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T
雅各是一個爭議性的人物。大部分的基督徒不一定會喜歡雅各,有時還指責雅各的行為奸詐與狡猾。雅各在一般基督徒的觀念中似乎毫無可取之處。我們知道希伯來民族和中國人一樣,取名具有特別的意義。神揀選雅各並將他改名以色列,從此以色列就作為神選民的名稱,是否具有甚麼特別的意義?
聖經記載的人物,都有值得我們效法的優點,也有值得我們警惕的缺點。例如亞伯拉罕凡事以信心為基礎;但是亞伯拉罕也曾經失去信心,甚至為自己的生命,不惜犧牲自己的妻子,而且不只一次(創十二12,二十2)。
當以撒遇到問題的時候,他都以安靜的心面對困難,並且最後都和諧地解決問題;但是以撒也曾經不順服神的旨意,到了晚年他為了想吃野味而計畫祝福不合神意的以掃(創二十七4)。
雖然雅各在為人與信仰上有許多的缺點,甚至欺騙自己的父親(創二十七22);但是雅各凡事忍耐,而且隨時把握成長的機會,至死不改變對神的信心。如果亞伯拉罕是信心之父,以撒是順服之子,那麼雅各稱得上是成長之民。本文將以雅各為例,探討第三種領導的典型與動力:忍耐與成長。
一、忍耐與成長之關係
好的領導者必須要有忍耐與成長的特質。缺乏忍耐能力的領導人,很容易顯露其 內心的不安。當領導人的內心不安,被帶領的人內心也就不安,最後導致所帶領的團體缺乏安全感。就像希律王聽見了耶穌生在猶太的伯利恆,將來要作猶太人之王,心裏不安;耶路撒冷合城的人也因此都不安(太二3)。
不願持續成長的領導人將導致其帶領的團體日漸衰敗。就像以利在帶領以色列民的時候,自己的靈性退步,神的言語稀少,不常有默示;身體也逐漸退化,眼目昏花,看不分明(撒上三1-2)。結果他所帶領的百姓常受非利士人欺壓。
忍耐與成長的關係密切。忍耐本身不是目的,忍耐的目的是為了成長。從《聖經》可以發現忍耐與成長有二個重要關係:
首先,忍耐是成長的基本要素。彼得說:「正因這緣故,你們要分外的殷勤;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識;有了知識,又要加上節制;有了節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有了虔敬,又要加上愛弟兄的心;有了愛弟兄的心,又要加上愛眾人的心;你們若充充足足的有這幾樣,就必使你們在認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上不至於閒懶不結果子了。」(彼後一5-8)
成長是每個人與團體共同的目標。如何知道一個人或團體是否成長呢?看他的表現,就是彼得說的「結果子」。彼得認為「結果子」是很自然的事,只要把殷勤、信心、德行、知識、節制、忍耐、虔敬、愛心這些要素不斷加起來就可以了。所以忍耐是成長的基本要素。
忍耐為什麼對個人與團體的成長非常重要?因為忍耐也是成長的必經過程。耶穌說:「那落在好土裏的,就是人聽了道,持守在誠實善良的心裏,並且忍耐著結實。」(路八15)。
「落在好土裏的」表示一個人找到適合成長的環境,「人聽了道,持守在誠實善良的心裏」,表示一個人有願受教的態度。雖然客觀的環境與主觀的意願都配合得很好,仍要「忍耐著」才能結果實。
個人要成長,必須對自己負責,不只是容忍自己犯錯,更重要是要有紀律的糾正或改變自己的行為。團體要成長,領導人必須讓部屬負起責任,容忍部屬犯錯,而且有紀律地訓練部屬,讓部屬糾正或改變自己的行為。
如何獲得忍耐的能力呢?任何能力都必須透過各種的試煉與考驗才會逐漸成形與顯露。雅各說:「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
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雅一2-4)沒有遇到困難或不如意的時候,不需要忍耐;遇到困難或不如意的時候,雅各鼓勵我們要以喜樂的心去接受各種考驗。當我們需要忍耐的時候,表示我們正在堅持走向成長的道路。我們在所受的一切逼迫患難中,仍舊存忍耐和信心,將來才可以誇口(帖後一4)。
二、雅各的本性
探討雅各的本性對我們有很大的激勵效果。我們發現雅各的本性並不好,甚至比我們任何一個人都差,如果雅各的成長最後能得到神的肯定,那麼我們只要學習雅各的方法,一定也可以得到神的肯定。
