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84期2001年5月)
信仰社會:求主打發工人去收莊稼(卷三)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許恩得

教會人力資源之訓練──牧養啟發化


一.訓練能力的內容

保羅認為教會必須從三個層面訓練信徒的能力:善進傳揚福音的責任,完成交辦的任務,及訓練接棒人。

(一)訓練信徒善進傳揚福音的責任

保羅在「提摩太前書二章」及「提摩太後書四章」分別說明信徒善盡傳揚福音過程中應有的基本能力:

1.不為言語爭辯的能力

信徒在傳揚福音的過程中,非常重要的能力是:不為言語與對方發生爭辯,所以保羅說:「不可為言語爭辯;這是沒有益處的,只能敗壞聽見的人。」(提摩太後書二14)

在此要特別說明的是,保羅是說「不可為言語爭辯」,而不是說「不可為真道爭辯」。言語是字句,真理(或聖靈)是精意。字句使人死,精意使人活(哥林多後書三6)。雖然基督徒「不可為言語爭辯」,卻要「為真道竭力爭辯」(猶大書3)。

2.按著正意分解真理

有些信徒會發生該爭辯而不爭辯,或不該爭辯而爭辯的情況,原因在於信徒缺乏思想方法的訓練,所以無法分辨同一種意義,有不同的表示方式;或不同一種意義,卻只是因個人領受而有程度差異,在方向上沒有不同。另外有些原則,聖經要求唯一;有些原則,聖經允許差異。

具備正確思想方法與真理知識的信徒,才能如保羅所說:「你當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悅,作無愧的工人,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但要遠避世俗的虛談,因為這等人必進到更不敬虔的地步。他們的話如同毒瘡,愈爛愈大;其中有許米乃和腓理徒,他們偏離了真道,說復活的事已過,就敗壞好些人的信心。」(提摩太後書二15-18)

除了復活等真理之外,對生活上與聖經精意不符的教導,亦要糾正。保羅說:「聖靈明說,在後來的時候,必有人離棄真道,聽從那引誘人的邪靈和鬼魔的道理。這是因為說謊之人的假冒;這等人的良心如同被熱鐵烙慣了一般。他們禁止嫁娶,又禁戒食物(或譯:又叫人戒葷),就是神所造、叫那信而明白真道的人感謝著領受的。凡神所造的物都是好的,若感謝著領受,就沒有一樣可棄的,都因神的道和人的祈求成為聖潔了。你若將這些事提醒弟兄們,便是基督耶穌的好執事,在真道的話語和你向來所服從的善道上得了教育。」(提摩太前書四1-6)

3.遠離不義的行為

信仰不只是觀念與知識,更包括目標與行為,所以保羅強調,相信神的人不只嘴巴承認,更包括行為歸正:「然而,神堅固的根基立住了;上面有這印記說:『主認識誰是祂的人』;又說:『凡稱呼主名的人總要離開不義。』」(提摩太後書二19);「只是要棄絕那世俗的言語和老婦荒渺的話,在敬虔上操練自己。『操練身體,益處還少;惟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因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這話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提摩太前書四7-9)

4.專心、謹慎並忍耐

即使信徒已經不為言語爭辯,按著正意分解真理,而且遠離不義的行為,尚不足以完成傳福音的任務。保羅認為還必須秉持專心、謹慎並忍耐的工作態度:「我在神面前,並在將來審判活人死人的基督耶穌面前,憑著祂的顯現和祂的國度囑咐你: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並用百般的忍耐,各樣的教訓,責備人、警戒人、勸勉人。因為時候要到,人必厭煩純正的道理,耳朵發癢,就隨從自己的情慾,增添好些師傅,並且掩耳不聽真道,偏向荒渺的言語。你卻要凡事謹慎,忍受苦難,做傳道的工夫,盡你的職分。」(提摩太後書四1-5)

