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531期2021年12月)
恩典見證:撇下一切所有跟隨耶穌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哈利路亞,奉主耶穌聖名作見證:

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人為我和福音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母、兒女、田地,沒有不在今世得百倍的,就是房屋、弟兄、姐妹、母親、兒女、田地,並且要受逼迫,在來世必得永生」(可十29-30)。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十四6)。神的應許句句都是實在的,一句也不落空(林後一20)。回想小妹與先生(王文祥)的一生,當年為了「得著耶穌」,在幾十年前曾經做下了極其果斷的選擇,毅然決然撇棄世間一切所有,為要跟隨耶穌,原來是對的,從未後悔過。主恩浩大、主愛無窮盡,教我如何去數算呢?願將小妹及一家人得恩蒙福的經過與眾人分享。

小妹廖玉鶯,1930年生,故鄉在嘉義縣六腳鄉潭墘村,雙親信奉傳統民間信仰,父親以務農為生。我在家排行老三,上有二個姐姐,下有二個妹妹、二個弟弟,共七個兄弟姐妹。自小家境清寒,供應不起學費,因此正值6、7歲幼年時期,小妹必須學會諸多大小雜務事,比如看顧牛羊、割草及餵食雞鴨鵝豬等等。或許因為從小一直生活在困苦環境中,迫使小妹十分早熟、懂事,外表是小孩,內裡卻有著大人的心思,一心只想賺錢來孝順父母,替雙親分憂解勞、承擔家計、照顧弟妹,只要使家庭好過些,哪裡有錢賺就往哪裡去,也從未埋怨過自己沒有讀書的機會。
後來二個姐姐出嫁,十來歲的我將責任一肩扛起,所從事的已都是大人的工作,播田、插秧、耕田、犁田、拖車……。雖然原生家庭貧窮,即便事事困苦、處處艱難,卻無形中塑造培育了我勇敢堅強獨立、任勞任怨、吃苦耐勞的良好個性,有擔當有膽識,除了個子比別人嬌小外,渾身充滿不輸人的野心和氣概。若論做事能力,自認的確不比別人差。如聖經所言,人在幼年負軛,這原是好的(哀三27)。

19歲那年,與同村同齡的先生結婚,婚後育有五女二男。先生的雙親也是信奉民間信仰,他的家境比較好,有完成國小的學歷,後再進修漢文四個多月。先生排行老大,下有二男三女,我們結婚後,又增加了新成員(二個小叔、一個小姑),總共九個兄弟姐妹。先生原先打算升學念書,然而他父親以家中很忙,要幫忙種田為由,不讓他升學。他又是家中長子,長得高大粗壯,加上有祖產七分半的地。他父母原本就計畫早點為他娶妻,可幫忙種田。因此剛結婚不久,公婆立即表明要將種田的棒子交給我們夫妻倆。所以19歲那年,小妹正式背負起長媳的重責大任。我絲毫不保留地拿出在娘家所練就出來的真功夫、真實力,經過夫妻兩人同心打拚,十多年下來,從原本的七分半,擴充到三甲半的田地。在外不辭辛勞工作,在家更是盡心盡力孝順公婆、竭盡心力去照顧小叔、小姑,從不喊苦。

自從嫁入夫家,所作的工及所承受的責任,都比在娘家多上好幾倍。無論在家或在外,對上或對下,我捫心自問,是無愧於良心的。有自己的孩子接連出生,小叔小姑全都要照顧,耕田種地樣樣來,繁重的粗、細工從未減少。如此,經年累月無停息的奔波勞累著,好比一根蠟燭兩頭燒,就算鐵打的身子也有損壞的一天吧?就在生下么女(第七個)那年,種田回家的路上,竟被一陣西北雨淋得全身溼答答,像隻落湯雞,當天之後身體開始咳嗽、不舒服,本以為幾天就會好了,不太在意,白天仍然去田裡工作,未料越咳越厲害,才開始恐慌。四處求醫、吃藥,始終無法根治咳喘的症狀,晚間睡覺發作時,坐也不是,躺也不是,簡直徹夜難眠。拖著疲憊的身軀,白晝仍舊到田裡作工,料理家中大小事。

幾年下來,夜深人靜、輾轉難眠時,內心不禁有些悲從中來,我現在的苦情有誰知?終究有誰會憐惜我的苦楚?倘若有一天果真病死了,這七個孩子怎麼辦?又心中不甘,十多年來如機器般運轉不停的付出,勞心勞力有我,將來的享受卻沒有我……。想著想著,陣陣心酸湧上心頭,我該何去何從啊?

