積到經驗,乃因為不懂得去整理、思考;而身為基督徒,更要強調以真理立場來整理、思考,好讓神的生命存在經驗中。

《聖經》接著說:「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傳三11)。因為有了那樣的經驗,一方面使我們信服神的創造、神的時候。二方面,使我們明白神安置在人身上的生命。三方面,雖然看不透神,但仍可安穩在其中。當我們把自己的經驗,轉換到這個地步時,心中那種價值是無比的。但願老人家們,從這方向來提升自己人生的經歷,也藉此真正的告訴自己:不虛度了一生的光陰。

從靈性的恩典來肯定人生的價值,並不是否認物質,反而是重視物質的存在、必要的價值。以老人的經驗一定可以看得很清楚,物質的關懷中,若無心、無情、無關懷中的互動、無靈性的恩典,單是片面的物質條件,並不能滿足人的心。說不定受關懷的人,反而覺得不被尊重。

再者,靈性的感覺,已經在時代的潮流、速成的文化中,被數字、表報的成果取代。這樣一代一代下去,世紀的悲劇勢必普遍籠罩,此際,人活著形同機器,人內在諸多的感覺不能被呈現出來,那這個大環境,還有什麼值得懷抱的呢?目前年輕的一代,急需在經驗上被提升,能承擔起這角色的,莫過於老人了,這也是這世代對老人默默的等待。

2.寫出信仰中,可行的生活方式

教會的傳道人,依據老人的經驗能看到神成全在人身上的旨意,所謂「行道體悟」。原來這本《聖經》是人類在生活中的總結,每個教訓、每一段話,都表達著生活中的內涵,幫助基督徒在社會上完成作鹽、作光的角色。

本會在「救贖」的體驗上,往往顯得有些硬,或者矯枉過正。生活方式的成熟穩定,是道理學習的指標,若只局限在一個框架裡,也會讓人覺得這個信仰很僵化,如此必不能榮耀神的名。目前尚不是教會完全的時代,為了更穩固的推動信仰,的確需要更多人提出行道體悟的心得,藉此把信仰中該有的生活方式寫出來。救贖不是只為一面而作的(加三20),是全備的,《啟示錄》也用聖城新耶路撒冷有十二個門(啟二十一10-12),具體說明了全備救贖有什麼含義。它具備著完全的接納,全面的引導,也就是說:不管你在那裡,發生了什麼事,只要從那些事覺悟了生命,能讓自己的靈魂站起來,都會有方向進入「聖城新耶路撒冷」裡面,因為有十二個門,所以保羅說:「有寬大又有功效的門為我開了。」(林前十六9)


牢牢抓住救贖的應許,坦然面對一切掙扎走過的人,這種經驗在教會中非常重要。年紀已大,現實的壓力、人際關係上的敏感,都必減少很多,應更可以坦然面對這個需求。如此一看,老人在教會中,真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與角色。

為什麼今日救贖的體驗減少了?乃因我們不敢去發展在信仰中可行的生活方式!真是時代作弄人,難怪經上說,魔鬼用潮流攻擊我們(啟十二15)。時下的思想,都偏向個人的利益、個人的面子問題、個人的需求,常因堅持個人的問題,而使整個團體變複雜,在這種潮流下,有誰能誠實的、謙卑的面對自己的軟弱過犯?若不能突顯出自身的錯或不足,如何體驗救贖?

看保羅,從立志為善由得我,行出來由不得我當中,感到沉重的痛苦,從這個苦,挖掘出藏在心中的罪性,當他坦然承認之後,他說:感謝神,靠著主耶穌就能脫離這種苦了。不只如此,在他承認了心中藏著的罪性後,使他更親身體認了救贖的奧妙,進而彰顯出神榮耀的作為,這種歷程,是當前老人家很重要的學習,不要覺得老了就沒有用了,要清楚自己在神面前的角色,把握人生旅途最後一個階段,把它發揮出來。

二.用心的交棒

每個人都必須對歷史負責,承先啟後,繼往開來,是生命的天職,如何作好智慧的傳承,當是基督徒該用心的。經訓:萬事互相效力(羅八28),不管你的身分、地位如何,不管你一生成敗如何,我們都將因為救贖,而有神的價值在其中,坦然思考其中的過程,成為智慧的結晶傳下去,這是我們當用心的,茲就《聖經》中幾個人物,來看這主題。

1.拿俄米和路得之間

從伯利恆下到摩押,十年,他們成為窮寡婦,什麼都沒有了,這時候她們有什麼智慧?她們又如何讓智慧成為彼此的分享?

