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532期2022年1月)
宗教教育:讀懂青少年──理解、肯定與陪伴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專欄緣起:「青春活仰力」

不同時代有其不同課題,新時代的孩子是否愈來愈難教?還是因為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疏忽了哪個環節?錯過了哪個關鍵期?以致於到了他們青春期,面臨身心急速變化和升學考試的多重考驗時,父母也跟著「壓力山大」(壓力沉重如山),或者感覺到以往可愛天真的孩子,突然變得冷淡、陌生而措手不及。

網路資訊何其多,眾說紛紜,似乎反而讓人無所適從。回想自己成長的過程,詢問長輩後,得到的答案多半是:孩子自己會成長(原來我們都這麼好養),或是「生命自己會找到出路」(出自電影《侏羅紀公園》),可是身為大人的我們,很多人還找不到「出路」,怎麼會認為孩子自己能找到呢?

面對自己的孩子,總有太多不捨和擔憂,教養沒有標準答案,因為神所創造的生命,每一個都是獨一無二。唯有在神的帶領中,能安然度過此生風波。

正文:

他們說:「青少年是這世上最難溝通的一群人,彷彿自帶『玻璃鐘罩』,將自己與外界隔絕了。」而我想,會不會讀懂了青少年,就能和所有人溝通?

在國中場域教學,與學生、家長多有交流。與國中生,從最初的磨合到漸漸熟悉;與家長,從一開始的陌生到信任、互助,最終在校園這微型社會裡領略:有一種愛,叫做「謝謝你懂我」;有一種信任,喚為「謝謝你肯定」;有一種安全感,來自於「我知道你一直都在」。


 
當教育成了歷險記

頭一回空降國三班,當起所謂「後母」,沒想到比我想像中來得艱難許多。起初,只覺得學校如果詢問是否要接導師,義不容辭;後來發現,光要踏入這間教室就需要極大的勇氣。

據傳這是個「高難度」的班,要帶好,兩把刷子是遠遠不夠的,應該要先練成「絕世武功」才行的那種。我既沒有刷子,也來不及練武功,僅憑無論如何帶他們畢業就對了的意念,展開一連串的「冒險」。

一開始,彼此都在觀察對方,而我還得盡快適應這個新學校。學生在校比我「資深」,若不早點摸索出校園規則及既定文化,是很難「生存」下去的。記得有回,為了讓他們早自修能好好打掃,校長進班級在講臺上訓斥,主任和我在教室內督導、催促,這群孩子才緩緩移步,勉為其難地揮動著掃具。該說是年輕人的心臟較強壯,還是網路世代的「離線狀態」早已轉移至現實?

話雖如此,這班級裡可是人才濟濟。認真觀察,便能如尋獲「神奇寶貝」般,看到他們各自的「能力分布圖」──學科優勢、術科技能和潛力。會考過後,全班都順利選填到前三志願序的學校。而我猜想,即使畢業多年,當他們回首國三這段為衝刺升學而並肩作戰的歲月,省視自己曾經年少輕狂,也曾有一群師長們陪伴、協助他們突破這一道道人生關卡,仍會有所感觸。


 
青少年需要被理解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論語‧為政),孔子自陳十五歲時志向已明確,而如今這個年紀的孩子,正面臨人生的第一場大考──決定讀高中、高職或五專,前往各自不同旅程的轉捩點。看似自信滿滿也該可以獨立自主的年紀,許多時候內心既徬徨又無助。解不開的人生習題與幾番糾結的志願排序,時間一到就得交卷,不管喜歡或不喜歡,現實總是要面對的。他們必須成長卻也需要「支援」。

曾有人說:「升學考試、志願選填交給學校老師就好,家長不用煩惱太多。」現在想來,無異於拿未來下賭注。老師當然有其專業,對孩子特質的了解、教育方式的運用、專門科目的指導,予以校系選填建議等,這是教育工作中的「標準配備」。然而,孩子從出生到成年離家,就學、就業前,他們最渴望得到的那份理解,還是得從父母給起,這是老師無法取代的。孩子最在乎的還是父母對他們的看法,即使表面上一副無所謂,但當我們與其晤談時,往往發現其內心早已傷痕累累。

理解,需要足夠的時間。青少年階段,即或天資聰慧的,遭遇困境時,能精準表達內心真實感受與想法的並不多,能侃侃而談的更是少數。多的是怎麼問也不肯吐出一字,閃爍其詞的、哽咽著的,甚或淚如雨下的都有。待情緒平復,也在幾次晤談中建立關係,願意信任老師了,才肯說出他原先不想說、不願說的心底話。

願意傾聽並理解青少年,是與其對話的關鍵。當他們願意開口,或進一步完整的、如實的說出想法,才是對談的契機。當然,他們也可能為了逃避懲處而避重就輕或撒謊。這些謊不難識破,我們可以選擇直接揭穿,抑或耐著性子聽完,但哪一個對彼此的關係有幫助呢?