直到有一天,住隔壁鄰居的那戶人家(侯居兄),屋頂有破洞,請了一位住在塗獅村的侯金義師傅來幫他修補屋頂。那師傅中午休息時,隨興走到屋後樹下的井邊乘涼,恰巧聽見我的咳嗽聲,咳得相當厲害,令他忍不住開口問道:「妳咳得那麼嚴重,沒有去看醫生嗎?」我說:「當然有,可是找了很多的醫生,也服用很多的藥了,完全都無效。」他緊接著說:「這樣啊,那我告訴妳,來信耶穌就會得著醫治,這位耶穌祂是天上的大醫生喔!只要妳有信心聽從祂的話、祂的道理,妳的病就會好。」他自我介紹,是真耶穌教會魚寮教會的信徒,在每個星期六有聚會;而我所在的村內,那間源力碾米店(亦即侯長老家),晚上都有家庭聚會,可以去參加。

數天後,抑制不住想去看看的念頭,就偷偷跑了出去。鄉村的夜晚不像都市明亮,一個人走在田間小路上,黑漆漆一片,一陣風吹過,兩旁的甘蔗葉發出忽大忽小、咻咻嘶嘶的響聲,不禁令人毛骨悚然。但想要得醫治的心,驅使我克服了畏懼,踏著更加堅定的步伐,一步一步向前走。

這樣偷偷摸摸去聚會,持續了約有一個月的時間,雖屢遭公婆阻擋、責罵,我依然堅持。直到有一天,侯長老的媽媽說,再過十幾天,朴子教會要舉開週年紀念聚會,邀請我跟他們一起去。「妳若得到聖靈,妳的病就會好了。」她一直鼓勵我,我果真排除萬難跟著侯長老的媽媽和幾位姐妹一起去了。雖然婆婆極力阻擋,但無論如何,我堅決非去不可。

當天坐在車上,陣陣心酸湧上心頭,想了很多苦惱愁煩的事。但萬萬沒想到,一到教會,心卻豁然開朗,不再害怕,不再煩惱回去會被罵的事,整個人充滿盼望與喜樂,真是奇妙無比。早上我一直禱告,很認真,但尚未得到聖靈。吃完中餐後,姐妹們邀約去休息一下,可是我捨不得在這裡的每一刻,畢竟好不容易才來到教會。於是獨自來到講臺後方的禱告室,看到已有三位姐妹在禱告,我便跪下來跟她們一起禱告。沒過多久,我就得到聖靈了。三位姐妹中的一位去告訴傳道,傳道就來幫我按手禱告,確認我已經得到「寶貴的聖靈」了!傳道問我是從哪裡來的,我就把自己只參加一個多月的家庭聚會,今天是跟著侯長老的媽媽來等等的事,概略說明一下。傳道和那三位姐妹都很替我高興,說:「妳真有福氣,第一次到教會就得到聖靈!」

第一天聚會結束後,我因怕公婆責罵,就想回家了。此時,侯長老的媽媽又再次鼓勵我,來一天是罵,來兩天也是罵,不如再住一天好了。於是我就留了下來,在第二日祈禱時更加迫切,聖靈大大充滿我。

出來兩天,回家後,公婆果然大罵特罵,但我已有聖靈同在,對那些責罵就不在意了。從此以後,在家日日禱告,在田中或走路也在祈禱,經過數天後,長年來一直醫不好的咳喘症狀,真的都蒙主醫治,完全好了!侯長老的媽媽跟我說,妳的病主耶穌醫好了,往後不可吃到拜拜的東西,否則病會再復發,並且更嚴重。

為此,幾個月後,我自己內心盤算著,主耶穌能力很大,我的病是主耶穌醫好的,如果我沒有辦法受洗、信主,怎麼辦?公婆阻擋如此大,怎麼可能讓我去信主……,只有一個辦法了:離開故鄉。

做好決定後,我便向先生坦誠:「我可能會離開故鄉。」隔了二、三天,先生忽然反過來問我,多年來我們從未吵過架,為何妳要離開故鄉?如果妳離開不在了,我們這七個兒女怎麼辦?我回答先生:「我要離開,是為了信耶穌,你的父母親不讓我去聚會,反對那麼激烈,若不出去、不離開,我怎麼信主?再說,我的病已被主醫好,若吃到拜過的東西,會再復發更嚴重的。」

先生聽完,默默不語。約過了十天之後,先生突然主動向公公表明:「他要離開故鄉,去高雄討生活。」公公立刻阻擋,很是生氣的大聲說:你身為長子,理當留在家種田。我們田產這樣多,你放著不耕作,要出去喝西北風嗎?你現在不是一個人,你有一群小孩要養,你要讓小孩子喝自來水嗎?