雅各的表現和現代人很相似:「爭權奪利」。好「爭權」的人,其內心深處是不希望別人比他強。如果看到別人比較聰明、有成就、得人緣,他會自卑、嫉妒、甚至破壞,這是人驕傲的本性。
好「奪利」的人,當他看到別人有好東西,其內心深處就想佔為己有。這種人出去打仗會搶功;工作會偷懶;作生意會偷錢。搶奪不屬於自己的東西,這是人貪心的本性。這種人抱持的觀念就如美國國家書獎作家、《永恆的媚拉》一書作者高爾.維多(Gore Vidal)所說:「自己成功還不夠,必須別人失敗才行!」
由驕傲與貪心的人組成的社會,層次高者,巧取;層次低者,豪奪。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驕傲與貪心的本性,所以每個人難免偶爾會出現巧取與豪奪的行為,而在當今的社會,巧取與豪奪的事件屢見不鮮。
雅各驕傲與貪心的程度超乎常人,因為他還在母親的肚子就已經擁有令人歎為觀止的爭奪本領,簡直是奇蹟。
雅各還在母親利百加的肚子,就與他的雙胞胎兄弟以掃相爭。爭什麼?爭誰先出生。因為先出生的人就是老大,老大將來有權繼承父親的所有產業(創二十五5)。爭權都是為了背後的利益,現代人和過去的雅各一樣。
如何爭權?聖經《創世記》告訴我們二種方法:暴力與智慧。在當今的社會這二種力量仍然管用。美國是當今最強盛的國家,所憑藉的也是其暴力(軍事)與智慧(科技)。
誰擁有暴力與智慧,誰就能擁有權力;誰擁有權力,誰就能擁有財富;誰擁有財富,誰就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所以《聖經》說:「設擺筵席是為喜笑。酒能使人快活;錢能叫萬事應心。」(傳十19)
第一回合以掃與雅各爭權的競爭,以掃爭贏。因為以掃以力取勝。他先天強悍,身體發紅,渾身有毛,如同皮衣,簡直就是野獸。人與獸較力,失敗是理所當然的。然雅各雖然吃了敗仗,仍不服輸,以手抓住以掃的腳跟出生。
第二回合以掃與雅各爭權的競爭,雅各爭贏。因為雅各以智取勝。兩個孩子漸漸長大之後,以掃善於打獵,常在田野;雅各為人安靜,常住帳棚。兩個人的生活很少有交集。有一天,以掃從田野回來,看見雅各熬湯,就對雅各說:「我累昏了,求你把這紅湯給我喝。」雅各懂得學習,而且不斷地成長,所以雅各的智慧與經驗增加了,他知道自己無法以暴力如願,便改用智慧。
雅各決定和以掃作生意:「你今日把長子的名分賣給我罷。」以掃只顧眼前的好處,就說:「我將要死,這長子的名分於我有甚麼益處呢?」所以雅各得到長子的名分。
三、雅各的忍耐
最後雅各獲得成功的原因是甚麼?忍耐與成長。雖然雅各的本性可能比我們差,但是雅各忍耐失敗的煎熬、先天的不足與學習的苦悶。他學習讓自己安靜,學習前輩的經驗,並把握達成既定目標的機會,所以他不斷地成長。
現代心理學家發現情緒管理會影響一個人的學習與成就。從《聖經》對以掃和雅各故事的記載,也可以得到同樣的結論。以掃情緒管理的能力較差,只重視實體的利益,而且急於得到眼前的利益,所以喪失未來無形而長期的利益。《聖經》藉由以掃和雅各的故事,教導我們培養情緒管理能力的方法。
1.忍耐的培養
現代心理學家發現影響一個人的個性與未來發展有很多的因素,主要包括先天遺傳與後天環境(社會、家庭與教育)。每個人的先天遺傳與後天環境不同,因此將養成不同的思想,而思想引導行為,行為變成習慣,習慣塑造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以掃與雅各在同一個家庭成長,而且是雙胞胎。為什麼這對雙胞胎兄弟卻堅持不同的價值觀,養成不同的生活習慣,形成不同的行事風格,造就不同的人生結局?相同的基因,相同的環境,卻造就不同的兩個人。也許有人認為以掃與雅各是特例,但是在真實的世界,這種例子也是不斷出現。最明顯的例子是《生活》雜誌報導了一篇泰國的雙胞胎姊妹,這對姊妹共同一個身體,卻有兩個頭,而且個性、喜好、行為竟完全不同。
本文有興趣的地方是:是甚麼因素造成雅各與以掃的差異?《創世記》透過雅各與以掃的經歷,指出一個重要的真理:信仰的力量與個人的選擇,可以突破環境與基因的限制。
(1)信仰的力量
雅各與以掃的信仰不同。雅各渴望神的恩典;以掃卻貪戀世俗(來十二16)。信仰導致雅各與以掃的思想不同,因此雅各與以掃有不同的行為、習慣、性格與命運。
《聖經》舉了許多倚靠信仰的力量而改變思想的例子。耶穌正經過耶利哥的時候,有一個人名叫撒該,作稅吏長,是個財主。他要看看耶穌是怎樣的人;只因人多,他的身量又矮,所以不得看見,就跑到前頭,爬上桑樹,要看耶穌,因為耶穌必從那裏經過。
