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68期2000年1月)
靈修小品:[青年團契]以利米勒的領導迷思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禎心

當我們讀到《士師記》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那時代一直陷在信仰墮落→外族壓制→悔改呼求→興起士師→得勝興旺的循環中。從《士師記》第十七章到第二十一章的幾件發生在士師時代初期的事蹟中,無論是宗教的祭司制度上、社會的民情道德上、社會的司法公義上,作者都給了一個相同的評論──那時,以色列沒有王(士十八1,十九1,二十一25),甚至作者在《士師記》的結論補上這麼一句:「各人任意而行」!

社會的群體模式往往是多數人行為模式的集合體,在這個混亂的士師時代中,以利米勒也是當世代中一個類型的人物,藉由此人的行為模式,道出當時社會的主流行為模式。要不是在他家族滅種之後,出現了一位外邦媳婦──路得,接續他的家族命脈,否則這個家族早像其他一般人一樣,消失在歷史之中,永遠被時間給消沒。

以利米勒是好的領導人?


以利米勒基本上有具備好的領導者之條件:

一、他對大環境敏銳度很高

當他家鄉發生飢荒,他很可能這樣想:「連號稱糧食之鄉的伯利恆都遭遇了飢荒,那迦南地的其他地方還有什麼希望呢?」再說在三千年前的社會,資訊相當貧乏,他能夠掌握近百里外遠在約旦河東的摩押,知道那裏沒有飢荒的困擾,這種蒐集資訊與掌握大環境脈動的能力可算作箇中高手了。

二、他有責任感,又懂得愛家人

離開家鄉是這位男主人面對飢荒的選擇,他想盡辦法解決飢荒所造成的生存危機,領導全家人共同躲避飢荒的侵襲,在當時如此混亂的世代,他沒有專顧自己或「自行探路」去,誠屬十分負責的家長了。

三、他謀定而動,做事有計畫

即使在現今二十一世紀的環境下,移民都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更何況是三千年前的社會?這個男主人將滿滿地帶出故鄉,然後從猶大山地下到約旦河谷,到了枯水期才能越過河到河東的摩押高原。假設它們是移民到摩押的精華區──亞嫩河谷,這一趟少說也要90公里以上;尤其在如此黑暗又鬧飢荒的士師時代,這若沒有一套很縝密的移民計畫,恐怕還沒到摩押就被搶劫甚至喪失性命了。

四、他有冒險犯難的精神

一個好的領導者,基本上他要帶有冒險犯難的特質,才有可能帶領團體走出危機,只有因循苟且,如何解決困難呢?很明顯地,以利米勒是個擁有這種特質,帶領家人勇於面對一個陌生的異族社會。

按理說,擁有這麼多領導特質的人,他應該可以輕易帶領他的家人更興旺、更發展。問題是他執意於飢荒,只想依循權宜之計來解決眼前的問題。沒錯!他的確帶領家庭解決了飢荒問題,滿足了家人的生理需求,後來又帶領全家從「寄居」摩押到「住在那裏居,想進一步滿足家人的心理需求,既然住在那裏,就有安定感,少了四處寄居的不確定性。結果他萬萬沒有想到他竟然死在異鄉,若以他死後兒子才娶妻的順序來推算(得一3-4)。

稱他「英年早逝」應該不為過。更慘的是稍後兩個兒子結婚後竟也相繼去世,短短約十年的時間,全家男人都死了,存留三個寡婦,家道如此衰弱,難怪拿俄米深深覺得是神擊打她的家庭(得一13、21)。看到這樣的下場,我們是否會感到納悶,是什麼原因讓這位男主人成為一個成功的管理者,帶領全家完成了移民計畫;卻同時成為失敗的決策者,因他的決策卻造成家庭悲劇呢?

以利米勒=神是我的王?


神的選民與外邦人都必須面對決策的問題,因為當我們面臨兩難之間,必須割捨一方的時候,我們會看看外在環境的情況如何、評估內部的組織力量有多少,來決定選擇哪一條路。但是神的選民必須多考慮另一個因素:神的旨意是如何。換句話說,就是要選擇能使心靈需求滿足並符合聖經原則的道路。雖然神是充滿萬有,我們無法用肉眼看見祂、肉耳聽見祂,但從聖經教訓與聖經中領導人物的決策過程中,我們發現神的旨意不是天馬行空、天外飛來一筆的,它是有脈絡可循。

以利米勒的原意是「神是我的王」,他的父母為他取了這個名字,不就透露出長輩對晚輩的期待?希望他們的兒子能以耶和華為王,在做決策的時候專心尋求神的旨意,得到神的首肯之後,再根據這個方向來執行計畫。這才是神為他的王之行為模式。

第一、以神為王的領導人對危機的處理上,不能違背信仰的原則。

以利米勒是個對環境敏銳度高、有責任感、懂得愛家人、謀定而動、做事有計畫、又有冒險犯難的精神……的領導人,但是以利米勒最大的致命傷就是:他不以信仰的角度、不以心靈需求的滿足來決定事情。去摩押地,一個充斥偶像不合神律法原則的地方,他竟然全心去做,難道伯利恆真的完全沒有絲毫希望,若果真飢荒到大家都無法生存,那麼像波阿斯等留在本地的族人,為何能存留呢?