雖然先生與公公談判不成,但他謀算,要是他不積極想辦法先開溜、逃離這個家,萬一有朝一日被我搶先離開,他該如何是好?先生怕我丟下孩子離開這個家,於是害怕的心使他變得不一樣,意志很是堅定,不久後就一個人不聲不響地偷偷逃離這個家到高雄,去找我的姑姑、姑丈。一向百依百順、不敢半點違抗、孝順聽話的先生,居然做出如此堅毅果斷的決定,太叫人料想不到、太不可思議了!莫非是主隱隱地在帶領我們的腳步。

先生一到高雄,先暫住在姑丈家,不久即在附近租屋居住,安定下來。白天接一些臨時工,從事載米、拆船等,之後便自己做生意,以賣水果為生。

一轉眼先生離家已有三、四個月的時間,公婆仍沒有妥協的意思,對我說:「這樣也好,文祥在高雄打拚,妳留在家裡幫忙耕地、種田,照顧小孩。」知道公婆仍不願放人,心都涼了,但我也學聰明了,跟婆婆說:「文祥去高雄那麼久了,不知過得如何?我想去看看他。」就這樣向婆婆請假,陸陸續續去找先生。

夫妻倆不放棄,經過好幾個月的奮戰之後,公婆漸漸地鬆手,最後好不容易鬆口同意讓我們搬出去住。於是利用暑假期間,先幫孩子一個個轉學,全家相聚的心願終於達成了。

起初我和先生在興中路賣水果,是沒有固定攤位的,後來聽說國民市場有一個攤位要出讓,夫妻倆都有意頂下來。又為了出入更方便,便另在國民市場附近租屋。之後,又增加了一項青草茶飲品。在神的眷顧、賜福下,生意越來越好,一年多後,我們就買下了前鎮區中民街的房子,一直住到現在,已有數十年的歲月,感謝主!

猶記得,當年要離開故鄉之時,侯長老的媽媽一再叮嚀、提醒,語重心長地耳提面命:妳去到高雄,千萬記住,要去找我的四姐和姐夫。他們夫妻倆住在興中一路,兩人都在高雄教會聚會,叫他們帶妳去高雄教會聚會。

她所吩咐的,我沒有忘記過,但心中清楚,談何容易!高雄這麼大,不似鄉村,如何才能找到他們?正所謂人海茫茫啊!於是我就一直為這件事禱告,不停地禱告。約三、四個月之後的某一天,竟在國民市場的夜市,恰巧遇見他們夫妻倆出來逛夜市。正當四目相對,認出彼此的瞬間,兩人激動到不行,緊緊擁抱在一起。臉上兩行熱淚滾滾滑落而下,心情既感動又高興,神居然垂聽了我的禱告,用這種獨特的方法安排我們相遇。從此我開始到高雄教會慕道,在教會及林正雄傳道(現為長老)的愛心關懷牧養下,1977年,我和五名子女接受了大水赦罪的洗禮,正式成為神國的子民、神的兒女。

至於先生,他每星期會跟我到教會所分組的家庭聚會點——邱國輝弟兄的家參加家庭聚會。先生也在家庭聚會中,得到了寶貴的聖靈。雖然如此,但先生仍是掛慮故鄉的老父親,公公曾跟他說,你若去信耶穌,將來誰為我「捧斗」?你是長子,等我們老人家死後、捧斗完,你再去信耶穌。因此先生為了盡孝道,一直不敢去教會,也不敢洗禮,只參加家庭聚會。

直到某一天的晚上,我們夫妻倆習慣睡前禱告。當我們關上電燈,兩人在房間跪下來同心禱告時,不久有榮光照耀下來,充滿整間屋子。那光潔白無比、閃閃發亮,非常美麗,是從來不曾見過的漂亮景象。而且我眼睛閉著也看得到,眼睛張開也看得到,真是太奇妙了!我的內心非常高興,跟先生說我看見榮光了,問他有看見嗎?先生回說:「有!那榮光很漂亮!很美!」

夫妻倆興奮無比!榮光太美了,捨不得讓它消失,因此當晚我們一直禱告,不想停,禱告了有7-8次。臨睡前,我想把衣服換下來,穿上睡衣。沒想到,當我把剛剛穿的衣服脫下來時,那件衣服竟然還閃閃發亮、亮晶晶的。我放到哪裡,就亮到那裡。哇!真是太奇妙了!誠如經上所言:「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約一14)。