耶穌到了那裏,抬頭一看,對他說:「撒該,快下來!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裏。」他就急忙下來,歡歡喜喜地接待耶穌。眾人看見,都私下議論說:「祂竟到罪人家裏去住宿。」撒該站著對主說:「主阿,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我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路十九1-8)
信仰影響一個人對世界的認知,並改變一個人的價值觀。撒該的故事讓我們瞭解,再有權勢(稅吏長)、聰明(財主)或行惡(訛詐人)的人,只要信仰改變(歡歡喜喜地接待耶穌),就會產生不同的行為(從罪人到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並對其訛詐行為做出賠償)。
(2)個人的選擇
以掃與雅各的第二個差異是個人的選擇。雅各重視父母的教導,用心體會父母的心意;而以掃卻隨己意而為。
以掃與雅各是雙胞胎,在生理與心理上對異性都有需求。他們都與父母相處四十年的時間,接受相同的教導。以掃平時不注意父母的教導,所以不知道他的父母看不中外邦的女子。以掃隨己意娶迦南的女子為妻,所以讓父母愁煩(創二十六34)。雅各因為接受父母的教導,而且用心體會父母的心意,所以在婚事上靜候父母親的安排(創二十八1-5)。
當以掃發現父親以撒看不中迦南的女子時,並沒有深入思想其背後的原因、悔改過去的行為,而是再次「隨己意」往以實瑪利那裏去,娶了以實瑪利的女兒為妻。以掃這種行為無法得到神的喜悅,所以聖經給予「淫亂」的評價(來十二16)。
信仰的力量與個人的選擇相輔相成,信仰的力量必須配合個人的選擇才可以改變世界。耶穌說:「凡稱呼我『主阿,主阿』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當那日必有許多人對我說:『主阿,主阿,我們不是奉的名傳道,奉的名趕鬼,奉的名行許多異能麼?』我就明明地告訴他們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吧!』」(太七21-23)可見接受相同信仰的人,因個人的選擇,會產生不同的結局。
透過個人的選擇,決定自己的信仰;藉由信仰的力量,引導個人的選擇。信仰幫助我們選擇人生的價值觀,個人的學習幫助我們養成符合信仰的行為。雅各靠著信仰的力量與個人的選擇,不斷學習,最後持續地成長成為神的選民代表。
2.忍耐的表現
每個人都有忍耐的經驗。只要理想與實際不一致,而且又不想放棄理想,就必須忍耐。信仰的力量與個人的選擇是決定忍耐能力的關鍵因素,接下來我們要探討觀察忍耐能力的方法。耶穌說:「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荊棘上豈能摘葡萄呢?蒺藜裏豈能摘無花果呢?這樣,凡好樹都結好果子,惟獨壞樹結壞果子。好樹不能結壞果子,壞樹不能結好果子。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裏。所以,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太七16-20)我們觀察一個人忍耐的表現,來判斷其忍耐的能力。
(1)重視無形而長期的利益
信仰的力量讓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林後四18)例如家庭不和諧,學業不順利,事業遇到困難,都是我們眼前所見的問題。信仰的力量使我們能夠忍耐眼前的問題,追求未來的利益。所以忍耐的第一種表現來自信仰的力量:顧念無形而長期的利益。
過去的以掃,他認為如果現在自己餓死,如何獲得未來長子的名分?所以以掃說:「這長子的名分於我有甚麼益處呢?」這是以掃缺乏信仰的力量所致。雅各具有信仰的力量,可以看清楚未來、無形而且長期的利益,所以願意以紅湯換取長子的名分。
現代的以掃可能認為,我現在已經沒有工作,而且三餐都快要沒有著落了,神卻沒有幫助我,如何讓我相信未來祂會賜給我永生?所以現代的以掃可能會說:「堅持聖經的教訓對我有甚麼幫助呢?」當我們出現這樣的念頭時,可以思考耶穌的經驗。