另外他若是一個真正「以耶和華是他的王」的人,難道他會硬心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眼睜睜看見家人遠離平安的源頭,甚至放心地看見自己的子子孫孫永遠不能入耶和華的會(申二十三3),世世代代再也沒有機會進入神的愛中嗎?可惜以利米勒所做的名不副實。

第二、以神為王的領導人要記得最初立定的期許與心志

一個人在一件事的起頭,多少都抱有一個夢想、期待,往往這也是神在人起初最單純、火熱的時候,給人最明確的工作方向與人生目標,因此有人會放在心中、或寫成標語當作自己的座右銘、甚至有人乾脆將其心願直接藉由兒女的名字作為提醒。以諾將其子起名為瑪土撒拉,意思是到他死之後,必有事要發生,因此瑪土撒拉成為以諾持續與神同行到底的提神劑,也激發他向當代的人說預言傳警告的原動力之一(猶14-15)。

以利米勒生了兩子,長子瑪倫是詩歌、讚美之意,他或者期許自己要過感恩的生活,能夠在順境中感恩,就不致心高氣傲,忘了福氣的源頭;另一方面也能夠在逆境中感恩,就不致於過度憂傷,使生命失去了平衡。次子基連是完全的意思,或許作父親的希望他與兒子都能行事完美、靈性完全。詩歌、完全這些都是很美的名字、很好的志向、也是很有水準的人生觀。(註)

然而,以利米勒失落他起初的願景,他選擇遠離神來解決他們的危機,他選擇寄居充滿偶像的外邦使信仰破口加速增大,這不是「以利米勒」的行為。《希伯來書》的作者勉勵當代的選民要將起初對主的信心堅持到底(來三14),虎頭蛇尾這類的瓶頸,也是領導者必須要留意的地方。心中曾為主立下什麼心願,那可能是神給我們的異象,正如保羅所說「我故此沒有違背那從天上來的異象」(徒二十六19),既然當初願意為此付出心力,要能夠堅持到底才算是打完美好的仗。

第三、以神為王的領導人不是逃避危機,而是化解危機。

危機是人心所不願的,但躲避危機有時無法解決真正的問題,就算暫時解決了眼前的問題,但卻有更大的危機環伺在後,以利米勒就是「賓果」的例子。他有能力離開家鄉,簡單的四口保有很大的彈性空間,最後全家人躲過飢荒,卻躲不過神的手掌,幾乎要滅種無人承擔家產的窘境,還要波阿斯犧牲自己的利益來為他承擔。

當一個窮寡婦面臨丈夫死了、經濟破產、兒子要被抵押還債的危機時,這個領導人不是帶著自己的兒子搬家逃難,而是謙卑地尋求神的開路。先知問她:「你家裏有什麼?」她竟然沒有輕忽自己所僅有的一瓶油(王下四2-3),就是從這瓶油開始,她領導家人度過難關。

因此,面對危機就是在艱難的環境中看到自己的機會,這需要有破釜沉舟的毅力,當一味逃避危機時,如何從困境中成長?如何得到真實的智慧,體驗從患難中學習忍耐、從忍耐中學習老練、從老練中得到希望(羅五3-4)呢?

其實神不會棄我們於不顧,雖然我們眼前只有一瓶油,但我們若有面對危機,靠信心度過難關的毅力,神就會讓我們像那寡婦一樣,發現原來自己不只有一瓶油,還有兩個乖巧的兒子協助她倒油、不錯的人際關係促使她能借夠空器皿、更有全能的神超越物質的限制,使她獲得數不完的恩典。

因此神早就將祂的原則告訴我們,或藉由是非之心(羅二14-15)、或異象、或律法、甚至藉由聖經、聖靈……等許多方式來與我們互動,問題是當我們所作所為不合神旨意時,我們是硬心故意忘卻良心的呼喚,或是「深深考察自己的行為呢?」(哀三40),靜下心來聽聽主的聲音。苦難、飢荒是危機,也是機會,端看我們是否真的「以利米勒」,還是掛名的「以利米勒」?

註:《無價的珍珠──路得記》蔡忠梅著,證主出版社,27頁。

(原[青年團契]2000年01月號)


作者: 禎心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1/01/2000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