感謝讚美主!祂藉由榮光顯現的異象來引領先生。自從先生親眼看見榮光之後,便自己跟我說:這是神奇妙的榮光,我相信有神,也更加相信神的同在,神就在咱們身邊。從此,他不再掛心憂慮,不再害怕,不再煩惱父母的阻擋,不再擔心父母親離世之後那些捧斗、不捧斗的事了。整個人180度的大轉變,對這份信仰、對主耶穌有了堅定的信心。於三日後的星期六,他主動載我一起去參加高雄教會安息日的聚會,不間斷地慕道,並於1983年高雄教會春季靈恩佈道會時,報名接受大水赦罪的洗禮,正式成為神的兒女。現在除了兩個女兒在我們未認識主之前已出嫁外,全家七口都歸入主名下了。

接著,我要述說天使唱讚美詩給我聽的見證。

2019年9月20日至10月20日,我們夫妻倆去美國玩了一個月的時間。感謝主美好的安排與帶領,透過四女兒的一片孝心,帶著兩個老人家搭飛機到美國,探望曾在美國讀書,畢業後嫁到美國的外孫女,也到美國當地喜樂波等幾間教會,內心甚感喜樂與知足。就在回程時,在飛機上已經過了有兩夜的時間,坐得都睡著了。我和先生、女兒三人坐在一起,我心想應該也快到了吧!此時,忽然聽見了天使在我耳邊唱詩給我聽,那聲音是男性的嗓音,聲音宏亮悅耳,唱的是讚美詩的旋律。

天使的歌聲非常好聽,動聽又美妙,他連續唱了四遍。當下我內心那份喜樂,是無法用言語去形容的,主怎麼如此愛我呢!就算坐在飛機上,祂都看顧保護著我,怕我坐太久累了,便差派一位天使專程唱詩給我聽。的確,聽完詩歌之後,我整個人精神抖擻、渾身舒暢,一點也不覺得疲累了。主的愛竟然如此深厚,如此之廣,即便付出我的一輩子,也無法報答主恩於萬一。

下了飛機回到家。由於小妹不識字,只能哼唱幾句,請孫子幫我對照查證,才知道原來天使唱給我聽的是讚美詩187首〈來到美地〉。因為天使只唱給我一個人聽,坐身邊的先生、女兒並沒有聽見,於是先生就說,是啊!沒錯!我們是真的去到了「美」國那「地」方。但將來我們要去的,可是真正的天國「美地」,是天上永不朽壞的「美地」,與主永遠相聚同住。

如今我與先生都已是91歲的人了,目前有孫19人、曾孫25人,正邁入人生的黃昏期,接近生命的尾端。再回顧我們夫妻倆的一生,值得慶幸的,莫過於當初能及時做出勇敢果斷的決定。單單為了信主、跟隨主,我倆必須忍受屈辱,面對被鄰居、村民、親戚、兄弟、朋友們的諸多誤解、恥笑、辱罵、逼迫及不諒解,還得背負不孝、背教等罪名。正因為這樣,越顯得珍貴。就因為遇見了主,使我倆的生活更有意義、更精彩。誠然如聖經所云:「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林後四17)。

有一首詩〈阿嬤的葡萄樹〉,裡面的歌詞,句句觸動心弦,每逢聽或唱時,都難免再度勾起當年信主的那段辛酸回憶,總覺得似乎是為我而寫的。

「你咁知影阿嬤那陣的代誌,伊一人孤單來信耶穌,毋驚乎人看輕取笑兼逼迫,一步一步堅心跟對主。黑暗中自己行路來作禮拜,為著嘜走找生命的葡萄樹,你咁知伊流目屎憂傷的祈禱,感動主垂聽拯救伊全家……」(作詞:許育光)

以上是我們真真實實的故事,但願能透過這些親身經歷,幫助有心尋找真神的慕道朋友們,做出智慧、正確的抉擇。更願神的恩臨到你,神的愛激勵你,神的靈感動你,神的手牽引你,能與我們共同享受今生的平安及來生的福樂。最後,願將一切的榮耀、尊貴、權柄、頌讚、感謝,全歸於天上的真神!平安歸於主所愛的人!阿們。 
PDF 下載

作者: 三多教會 廖玉鶯、王文祥夫婦見證 侯麗珠整理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12/01/2021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