挫敗中懂得歸回,這就是智慧;孤苦中,坦然面對神,這也是智慧。回到故鄉後,拿俄米肯定媳婦在田裡那等卑微的工作,並以自己對波阿斯的認識,以自己的見識、經驗引導路得,智慧的分享比比皆是。

路得以定意跟隨來回應。回到故鄉之後,懂得權衡自己的責任,到田裡辛勤工作,在窮困中盡全力的奉獻自己所有,又順服長輩的建議,完成自己該準備的工作,每一個動作都是智慧的表達,都迴響在兩個人彼此的關懷中,好美的境界。

原來智慧的分享與傳承是一種生活,就存在平凡中,存在每一個動作的用心上,如果能有這種態度來表達彼此的分享,心靈上自然是喜樂的。

2.大衛與所羅門之間

綜觀大衛一生發生的事,到最後跟所羅門所講的話,你覺得那些話中,大衛有什麼情懷?他告訴所羅門,要剛強作大丈夫,遵守神的律例、典章,這樣無論作什麼事,不拘往何處去,盡都順利,耶和華必成就向我所說的話。又告訴他當認識神,誠心樂意事奉祂,因為祂鑒察人的心,知道一切心思意念,你若尋求祂,祂必使你尋見,你若離棄祂,祂必永遠丟棄你(王上二1-4;代上二十八9-10)。這些話是大衛一生的寫照,印證了神的話語。

原來智慧來自人的心,大衛為了表示對神的感恩,立志要為神建造聖殿,但神不允許,拒絕了他,他卻坦然地把這些事告訴所羅門,預先吩咐他將來建殿的模式。永不灰心地,照自己所能作的事,盡全力去作,這都是智慧,這等刻骨銘心的生活談,在交談的互動中,很容易擁有智慧的潛移默化。你看,後來所羅門被稱為空前絕後的智慧王,而他和眾人分享智慧的內容,也是生活,如《傳道書》。

我發現,盡力把自己內心對神的話得到印證的感覺表達出來,那種談話的影響力很大,一個印象不斷地在腦海中、心靈上迴盪,這股感動常引導自己領悟很多道理,也啟發了自己的心智。

3.以利亞和以利沙之間

這是一對師徒,在他們之間智慧的分享與承傳,有另一種表達。

神要用旋風接走以利亞,很多次旁邊的群眾告訴以利沙:耶和華今日要接你的師傅離開你,你知不知道?以利沙都回答「不要作聲」,來維持整個場合的安靜,也使自己在安靜中,更專心跟隨老師;很多次以利亞對他說:你在這裡等候就好了,不必跟來,而以利沙都回答:我必不離開你,定意跟隨到底。後來以利亞對他說:你要我為你作什麼?只管求。以利沙說:願感動你的靈加倍感動我。以利亞知道這並不是自己的能力所能掌握的,但沒有因此冷漠放棄,反存著祈禱的心回答他:我被接去離開你的時候,你若能看見我,就必得著(王下二1-10)。

這對師徒間智慧的分享與傳承在於:(1)處理場合的安靜。(2)維持專一徹底的跟隨。(3)不被艱難所困,仍在用心祈盼。在這樣的情況下,以利沙得神的成全,滿有智慧,也行了老師能行的事。

《聖經》多處告訴我們,智慧的分享與傳承是一種行道的追求,是一種生活、一種態度,基督徒當懂得學習,領悟出箇中的滋味,跳脫社會那僵化、現實的框架。

三.要強調的幾個態度

作長老的寫信給該猶,祝福該猶,一聽到該猶按真理而行,就非常喜樂,很充分的表達了對該猶的肯定,並引導該猶在服事中提升屬靈的品德,如接待,在其中檢討愛心的問題,以便和傳福音的人共同承擔真理的工作(約1-8)。在這裡面詮釋著分享智慧、傳承智慧所該有的態度。

1.主動

寫信本身,是一則主動的行為。在13節以後,很多事他也說不出來,留下了一個對方也必須主動回應的地方,這個行為裡面充滿智慧,如主耶穌跟瞎眼的巴底買說:「要我為你作什麼?」(可十46-52)這句話一樣,不因我主動,你就變成被動。

2.無私心、坦然以對

一聽到年輕一代有好的行為就肯定,不是酸葡萄的心態,也不是搬弄自己的功蹟較勁,這是一種誠實,在兩代互動中是必要的,而且在風聲中就給予肯定,這真的是沒有私心的態度。

3.盡情的表露一分情懷

作長老的說:我就甚喜樂,並且沒有比這個更喜樂的了。這是一分情懷的表達,這種動作是彼此間的黏著劑,也是引導雙方潛移默化下領悟智慧的啟示。故我們當多多表露這一分情懷,使彼此的心中常有領悟。

四.結語


整理經驗,提出智慧,分享給年輕人,免得奔波於現實生活中的年輕一代,不知不覺掉在潮流中。

不因年紀大了,就覺得什麼都換年輕人了,好像自己已沒有用似的;智慧的分享與傳承,這行為,會為老人家的晚年開創出全新的價值與恩典。

願主加添心力,扶持我們的腳步。


Publisher: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Date: 08/01/2007
Print
Email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