(二)訓練信徒完成任務的能力

保羅認為完成任務的能力,不只是完成交辦的任務,更包括完成終身的任務。所以保羅說:「我現在被澆奠,我離世的時候到了。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就是按著公義審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賜給我的;不但賜給我,也賜給凡愛慕祂顯現的人。」(提摩太後書四6-8)。訓練信徒完成任務能力的詳細方法,將在下一段中說明。

(三)訓練信徒設立新牧人的能力

堅定信徒的信仰,是為儲備教會之人力資源;要培養信徒成為教會的工人,必須設計培訓、甄選、任用與發展教會人力資源的制度;要使信徒具備為教會設立新牧人的能力,必須訓練教會的工人瞭解設計人力資源制度背後的原則。如何訓練信徒設立新牧人能力的詳細內容,將在下月「教會人力資源之甄選」一節中說明。

二、訓練的方法

(一)提升管理生命的層次

信徒管理生命的層次愈提升,完成任務的能力就愈強。教會可以從四方面逐漸提升信徒管理生命的層次:

1.培養積極的思想

提升管理生命層次的第一個步驟是培養正確的態度,在〈讓聖經浮現管理的智慧〉一文,已有詳細說明。態度正確的人永遠要求自己:做得比以前更好、更不費力、更有特色,並讓人更喜歡。

正確的態度包括積極(positive)、熱忱(Enthusiastic)、與信心的(Confident)思想。從經營教會的角度,積極的態度是指:認為教會到處都可以發現改善的空間,將教會的問題或缺乏視為創新的機會,設法使教會更接近既定的目標。

熱忱的態度是指:教會的經營與管理工作是可以學習的,教會的管理能力是可以蘊育的,教會必須持續努力改進,才能做好教會經營與管理的工作。信心的態度是指:相信教會有管理的需要,相信教會有管理的能力,相信教會的管理工作可以做得更好。

2.強調實做與實踐

提升管理生命層次的第二個步驟是強調實做與實踐。耶穌認為付諸行動的學習最堅固,所以祂說:「所以,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凡聽見我這話不去行的,好比一個無知的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並且倒塌得很大。」(馬太福音七24-27)

耶穌訓練門徒的方法,不是講論生動的道理,而是邊行邊教,以身示範,並且使門徒有從實際參與的過程學習的機會,給予門徒有實際參與的經驗。例如耶穌要給五千人吃飽,雖然耶穌早有定見,但仍要求門徒先想辦法(馬太福音十四13-22;馬可福音六30-46;路加福音九10-17;約翰福音六1-15)。

強調實做與實踐的另一個目的,是給予受訓者獨立達成組織目標的機會。例如耶穌要訓練門徒傳福音,不是只教導門徒宣道法或讓門徒觀摩;而是差遣他們兩個兩個出去(馬可福音六7;路加福音十1)。

保羅對提摩太的教導也是強調實做與實踐:「我們勞苦努力,正是為此,因我們的指望在乎永生的神;祂是萬人的救主,更是信徒的救主。這些事,你要吩咐人,也要教導人。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你要以宣讀、勸勉、教導為念,直等到我來。你不要輕忽所得的恩賜,就是從前藉著預言、在眾長老按手的時候賜給你的。這些事你要殷勤去做,並要在此專心,使眾人看出你的長進來。你要謹慎自己和自己的教訓,要在這些事上恆心;因為這樣行,又能救自己,又能救聽你的人。」(提摩太前書四10-16)

3.衡量現實並給予支援

強調實做與實踐的同時,必須衡量現實,避免給予信徒無法達成的任務,或讓信徒遭到無法克服的困難。例如以色列人剛出埃及,神為避免遭到無法打敗的敵人,而帶領他們走較遠的道路(參:出埃及十三17-18)。

