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07期1994年12月)
靈修小品:[青年團契]等候神──耶利米哀歌導讀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樗雲




一、前言

不久前讀到一段寓言故事,大意是說:在伊甸園裏太平無事的時候,所有的動物都在睡覺,只有人不斷向神提問題。

的確,人的特質之一在於能「問」,會懷疑,這種特質在信仰歷程中尤其明顯,我們不斷追問生命的究竟,以及歷史的意義──「讚美背後,是一連串的問號」,這是許多信徒共有的體驗。

聖經中有一卷是以問號始,以問號終,然而,它不是一篇懷疑論的文章。它藉著「問」來釐清自己的處境,更進一步提升「問」的層次,尋求與神的接觸點,因此,順著一連串的問號讀下去,我們竟然來到一個隱隱看到盼望的終點。

它是耶利米哀歌。



二、關於耶利米哀歌

1.標題

「耶利米哀歌」是沿襲武加大譯本的副題。希伯來文聖經的標題”EKHAH”意為「哀哉」、「何竟」,由於葬禮的哀歌通常都以這個字為開始,所以希臘文譯本把它題為「哀歌」(Threnoi)。

2.文學形式

耶利米哀歌是以離合體詩(acrostic)寫成的哀歌。

舊約時代的哀歌通常由三部分組成:描述自身遭遇的苦難,追問苦難的來源,以及抒發生命感懷為主題的感嘆結尾;以色列人在追憶死者時,就會唱起這種極盡悲傷的詩歌。耶利米哀歌追悼的對象是猶大的國都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於西元前五八七年被焚毀,於是作者寫了這首詩,一方面悼念故都的悽涼,一方面哀求神的憐憫。

這首哀歌是以「離合體詩」寫的。前四章,每節的第一個字母按希伯來文字母順序排列,第三章則是每三節為一組(該三節的第一個字母均相同),共有二十二組,亦依字母順序排列;第五章雖非離合體,但是結構嚴謹。以這種機械化的文體寫哀歌,通說認為有二種功能:節制情感,以及以「字母用盡」象徵徹底悔罪。

3.作者

猶太傳統認定本卷是耶利米的作品,七十士譯本聖經於卷首一章一節前有一段引言說:「以色列被擄,耶路撒冷成為荒場以後,耶利米枯坐流淚,唱著這篇憑弔耶路撒冷的哀歌……」由於這段經文不見於希伯來文聖經,故其真實性頗可存疑。不過作者無論是誰,無可否認,他與耶利米有相當多的共通點;例如,他深愛這個國家,他是耶路撒冷陷落的見證人,他有寬廣的屬靈眼界,以及,他事奉的路上充滿了眼淚。

4.閱讀建議

耶利米哀歌總結了以色列所受的苦難,也對以色列的宗教提出許多質疑;所以,具備猶太末期歷史以及舊約宗教內涵的知識,對瞭解本卷信息有很大的幫助。筆者建議,可先閱讀耶利米書第二、七、八、十、二三、三十-三一、五二等章節,以及申命記第五至第七章,或將更能體會哀歌中深藏的悲痛。

其次,由於和合本譯文年代久遠,且參考之原文版本的問題,有些章節的經文翻譯不甚正確,例如三19-21:

筆者建議,可參照一些新出的譯本,以獲得正確的經文(例如:呂振中譯本、現代中文譯本、思高1968年修訂本)。



三、耶利米哀歌的內容

1.第一首詩(第一章)

「耶路撒冷在困苦窘迫之時,就追想古時一切的樂境。」(一7)。

這首詩描述耶路撒冷遭難時的苦境,耶路撒冷本是冠蓋雲集、繁華無盡,但曾幾何時,卻變得殘煙破壘、滿目悽涼,無怪乎作者要揚聲哀哭!

2.第二首詩(第二章)

「主何竟發怒,使黑雲遮蔽錫安城?」(二1)。

「為什麼?」目睹災難,作者開始思索,這些災難為何會臨到?神為什麼不顧惜祂昔日所鍾愛的百姓?甚至連聖城、聖殿、聖節都廢棄(6、7節)?在不斷的思索下,作者來到神面前──「耶和華啊,求祢觀看!」(二20)在這種情況下,除了求神憐憫,還有別的路嗎?

3.第三首詩(第三章)

「於是我說:我的光榮已然消逝,對神的希望亦已幻滅。」(三18思高譯)。

對以色列人而言,什麼是他們的「光榮」?就是他們所背離的神。所以,一旦神掩面不顧,他們的光榮就消逝,也就失去了希望,這是作者最深湛的歷史見解;每一個國家都有它賴以存續的理想(光榮),一旦這理想被扭曲,這國家就名存實亡。以色列賴以存續的理想就是神,如果他們離開神,怎麼還能期望國泰民安呢?不信,產生墮落的慾望,最後導致良知的崩潰,於是奸邪之人大行其道,這樣還能期望國祚綿長嗎?

雖然如此,「黑暗中見光明」,作者從絕望中隱隱看見一絲盼望:「但是我必要追念這事,以求獲得希望。」(21節思高譯),二二及二三節是最重要的經文:

神的慈愛永無止境;祂的仁慈無窮無盡(22思高譯)。

每早晨,這都是新的;祢的誠實極其廣大(23節和合本譯)。

每早晨都是新的;神永遠張開雙臂迎接迷途知返的人。有了這樣的盼望,苦難的意義就浮現出來了:神使世人遭遇苦難,為的是使人更加親近神。

4.第四首詩(第四章)

「都因我眾民的罪孽比所多瑪的罪還大。」(四6)。

這首詩是控訴詩,將災難歸因於百姓的罪,特別是假先知與祭司,他們誘使百姓遠離神,活在虛幻的平安中。

5.第五首詩(第五章)

「祢竟全然棄絕我們;向我們大發烈怒?」(五22)。

這是一首悔罪詩,作者向神傾心吐意,希望神能憐憫。本詩結尾的提問,已經超越了懷疑,而進入一個全新的視野中;亦即等候神的旨意。他不再急於下判斷,因為他知道神有祂美好的旨意。



四、耶利米哀歌的現代意義

「世界變成這種樣子了,我還要相信神嗎?」耶利米哀歌的作者告訴我們:要耐心等候神。我們太容易放棄神了,太容易屈服在罪惡的力量下,環境一變、潮流一改,信仰就異化,神就變得陌生。耶利米哀歌告訴我們:每早晨都是新的,神的慈愛永遠不會變成昨日黃花,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放棄偏執的自我、頑固的成見以及不信的惡心,來順服神、等候神。

要記得:神的愛永不改變!






作者: 樗雲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12/01/1994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