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e-Library       中文 
e-Library Home |  Browse By Category |  Study the Bible    
(No Title)
TOC | Previous | Next

郭祝壽

身為傳道人,總是以傳道祈禱為職志。因工作牧養之需要,查考了不少聖經,也講了許多道理。

有天,驀然回首,突然發現,有幾篇道理皆有一共同現象,即是與「洞」有關係;由於無心之矢,覺得好玩,遂將之集結成類,定名「洞裏乾坤」。

想起,年輕時所讀的〈桃花源記〉(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因著漁人的無心、隨性,居然走到桃花源的入口。剛開始,洞口非常狹窄,勉強可通過;想不到愈走愈寬敞,最後竟然是豁然開朗,別有天地……

我想自己也是無意中,走到聖經的洞裏;剛進入(查考)時,很難(極狹)通過瓶頸,但愈深入時,才發現豁然開朗,別有洞天。自己覺得就像那位漁人,出來後,迫不急待地想把內裏的奇妙,向大家報告與分享!

「清湛湛,洞天福地任逍遙;碧悠悠,那愁他浴鳧飛雁爭喧哄。」(元曲,張生煮海──李好古)

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中,曾敘述〈洞穴寓言〉,他是說明一群穴居人,長時間居住於洞穴內,對外在世界完全不解;有天有人發現了真實世界的一切,包括洞裏洞外的對比,他終於進入陽光底下;但困難的是,他必須再次爬回陰暗的洞穴,強迫那些意志消沉的洞穴俘虜離開他們所熟悉的世界。

這故事給人的啟思是,這人的洞察力,使命感,價值觀及勇氣。

要想由長時間所塑造出的傳統觀念下走出來,真的需要睿智的洞察力;而且還不能自私地獨享自己所發現的新天地,所以他的使命感,將會鞭策他與他的同胞分享;更寶貴的是他的勇氣,您想,他所說的一切,人們會相信嗎?只有兩種結果,一種是相信、接受他,及帶來歡呼;另一種可能是不信、排斥,然後將他殺了。

我想到自己,只不過像桃花源記中的那漁人,無意中發現聖經中許多洞穴的道理,而歡喜與大家分享;這情形,又像「死海古卷」的發現般,只因為牧人要尋找迷羊,而發現黝黑的洞穴,乃隨手拾起石頭,試探性地往洞中一丟,想不到竟聽到古甕被石塊擊中的聲音,遂引起好奇之心……

終於發現曠世大寶藏……

我想自己的舉動,真有點像那淘氣的牧羊人,發現古洞,又不大敢進入,於是拾起一塊石頭丟下……

現在,只是聽到回聲,

但是不是有寶物,我就不得而知了,有待,諸前賢智者來尋索探訪……

請聽,下面的回聲……




Publisher: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Date: 05/01/2003
Print
Email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