耶穌禁食四十晝夜,後來就餓了(注意!以掃才餓了一天,相信讀者也沒有餓四十晝夜的經驗罷。)魔鬼的工作往往是最實際而且針對要害,魔鬼對耶穌說:「若是神的兒子,可以吩咐這些石頭變成食物。」可見人的缺乏是魔鬼最佳的工作機會。
當一個人出現缺乏的時候,也是信仰與能力最佳的成長機會。對真理是否正確認識,是信仰與能力能否成長的關鍵。耶穌回答魔鬼說:「經上記著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裏所出的一切話。」(太四2-4)耶穌告訴我們,人活著要靠食物與神的話(真理)。人活著要靠食物大家都知道,但也要靠神口裏所出的一切話,卻是有信仰力量的人才能理解。注意!是神的「一切話」,而不是一兩句話。
(2)謹慎無形而長期的利益
同樣是面對無形而長期的利益,每個人的選擇卻可能不同。例如魔鬼帶耶穌上了一座最高的山,將世上的萬國與萬國的榮華都指給耶穌看,對耶穌說:「若俯伏拜我,我就把這一切都賜給。」拜魔鬼與事奉神,對自己都將造成無形而長期的影響。拜魔鬼的利益是可以得到萬國與萬國的榮華。耶穌的選擇是:「撒但(撒但就是抵擋的意思,乃魔鬼的別名),退去吧!因為經上記著說:當拜主你的神,單要事奉祂。」當耶穌作了明確的選擇,魔鬼離了耶穌,就有天使來伺候祂(太四8-11)。
彼得更明確告訴我們,當遇到苦難時個人如何作好選擇(彼前五7-10)。首先,不要憂慮。當遇到苦難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憂慮或放下憂慮。如果憂慮對解除當前的苦難有幫助,我們可以選擇憂慮;如果憂慮對解除當前的苦難沒有幫助,我們可以選擇放下憂慮。
如何放下憂慮?可以找有能力幫助我們的人,就不必憂慮。就像我們很想當公務員,就必須通過國家考試,但是國家考試中卻有某些專業知識是我們無法應付的。怎麼辦?很憂慮。但是如果我們的父母親、兄弟姊妹或親朋好友中有人是這方面的專家,而且很關心我們,那我們就可以卸下憂慮了,因為他(她)一定會幫助我們,只要我們肯按他(她)教的方法努力學習,一定可以通過國家考試。
同樣的道理,神是萬能的,而且祂顧念我們,依靠神一定可以幫助我們度過苦難。所以彼得要我們努力面對苦難(考試)就好,不必憂慮。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相信「神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 難中隨時的幫助。」(詩四六1)。
其次,要謹慎。當我們遇到苦難的時候,可以選擇逃避或謹慎面對。彼得要我們謹守,儆醒面對苦難,而不是逃避苦難。因為我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喫的人,所以苦難無所不在,逃避不能解決問題。
第三,要有信心。當遇到苦難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怨天尤人或平心靜氣地克服苦難。我們怨天尤人的主要原因是自以為遇到的是最苦的苦難,別人都比自己幸運。彼得說,其實在世上的眾弟兄都經歷這樣的苦難,我們並沒有什麼特別。如果別人藉由堅固的信心勝過苦難,那麼我們也不會例外。雖然現在苦難尚未解決,仍然不應失去必勝過苦難的信心。
最後,要堅持。當面對苦難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失敗或成功。選擇失敗的人找一堆失敗的理由,選擇成功的人不斷尋找成功的方法。那賜諸般恩典的神要看到的是,我們成功通過苦難的考驗,而不是聽到我們失敗的理由。
在失敗時最常找的理由是神沒有成全、沒有堅固、沒有賜力量給我們。彼得說這是認知的錯誤,其實神有成全、堅固並賜下力量,但是在苦難中比較難以體會。等我們暫受苦難之後,就可以體會神必要親自成全、堅固、賜力量給我們。就像耶穌戰勝魔鬼之後,天使才來伺候祂;而不是戰勝魔鬼之前。人生短暫而且多變化,好事與壞事都不會持續太久,所以要堅持戰勝苦難。
身為領導者要養成隨時自我反省的習慣,時常問自己:「我的決策與行動是為了榮華富貴?還是單純事奉神?」不要短視!若貪圖眼前的利益,可能喪失未來在天國的珍貴名分。要謹慎!我們沒辦法讓別人不來欺騙我們,但是卻可以謹慎不落入別人的陷阱。
(下期待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