此外,當我們發現同仁表現不佳時,腦中浮現的第一個念頭不應是革職或處罰,而是給予應有的支援(包括透過教育訓練),進而給予同仁提升其能力,以發揮績效的機會。耶穌曾設一個比喻來說明這個觀念:「一個人有一棵無花果樹栽在葡萄園裏。他來到樹前找果子,卻找不著。就對管園的說:『看哪,我這三年來到這無花果樹前找果子,竟找不著。把它砍了吧,何必白佔地土呢!』管園的說:『主啊,今年且留著,等我周圍掘開土,加上糞;以後若結果子便罷,不然再把它砍了。』」(路加福音十三6-9)。同理,當我們意外得到支援(包括透過教育訓練)時,除了感謝神的恩典之外,更應反省是否自己沒將工作做好。主管應給予部屬的支援有很多型式,其中一項是像朋友般的與部屬互相切磋琢磨(參:箴言二十七17)。

4.形成良好之習慣

培訓人才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不是一篇精彩的演講就能達成。培訓人才的良好制度是讓受訓者有每日逐漸進步的機制,就如聖經上說:「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歌羅西書三10)

培訓人才必須做到受訓者將受訓的觀念與技術成為自己的習慣為止,就像保羅所說的:「我活著就是基督。」(腓立比書一21)──將基督徒訓練到與耶穌有相同的思想與行為習慣。

(二)培養信徒禱告、靈修與事奉兼顧的習慣

耶穌對馬大和馬利亞的培養模式,很值得我們在培養信徒過程中參考。

首先,我們發現耶穌培養信徒的模式,是讓信徒能兼顧禱告、靈修與事奉。只事奉而不靈修、不禱告的信徒,心裏容易忙亂,為很多事思慮煩擾,就像馬大的表現(參:路加福音十40-41)。只顧禱告與靈修而不事奉的信徒,容易被忙於事奉的信徒抱怨,就像馬利亞的遭遇(參:路加福音十40)。

耶穌對禱告、靈修與事奉無法兼顧的信徒之教導是:禱告、靈修與事奉都不可偏廢,但是心裏容易忙亂不如心裏安靜,抱怨不如聽道。所以耶穌說馬利亞選擇了「不可少」的那部分(參:路加福音十42)。接下來,馬大經過耶穌教導之後,我們發現她在禱告與靈修上有顯著的進步。當拉撒路死後耶穌來了,馬大出去迎接耶穌,馬利亞仍坐在家裏。馬大和馬利亞同遭喪弟之痛,馬大可以和耶穌談論復活之道,並繼續表現出對神的信心(參:約翰福音十一20-21)。雖然馬大對復活之道似乎尚未完全明白,但是相對於馬利亞看到耶穌,只有俯伏痛哭,實在堅強多了。

耶穌發現祂心愛的門徒對「生命之道」瞭解不夠透徹,所以心裏悲歎又甚憂愁(參:約翰福音十一33)。

馬利亞的經驗也讓我們瞭解,靈修與事奉不可偏廢;未能在事奉中靈修的信徒,遇到重大變故時,反而悲觀,心裏忙亂,失去信心。

最後,馬利亞與馬大因信看到神的榮耀之後(注意!不事奉的信徒難以親身體會神的榮耀),我們發現她們在靈修與事奉上有顯著的進步。當馬大和馬利亞知道耶穌即將犧牲生命,馬大繼續事奉而心裏安靜沒有抱怨;馬利亞則奉獻香膏,做出最好的事奉(參:約翰福音十二2-3)。

不論從禱告與靈修入門,或從事奉開始,都應彼此接納,都應以禱告、靈修與事奉兼顧為目標。

我們可以將保羅牧養與訓練信徒之目標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堅定信徒的信仰,包括培養信徒對神的信心、知識與盼望;第二部分是要培養信徒的工作能力,包括承擔傳揚福音的責任,完成教會交辦的任務,及設立新的牧人。所以訓練信徒的內容也包括兩方面:在堅定信徒的信仰部分,主要是從禱告與靈修開始(參:提摩太前書二1-14);在培養信徒的工作能力部分,主要是提升管理生命的層次。而培養信徒成為工人的最終目標,是要使信徒養成禱告、靈修與事奉並重的習慣。


作者: 許恩得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5/01/2001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