我如此想著,一個孩子為何要撒謊?如果他們足夠信任我,是否就會據實以報呢?實務經驗告訴我:當老師願意給予孩子機會表達,能讓孩子們信賴,他們確實會願意說更多,也更願意坦白。特別在國中這三年,大人給予時間和機會讓他們表達自我,用心對待,以理解代替一味責罰(若須責罰,也請多給他們一些時間解釋,多一份願理解的心,孩子會感受得到),不僅能幫助他們穩度青春期,也能讓師生與親子關係變得親密而牢固。


 
信任來自平日肯定

班上有個怎麼也不肯跟父母溝通的孩子,班導師自然就成了雙方溝通的「橋」。費解的是,當與父母單獨聊天,會發現他們也是非常關心孩子的,而孩子在校也十分受同學歡迎。

「老師,他在家不是這樣的,他不跟我們聊,也不肯接受我們給予的任何意見。一回家就進自己房間,問他怎麼了,也都不回答。」

我找孩子來談時,他也是沉默的,多數時候僅點頭、微笑或一聲「嗯」,但感受得到他對我沒有敵意,遇到事情也肯來找我談。我百思不得其解,為何這孩子面對自己的父母,可以和他在校的表現差這麼多?
有天,我看到他跟另一個同學玩得正開心,好奇問他:「你怎麼不像旁邊的同學,他跟媽媽處得很好。」他脫口而出:「他媽媽很開明。」「你媽媽不開明嗎?她很關心你欸!」「她講話很酸。」語音落下的那一瞬間,我恍然大悟!然而,面對他母親,這答案我始終開不了口。

聖經說:「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弗六4)。孩子當然會有犯錯或者表現不盡理想的時候,但我們當照著主的教導和警戒養育他們,找出他們的優點和做得比之前好的地方,用肯定和建議的方式取代酸言酸語,如:「這張圖色彩繽紛,真不錯!媽媽覺得這裡有比之前畫得更立體」,「作文內容寫得比之前多囉!很好!我們一起來念一下,看看哪裡可以更棒!」。

只要不是做壞事,平日您對他們的肯定和建議,都會在他心中留下「我爸媽懂欣賞我」的好印象,以後他若有什麼事情,會更願意跟您分享。當他願意聽您說,把您的話放在心上,做錯事的機率自然會大大降低。即或犯了錯,當您責備他時,他會較願意接受,因為他知道你是愛他的。

一個人能被信任是幸福的,因為信任正代表一種肯定。從今起,試著去信任您的孩子吧!也許他無法「一步到位」,達到您的標準,但相信這份肯定會在他心中萌芽,成為激發他向上的動力,人生路也會愈走愈開闊。


 
安全感來自於陪伴

教育圈有句玩笑話:「溝通,常常溝而不通;輔導,往往愈輔愈『倒』」。莞爾之餘,想想也不無道理。大多數的人都不是溝通輔導的專家,「業餘」的我們,即使有心想要運用這些理論於生活中,實務操作上也難免因不熟悉而挫折連連。那麼,面對青少年,我們除了操心、焦慮,還能做什麼呢?答案是:給予充足的安全感。

青少年需要安全感?是的,安全感不只嬰幼兒需要,青少年也需要,甚至有時連大人也需要安全感。曾有人說:「最浪漫的三個字不是我愛你,而是在一起」,最好的告白則是:「只要你需要我,我隨時都在」。可見,來自於人性的需求中,有人陪伴是很重要的,這種陪伴使我們感覺安心、溫暖,有安全感。

當我們受挫時,有人願意陪在身邊,即使對方靜靜都不說話只是傾聽,也能使我們感到好過許多。當能以這樣的心情來陪伴青少年,讓他們知道「你一直都在」,默默支持、關懷著他,這份愛將會是他們重獲振作力量的關鍵。


 
建立與真神的關係

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十六33)。

我們天上的父,基督耶穌知道我們在世上必然遭遇的苦難,祂理解我們的軟弱,並給予我們滿滿的安全感——在祂裡面有平安。願我們都能以這份信心建立自己與神的關係,也用同樣的關愛去理解、肯定並陪伴青少年,帶領他們建立與神的關係,同得這份世上的平安。
PDF 下載

作者: Deigratia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1/01/2022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